作者: 王方然
[ 近日,交銀國際、國泰君安國際先后發布2022年度報告,兩者2022年自營交易收入均錄得大額虧損,拖累前者年度凈虧損29.84億港元,后者凈利潤重挫近93%。 ]
[ 有業內人士指出,此前在港中資機構基本都會習慣性配置地產美元債,在行情正常時,每年穩定有6個點以上的收益,當時很少有機構意識到相應的風險。 ]
中資在港券商年報開始進入密集披露期。近日,交銀國際、國泰君安國際先后發布2022年度報告,兩者2022年自營交易收入均錄得大額虧損,拖累前者年度凈虧損29.84億港元,后者凈利潤重挫近93%。
事實上2022年對不少在港中資機構都是折戟之年,近期交卷“成績單”都不容樂觀。除國泰君安國際業績為正以外,其余已披露券商業績都有程度不同虧損。在這背后,機構憂患隱現:一方面近年來券商經營環境發生巨變,港股單邊下行,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地緣政治風險持續與新冠疫情反復,多家在港券商經紀、投行等業務收入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不少中資券商自營投資現巨幅虧損,踩雷地產中資美元債,資金持續承壓。
對于陷入營收瓶頸的在港中資券商而言,破局之路還很長。
國泰君安國際少賺九成
交銀國際巨虧30億港元
交銀國際正在陷入巨虧泥潭。財報數據顯示,交銀國際2022年年度公司股東應占虧損29.83億港元,止盈轉虧。交銀國際2022年度自營交易收入也由正轉負,為-17.41億港元,2021年度這一數字則為3.99億港元。
交銀國際此前表示,虧損的主要原因是自營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及出售部分自營投資而產生凈虧損,還有債券投資及貸款的預期信貸損失減值撥備增加以及根據資產管理協議需支付保證收益。
具體來看,交銀國際于2023年3月27日發布的業績報告中稱,年內資產管理顧問業務的自營交易虧損4.66億港元,是執行一名客戶的資產管理協議時,將投資重點部署于債券領域所致,根據資產管理協議須向該客戶進行保證收益付款。
而在虧損程度更大的投資及貸款業務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年度投資及貸款業務的自營交易虧損為12.75億港元,較2021年5.39億港元的自營交易收益減少18.1億港元,減幅達336.5%。
同日披露成績單的還有國泰君安國際,公告顯示去年取得普通股股東應占溢利8038.1萬港元,同比減少92.66%;雖然凈利潤大減九成,但在同類中資券商中已屬“優等生”。從營收端來看,國泰君安國際2022年收入同比下滑42%至23.15億港元。其中,公司傭金及費用收益為8.66億港元,同比下降47%;集團利息類收益同比下降17%至18.97億港元;此外由于股債雙殺,公司去年自營交易虧損達4.48億港元。
在港中資機構主營業務承壓
事實上,國泰君安國際、交銀國際的失利并非個例,從年報來看去年在港中資券商業績集體受挫。據香港證券業協會對旗下券商會員發布的2023年資本市場問卷調查,2022年香港約有超七成券商錄得虧損,其中包括光大控股、申萬宏源香港、興證國際等多家中資機構。
光大控股營業額為77.07億港元,較2021年同期的217.85億港元大幅下跌64.6%,歸屬于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74.43億港元;興證國際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5億港元,同比下降53.57%,歸屬母公司凈虧損2.97億港元,同比止盈轉虧。
申萬宏源香港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07億港元,同比下降58.67%,歸屬母公司凈虧損8.80億港元,虧損同比擴大818.98%。此外海通國際、西證國際、民銀資本等均在2022年錄得虧損。
市場下行是去年券商經營狀況現滑鐵盧的重要“導火索”。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底,港股市場呈現持續下行、交投萎靡。港股日均成交額同比下滑25.1%,衍生權證等同比減少21%,部分中資在港券商經紀市占率下滑明顯,尾部券商正在退出經紀業務市場。此外,近兩年港股IPO市場持續頹勢,2022年募資額同比下降68%,創2013年以來最低,這也導致券商投行業務一直處于低景氣區間范疇。
市場下行主營業務承壓的窘境,從這些機構營收端也可見一斑。交銀國際經紀業務年度收入為1.22億港元,同比下滑38.3%;企業融資及承銷業務收入5936萬港元,同比減少53.3%;2022年資產管理及顧問業務收入為-4.02億港元,2021年為-7405.1萬港元,虧損擴大。
國泰君安年報中也可見業務收縮跡象。在金融產品手續費下降、固定收益證券相關投資收益下降背景下,2022年國泰君安國際機構投資者分部收益同比下滑18%至13.3億港元;經紀傭金、財富管理客戶孖展(保證金融資)及發行衍生品工具等收益同比下跌,拖累財富管理分部收益同比下跌31%至12.71億港元;企業融資分部收益同比下降53%至2.87億港元,背后是股債承銷與企業客戶發行減少。
事實上,市場競爭也正逐步加劇,馬太效應逐步顯現。根據瑞恩資本披露的數據,2021年至2022年按保薦項目書排名的前13名中,中資比例連續兩年超過50%,中金公司連續兩年排列第一。債券承銷方面,2022年中資券商承銷離岸債規模前三分別為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及海通國際,三家的市占率分別為4.56%、4.55%、3.46%,均較2021年有所提升。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也意味著對于部分在港券商(尤其是中小在港券商)而言,未來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存量競爭。
踩雷地產債
對于部分主營業務承壓的在港中資券商而言,自營業務就成為拯救業績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此前也確有不少券商押注地產美元債后,獲得了豐厚的收益。2021年下半年以來,港股和中資地產美元債二級市場均出現大幅下挫,導致各家中資在港券商投資收入均出現大幅縮水或虧損,自營成為2021年至2022年營收下滑的最大推手。
根據天風證券研報,2022年至今,違約地產中資美元債共計89只,違約主體共計46家,包括金科地產、旭輝集團、當代集團等。另據Wind數據,自去年3月以來,地產美元債違約規模超300億美元。
踩雷地產債后,在港上市券商的自營投資收入大多呈現2021年大幅下滑、2022年轉入大幅虧損的局面,部分券商甚至一舉虧掉公司整體前幾年的累計凈利潤。
海通國際交易及投資收入自2021年大幅下滑,2021年同比下滑91%至0.99億港元,2022年虧損持續走闊。國泰君安國際2021年交易與投資凈收入同比下降91%至0.60億元,收入占比降至極低的2%。2022年由盈轉虧至-4.48億港元。
申萬宏源香港2021年投資業務收入減少至1.15億港元,2022年由盈轉虧至-621萬港元。其中債券業務及衍生工具收益2021年虧損4.35億港元,2022年虧損6.23億港元,虧損持續擴大。
也有券商及時退出,規避了大額虧損。興證國際在2021年初平倉所有地產美元債避開了大幅下跌,2021年金融產品及投資收入為2.14億港元,但 2022年上半年轉為-0.23億港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此前在港中資機構基本都會習慣性配置地產美元債,在行情正常時,每年穩定有6個點以上的收益,當時很少有機構意識到相應的風險。
“2021年至2022年,中資在港券商頻發虧損,除了外部環境惡劣以外,沒有執行嚴格風控,行業配置過于集中等問題也值得反思。”中泰國際研究部主管趙紅梅在研報中指出,近兩年來中資美元債爆雷、美聯儲加息縮表等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帶來相關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上升影響,給一些重資本高杠桿模式下的中資券商帶來了極大考驗。券商風險控制能力和流動性管理成為持續發展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除二級市場踩雷中資美元債外,由于中資美元債發行環境持續降溫,中資在港券商債券承銷業務也呈現萎縮態勢。中泰國際研報指出, 2022年美聯儲加速收緊貨幣政策,持續推升美債收益率,然而中國穩健貨幣政策趨向寬松,中美貨幣政策方向背離預計將使中美國債收益率利差保持收窄趨勢,并進一步減弱美元融資的相對成本優勢,中資美元債一級市場也呈現頹勢。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