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中國期刊業平平淡淡又一年
本刊記者 楊春蘭
2008年,對中國來說,是個多事之秋,是個值得銘記的不平凡的年份,但我國的期刊業卻依然穩居在傳媒一隅,沒有大起大落的喧囂與熱鬧,更沒有跌宕起伏的驚濤駭浪,它只是在平穩中前行并不斷積蓄著能量。
胸懷大局,服務大局
一向被人們認為是弱勢媒體的期刊在2008這個喜與悲同在的年份表現出了它的責任和擔當,進一步樹立了為大局服務的觀念,期刊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較強思想輿論引導能力、文化信息傳播能力和社會資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文化事業和產業形態。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媒體的作用表現得異常突出,期刊的生命之花也再次綻放。震情傳來,中國期刊協會聯合搜狐網共同倡議:全國期刊出版單位為抗震救災貢獻一份力量。全國數千家期刊出版單位以“抗震救災,刊界有我”的自覺和責任,投入抗震救災的媒體大行動中。
《家庭》、《中國新聞周刊》、《新周刊》、《財經》等多家刊物的記者克服暴雨、余震、道路不通等困難,在第一時間迅速趕往災區采訪。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報道工作,多家刊社通過捐款向災區獻愛心。有數據顯示,震后的一周多時間內,全國期刊界通過紅十字機構向災區累計捐款金額已超過1000萬元。除了直接向紅十字機構捐款之外,期刊界還通過多種方式籌集善款,呼吁人們奉獻愛心!赌戏饺宋镏芸钒l行總監何正東表示,讀者每買一本雜志,《南方人物周刊》將拿出1元錢捐贈災區;樺榭新刊《伊周Femina》決定將5月27日創刊號在零售渠道的銷售凈收入,全部無償捐獻給汶川大地震孤兒救助專項基金!都稳恕仿摵蠂H頂級時裝品牌募款援助災區。
除了資金的援助,期刊界人士還在時刻關注著災區的震后重建工作:《看天下》雜志決定將其5月22日的所有發行收入用于在災區捐建學校;學友園教育傳媒集團為災區學校提供價值2萬元的圖書;《成都客》的編輯記者們還將長期輪流為災區的孩子們上課;一些擁有專業資源的心理類期刊,組織專家進入災區,對災民特別是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中國期刊協會為表彰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期刊和先進個人,還決定在全國期刊界開展評選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期刊和先進個人的活動。
如果說汶川地震讓中國的期刊經受了災難的考驗,那么2008北京奧運會則更加彰顯了期刊服務大局的觀念。正像不少專家所預測的,由于期刊本身的媒體特性,它很難像報紙、電視、網絡等強勢媒體那樣在奧運媒體大戰中分得一杯羹,盡管這樣,期刊仍然以一己之力為奧運之年添光彩。
北京題材和奧運專題成為2008年各家期刊當之無愧的封面“主角”。旅游雜志一馬當先,主打北京封面,《旅行家》推出了“后奧運,北京臉”專題;新聞刊物也不甘落后,《新周刊》以《看不見的奧運》、《奧運開幕式全盤點》、《奇異中國》等專題帶人們領略了奧運的期刊之旅;美食雜志同樣精彩,《美食與美酒》的“我愛北京”主題雖然題材不算新鮮——介紹傳統小吃和現代菜肴,但行文極富北京特色,《來了就是爺》等題目和文章顯示出了北京文化自有的灑脫和不吝。多種刊物從不同角度為讀者展現了精彩紛呈的北京,帶領讀者挽救即將消失的文化,緬懷歷史,解讀歷史。北京在歷史與現代中交融,而雜志成為了這種變化的記錄者。
2008中國期刊不僅憑借其對新聞事件深度報道的優勢,為讀者演繹了更有價值的資訊,還被當作電視節目導視的最佳拍檔。由中央電視臺全力推出的體育綜合類雜志《第5頻道》首期8月刊全面解讀北京奧運的賽場內外,詳細介紹央視奧運報道的幕前幕后,為廣大電視觀眾和體育愛好者奉上了一本貨真價實的奧運觀戰指南。
兩極分化,幾家歡喜幾家愁
正如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所言:“2008中國期刊業呈現出兩極走的趨勢,有些期刊如魚得水,屢上臺階;有些期刊在金融危機、紙價上漲的影響下,舉步維艱,期刊業的轉企改制也將讓其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2008年,雪災、地震、奧運、毒奶粉、紙價上漲、金融危機等事件一浪高過一浪,這使得中國的期刊業挑戰與機遇同在,歡喜與憂愁并存。一些老牌期刊依靠其品牌號召力不斷創新壯大,對于他們來說,生存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更好地發展。2008年5月16日,由時尚雜志社攝制出品的我國首部時尚電影《時尚先生》在京上映,并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與此同時,時尚傳媒集團開始進軍電視領域;6月25日,讀者出版集團與中國建設銀行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暨“讀者龍卡”發行儀式?缧袠I多元化發展為相對沉寂的期刊業注入了一支興奮劑。在大眾類期刊方面,《家庭》、《知音》、《故事會》的位次無人撼動;在時尚類期刊的排名中,瑞麗和時尚集團繼續保持著自己的市場地位;而在經濟類期刊中,《財經》、《世界經理人》、《中國企業家》、《商界》等也依然獨領風騷。老牌期刊在“變”與“不變”之間,不斷增強品牌意識,正逐漸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期刊業的百舸爭流中,品牌化、集約化和規;蔀槠浒l展趨勢。
在我們欣喜地看到2008中國的期刊業有了新發展和新亮點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只是期刊金字塔的塔尖部分,在品種近萬的期刊家族中,能夠歷久不衰、經受市場考驗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一些依靠行政撥款勉強維持生計的期刊,有的在市場化競爭中處于“半死不活”的境地,有的干脆“舊瓶裝新酒”,改辦他刊。在越來越猛烈的市場改革大潮中,當一部分期刊已經大踏步走進“小康社會”之際,還有一部分期刊卻面臨著生存的“溫飽問題”。
期刊改制,在路上
新聞出版業的體制改革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2008年,中國的期刊業依然在體制改革的道路上摸索前行,這條道路上有困惑和迷茫,也有成績和喜悅。不管怎樣,他已經邁開了前行的腳步。
2008年6月23日,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全國新聞出版局長工作會議上為經營性報刊的體制改革制定了“三年三步走”的具體目標: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辦的報刊在第一階段完成改革,第二階段是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主辦報刊的改革,第三階段是部委所辦報刊的改革。要進一步通過推動產業集中和企業重組,在我國培育出幾家銷售超過百億元的國家級大型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在國內外市場上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一向作為轉企改制開路先鋒的家庭期刊集團于2008年11月18日正式掛牌組建家庭期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由廣東省政府授權省婦聯對集團公司暫時代行國有資產出資人權利。據家庭期刊集團董事長徐春蓮介紹,《家庭》的轉企改制將依照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計劃和路線圖來推進:第一步,進行公司制改造,組建國有獨資公司;第二步,進行股份制改造,組建國資控股公司;第三步,積極創造條件爭取上市。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將家庭期刊集團公司建設成為一個以產權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主業突出、多元化經營的現代文化企業集團。
繼2007年的出版業上市熱潮之后,2008年出版傳媒集團的上市步伐也明顯加快,一些社辦期刊因此有可能搭上“上市”的快車。讀者出版集團選定券商著手上市工作,這意味著《讀者》這個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已經啟動上市步伐;知音傳媒集團也在力爭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改制上市工作。
毫無疑問,通過上市的資本運作,期刊能獲得更多的資本輸血,可以有效緩解目前大多數期刊“小本經營”的壓力。然而,上市能解決中國期刊發展的關鍵問題嗎?上市期刊對體制突破的“期待”能否實現?正如特別關注雜志社社長朱玉祥所分析的,上市涉及的最核心問題是資本市場,但傳媒產業發展的本質問題卻不是缺錢。他說:“我們必須清楚,上市的目的不是圈錢,因為傳媒產業不是一個以資本為紐帶的產業。關鍵是上市后資本如何升值?能去做什么?會不會面臨錢花不出去的問題?”無獨有偶,石峰也認為目前中國期刊業上市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他說,“按照上市的標準,中國的期刊還都比較弱小,上市之前必須兼并重組,進行集團化、集約化建設,壯大實力!笨巳R博體育文化傳媒中心總裁兼總編輯鐘立飛則認為“上市并不是社辦期刊唯一的選擇”,相對于上市,他更贊同在江西出版集團股改的框架下進行期刊資源的集團化、集約化整合。
期刊網絡傳播,向成熟邁進
數字出版引領期刊未來,但2008年的期刊數字化似乎缺少前兩年的喧囂和熱鬧,進入了一個潛心“修煉”的階段。盡管如此,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與萬方數據的“基因重組”還是一度引起了業界的關注,因為它重構了中國的STM在線出版,期刊網絡傳播也由此開始向成熟邁進。
2008年,萬方數據與中華醫學會在北京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這是信息服務商與信息資源源頭首次合作的范例。自此,萬方數據以一年幾百萬元的合同金額獲得中華醫學會旗下115種醫學期刊的獨家數字出版權,以3年為期限。在合作宣言中,萬方宣稱可以在三方面對傳統出版鏈條實現提升——提升產業發展空間,有利于打造信息服務民族品牌,使傳統信息服務業面臨的“知識產權保護”難題迎刃而解。這兩家單位的合作已經超出了簡單的“委托與代理”關系,其合作將朝著一個價值統一體方向發展。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張秀梅說:“就傳統出版單位而言,只有融入了別的‘血型’,你才會有變化。”這種“產業再造”必然會對我們傳統的認知提出挑戰,這種以“聚變”求得一個甚至幾個量級增長的效果能否實現,還有待于三年后的檢驗,但無論如何,萬方和中華醫學會期刊的合作還是給了我們一個實踐的案例,為期刊的網絡傳播鋪設了一條向成熟邁進的道路。
龍源期刊網更是以數據證明了網絡閱讀正在走向成熟。2008年11月7日,龍源發布了又一年度的期刊網絡傳播報告,對在線傳播的2400多家期刊的點擊、閱讀狀況做了一次全面的檢閱。數據顯示,2008年TOP100個關鍵詞的檢索次數是2007年的2.3倍,而其中刊名的檢索次數是2007年的10.62倍,人名檢索次數2008年只是2007年的十二分之一。這些數字向我們證明期刊的網絡傳播已經培養出了一批忠誠的網絡讀者。
交流與合作,成為發展主旋律
期刊傳播業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的著名期刊都已經發展成跨國性的傳媒集團,我國的期刊雖然已經開始探索“走出去”的經營方略,但大多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通過交流與合作為期刊業發展尋求新的突破成為其不變的主旋律。
2008年8月5日,《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NEWS CHINA》在北美正式創刊發行。這是繼2007年該刊在日本成功發行日文版《新聞中國》后,實施海外發展計劃的重要一步;作為中國大陸首開先河走向國際的主要期刊之一,《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也即將上市,面向渴望尋根的海外華人、頻繁往來于中國的國際商業精英,以及所有熱衷于中國豐富多彩文化和地理的人群;2008年1月,由美國讀者文摘公司與上海新聞出版發展公司版權合作的《普知》雜志正式登陸中國市場,這是《讀者文摘》首次在中國內地發行;2008年7月14日,在全球新聞學領域享有盛名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中文版首發式在北京舉行。2008年4月2日,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孫壽山會見康泰納仕國際集團董事長喬納森?紐豪斯一行時談到,中國期刊出版單位與國際期刊出版機構版權合作取得良好進展,目前,全國有26家時尚生活類雜志、32家科技類雜志、1家商業類雜志與國際雜志出版機構開展版權合作,合作空間還很廣闊。
國際交流與合作無疑將會為我國期刊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機遇,但最終我們還需要在自己做大做強的基礎上走自己的路,因為雙方實力的不對等,弱勢的一方很難真正改變附庸的狀態和獲得同樣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