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電前瞻:
煤價電價必須反映能源稀缺和環境成本
如果人為壓低電價,就不能解決能源效率問題,更無法抑制高耗能產業的增長。依靠行政手段限制煤價只會使總需求在扭曲的價格下不斷上升。現在電價該漲而沒有漲,以后只會漲得更多。
文/孫一枚
正在大面積持續發生的“電荒”、“煤荒”,再加上“油荒”,三大支柱性能源幾乎同時出現大范圍緊缺,無疑給中國的經濟運行和百姓生活帶來了強勁沖擊,也牽動著高層決策者的心。中國的能源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矚目。
煤電之爭將如何演義?煤電困局將如何破解?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低價能源的時代已經徹底終結
有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煤炭價格上漲不僅僅來自于供求關系,國內煤價與國際煤價的比價關系以及能源比價關系也是促進煤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從世界范圍來看,國內的煤炭價格仍然遠低于同期國際市場價格,行業受壓制情況明顯。其中,動力煤差價在140~150元/噸之間,焦煤最大差價甚至達到1000元/噸。專家分析認為,國內外的價差必然導致我國進口煤積極性下降,從而增加了國內煤炭的需求量,進一步推漲國內煤價。
據統計,今年4月24日,澳大利亞優質焦煤現貨價格為124美元/噸,而同等發熱量的山西煤僅615元/噸,兩者相差達258元/噸。能源資源稀缺、國內市場供需緊張的市場價格條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環境外部性更沒有得到充分反映。
與此同時,周邊國家市場煤炭資源量持續緊張。澳大利亞受港口堵塞等影響,今年前5個月出口量減少215萬噸;我國為保證國內電煤供應不鼓勵煤炭出口,今年前5個月煤炭出口量減少31萬噸;越南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今年前5個月出口量下降了212萬噸。而東亞市場主要煤炭進口國日本、韓國,進口量則不斷增加,僅今年前3個月便合計增加了137萬噸。在煤炭供應持續偏緊、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上升和美元持續貶值的情況下,國際煤炭價格屢創新高。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調查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為1886億噸,人均探明煤炭儲量145噸。按人均年消費煤炭1.45噸,即全國目前年產近27億噸煤炭計算,可以保證開采70年。但專家指出,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煤炭開采完全可以保證國內市場需求。因為目前支撐中國GDP增長的主要還是重化工業、高耗能產業,而在中國的能源消耗中,煤炭占了近70%的比例,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動態看,如果煤炭產量大幅增長,當初估計能用70年的煤炭儲量,也許只夠用三四十年。
對此,今年4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就曾指出,2010年,全國煤炭需求量將超過30億噸。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對煤炭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也許過不了多久,煤炭資源將成為中國能源戰略中下一個憂慮。
專家們警告:低價能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煤價電價必須反映能源稀缺和環境成本
關于實施煤電聯動政策的意義,專家們認為,煤價和電價都必須反映能源稀缺和環境成本。因為能源價格反映能源稀缺和環境成本,是為了提高能源有效使用;如果人為壓低電價,就不能解決能源效率問題,更無法抑制高耗能產業的增長。依靠行政手段限制煤價不能改變總供給,只會使總需求在扭曲的價格下不斷上升。現在電價該漲而沒有漲,以后只會漲得更多。也就是說,明天資源的更稀缺意味著更高的電價。只有理順價格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煤荒電荒。
專家指出,當前,要真正解決煤電聯動的困境,就需要改革電力定價機制、放開電價,推進電力市場改革。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透明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使電價能充分反映煤電成本和市場供需,提高發電用電效率。這并不是說政府要放棄對電價的管理。政府對電價的管理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嚴格對電力企業進行成本和價格的監管,二是如果政府認為有必要維持相對穩定的電價水平,可以運用直接補貼。
對能源價格改革可能產生的價格上漲,有學者認為,這是當前和今后必須要勇于面對的問題。過去,正是由于電價形成機制缺位,業界人士不清楚電價如何形成,老百姓更不明其理。所以,公眾對每一次電價上調都不能理解,都覺得電力行業收入過高,不能再提高電價。因此,必須通過透明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理清電力企業的成本,清楚地讓消費者知道電價形成的每個環節,并明確哪些是由財政補貼的、補貼了多少。這樣,公眾可以清楚煤電企業的利潤來源和利潤幅度,從而也就能夠接受煤電價格上漲和下調的事實。
調整產業結構抑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
專家們認為,造成中國“電荒”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產業發展勢頭過猛,導致了電力需求的超常規增長,是不能不承認的事實。統計表明,去年全國用電量增長近15%,而用電量增長最快的是重工業,尤其是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
以山西運城為例,在2002年上半年,該地區的電力還相當富余。同年第一季度,該市境內河津發電廠一臺機組因電網沒有負荷曾停機備用時間一個月。而到了后半年,隨著幾家電解鋁等高耗能企業的投產,運城地區從電力富余一下子轉為電荒,現在成為全國最缺電的地區之一。
資料顯示,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創造GDP代價最高的國家之一。國內重點鋼鐵企業每噸鋼鐵可比能耗比國際水平高出40%,電力行業中火電煤耗比國際水平高30%,我國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發達國家的10倍。
據有關統計,我國目前已經建成和在建的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超出國內需求一倍以上,其大量產品是用來出口。而發達國家出于對環保、能源的考慮正在限制國內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產業發展,使其向境外轉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認為,一些地方盲目發展高耗能產業,比如鋼鐵業、電解鋁業等等,可以說是經濟“短視行為”。
而近年來大量上馬的耗煤項目也是抬高煤價的主要源頭。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的統計,2005年以來,全國新增電力裝機2.94億千瓦,相應增加煤炭消費7億多噸。與此同時,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對煤炭需求相應增加;而各地大量規劃的煤化工產業更使得“煤荒”雪上加霜,不少企業看到了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項目的巨額利潤因而趨之若鶩。所以,不采取抵制不斷增長的煤炭需求,就無法從源頭上平抑煤價。
調整能源結構使優質能源比例明顯提高
業界有關人士在解讀能源“三荒”時認為:中國的煤炭已探明儲量高達1145億噸,根本不存在煤炭短缺問題。但泱泱煤炭大國出現煤荒、電荒,說明中國經濟對煤炭的依賴度太高了。據了解,由于電力供應出現短缺,在珠江三角洲及浙江省等地,政府部門為了保持經濟增長不受影響,竟然以“提供補貼”等多種方式,鼓勵地方企業使用柴油機組發電。難怪有媒體置評說:“油荒”背后也有“電荒”的影子,是電力短缺的壓力被傳遞到柴油供應上,從而導致國內大面積出現柴油供應緊張。
業界認為,這種以油發電的行為無異于“飲鴆止渴”。因為中國最為短缺的是油。據統計,自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從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到2020年,石油消費量最少也要4.5億噸,屆時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
為此,專家們強調,當務之急是要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降低對煤炭和石油的依賴度,使優質能源比例明顯提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副部長馮飛,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基本構想》的主筆人,對調整和優化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提出如下建議: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加速發展天然氣產業,依靠國內資源滿足國內市場對石油的基本需求,積極發展水電、核電和先進可再生能源,利用20年時間,初步形成結構多元的能源消費格局。
此外,馮飛博士還指出,我國能源領域改革嚴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深化改革的制約因素。比如煤炭價格尚未完全市場化;電力部門的“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改革還剛剛開始;石油部門分拆后的區域壟斷性還比較強;能源領域的競爭主體、市場秩序、市場功能、定價機制等還未改革到位。他建議國家應“成立一個統一的政府能源管理機構”,推進能源改革,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制定和實施能源發展戰略,以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
煤電一體或成為煤電雙方互利的選擇
隨著國內煤炭價格的上漲以及煤電短期內很難再次聯動的影響,電力企業開始不甘于被動漲價,轉而尋求“自救”:煤電聯營或煤電一體。不謀而合的是,煤炭企業面對電力企業主動伸來的橄欖枝也打起了小算盤:電力行業畢竟是壟斷性行業,只要成本控制得當利潤也將非常可觀。由于電煤價格占到電力企業成50%以上,因此對于煤炭企業來說,控制煤電一體化公司的成本無需費吹灰之力。
據悉,中國神華董事會審議決定,由中國神華與天津市津能投資公司合資設立天津國華津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另外,中國神華曾于2007年12月21日,董事會通過與江蘇國信成立陳家港電力的決議案、與天津津能成立津能電力的決議案。此外,8月,中煤集團與廣東省簽訂煤炭供應協議,廣東省表示支持中煤集團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廣東省大型電力及相關企業重組改制。
2007年8月21日,國電集團燃料公司與平煤集團等簽訂戰略發展合作協議,決定共同出資開發平煤在陜西的楊家坪煤田。該煤田探明儲量10億噸,國電集團燃料公司出資4億獲得項目40%的股份。楊家坪煤田礦井生產的發電用動力煤將滿足國電集團的電煤需要。同月,華電國際、兗州煤業同時公告,擬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負責華電國際鄒縣電廠四期兩臺100萬千瓦發電機組工程的經營管理,并以合資公司為平臺開展煤電聯營合作。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華潤電力近來也接連向煤炭行業進軍。
業內專家指出,由于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都是周期性行業,所以這種聯營是一種互利的關系,雙方可以互補,使得業績保持穩定。但是,這種合作是不是可以讓電力企業拿到更為優惠的煤炭價格,現在來看還不明顯,一是目前的煤炭資源還是比較緊張,二是現在的煤電聯營項目大多還處在建設當中,所以協同效應還看不出來。但長期來看,效果肯定是比較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