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中國制造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 01:38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孫冰 2007年,對“中國制造”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中國制造”成了在國際媒體中出現最多的詞匯之一,它在引起世界更多好奇和贊賞的同時,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一些疑惑甚至質疑——中國的產品是不是安全的? 撥開貿易摩擦的迷霧,“中國制造”被誤讀的背后,是貿易伙伴們面對持續不減的對華貿易逆差而感到的恐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制造”開始行銷全球。2006年,中國制造業的GDP增加值達到10956億美元,首次在總量上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制造大國;2007年,中國制造業的GDP增加值達到13000億美元。世界需要“中國制造”,世界離不開“中國制造”。 當然,風靡全球的“中國制造”無法回避的,是某些行業增值率和利潤率都很低的現實。由于缺乏技術和品牌等深層次競爭資源,中國制造業目前扮演的主要還是世界制造生產鏈中的重要“車間”的角色。 如何提高“中國制造”的含金量,如何讓“中國制造”盡快成為“中國創造”,這是時代發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被誤讀的“中國制造” 2007年3月份以來,“中國制造”在西方引發一波又一波的質疑風潮。 從有毒的寵物食品、危險的玩具和有害的睡衣、牙刷,到被“二甘醇”污染的牙膏、重要安全性能不足的輪胎、油漆鉛含量超標的玩具等等。 隨著“中國制造”被國外召回和限制出口的不斷增加,一時之間,在某些國外媒體眼中,“中國制造”好像成了品質低劣商品的代名詞。 西方媒體的質疑浪潮 在國外,被打上問號的“中國制造”“排山倒海”般充斥在一些西方媒體的重要版面和新聞時段,甚至和總統大選一起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僅在6月底和7月初的短短兩周時間里,美國兩大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分別有11篇和6篇報道是關于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的,而且幾乎所有報道都是長篇報道,其中不乏頭條新聞和封面文章。 僅局限在一個“中國制造”問題上的報道就有如此數目,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連篇累牘”,而其吸引眼球的招數和渲染氣氛的手筆也層出不窮。 美國媒體宣稱:在2007年美國所有的召回案例中,約有60%涉及“中國制造”的商品。美國《時代》周刊在“中國制造”演示圖上,將中國部分涂成黑色,以表示“那里有毒”。英國《衛報》甚至稱2007年是英國的“中國產品召回年”。 聳人聽聞的激進言論自然也不少。《華盛頓新聞報》的專欄作家詹姆斯·平克頓就拋出了“‘中國制造’是什么——死亡?”這種非常具有煽動性的言論。另據2007年7月6日路透社的一則新聞報道:美國市場上甚至出現了標有“China Free”(不含任何中國原料)字樣的食品,并以此為賣點。一家在直布羅陀注冊的公司甚至向歐盟提交申請,希望注冊商標:“Not Made in China”。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