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報告2007藍皮書(3)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9:38 新浪財經
三、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新形勢新機遇 按照十七大報告精神,我國將進入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五輪驅動”的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同時,經濟全球化繼續向深度和廣度推進,新一輪國際生產要素重組與產業轉移繼續加快。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嶄新的國內外形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肩負著新的目標和任務。 (一)經濟全球化呈現新趨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使世界經濟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繼續向深度和廣度推進,使人類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當前,經濟全球化呈現以下新的趨勢: 1、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革命使世界變成“地球村”。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使世界的時間、空間距離不斷縮小,“地球村”在很多方面成為現實,世界越來越小。很多權威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已不止是民族國家,公司、個人、消費者乃至很多富有活力的城市,都成為經濟全球化日益重要的主體。目前,因特網日益普及,據有關機構的最新數據,截至2006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人數達到10.8億,2006年全球網上交易額達62000億美元;各類軟件的發明創新不斷涌現,使人們實現了實時通信,整個世界被聯在一起。信息技術革命目前最大的影響是推動全球經濟的融合:2001-2006年世界貨物貿易從6.2萬億美元增至12.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GDP增長率的3倍,世界平均出口依存度從24%提高到30.6%;全球金融和資本市場更加開放、統一,資本跨國流動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創新日新月異,吸收和擴散速度加快,特別是通訊網絡技術的突破孕育了全球生產服務網絡。據世界銀行最新研究 ,經濟全球化將推動未來經濟更快增長,全球產出從2005年的35萬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5萬億美元,其中發展中國家所占比重從23%提升到33%。同時,貿易一體化進程還將進一步加快,金融一體化繼續加強,人員流動更加頻繁,技術創新與擴散的加速將使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 2、新興經濟體廣泛參與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重要驅動力。自從2002年以來,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都進入較快發展期。一方面,是由于這些國家政治穩定、經濟改革,對外普遍實行開放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信息技術革命使經濟全球化的觸角可以無障礙地向以前還處于邊緣的地區和國家延伸,使更多的地區和國家能夠融入到全球經濟中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 ,1999-2008年非洲經濟年均增長4.7%,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年均增長7.9%,中東歐4.4%,發展中國家總體年均增長6.4%,比1989-1998年3.8%高2.6個百分點。 特別是一些新興經濟體 和“金磚四國”經濟成長迅速,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獲益者。2002-2005年,新興經濟體GDP年均增長6%,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經濟競爭力和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排名中,在前50席中分別占據13席和9席,人文發展指數和信息化程度在發展中國家中普遍靠前。 目前新興經濟體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據有關方面估計,新興經濟體2005年擁有世界總人口的82%,外匯儲備的2/3,全球出口額的40%,GDP之和超過全球的20%,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達50%。未來,新興經濟體仍會保持較快增長,將成為世界經濟日益重要的引擎。其中,“金磚四國”在新興經濟體中表現更顯亮麗。 3、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繼續加快,并向高端制造和研發環節延伸。進新新世紀以來,以IT為主導的新一輪國際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方興未艾。目前,跨國公司不僅進一步將中高端制造環外包,而且越來越多地在華興辦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轉移國際上同步技術和先進技術成為新的趨勢;跨國公司云集我國ICT產業,推動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迅速成長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迅速增長,目前我國已躍居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第三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所占比重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作為全球跨國投資的首選地,我國面臨著進一步吸納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將加快由南向北、向東向西的趨勢。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環渤海地區正成為承接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其中東北地區則成為承接重化工業轉移的首選之地;同時,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推進,中西部地區投資硬、軟環境正不斷改善,承接國際和東部產業轉移的優勢逐步顯現,一些有條件的中西部中心城市將逐步成為新興的國際制造基地。 4、世界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服務業全球化蓬勃興起。繼發達國家從上世紀60年代逐步向服務經濟轉型以后,進入新世紀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順利實現了向服務經濟的轉型。從全球看,1990年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重首次突破60%,達61%,2004年進一步升至68%,標志著全球經濟已轉變為服務業為主導的服務型經濟。同時,基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革命,經濟全球化加快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加快向服務型企業轉型,成為推動服務業全球化的主體,它們依托研發和市場營銷等核心優勢占據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服務全球化的具體表現還包括服務雙向貿易和投資快速增長,服務業跨國轉移成為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主導;國際服務外包是服務業全球化的最新標志,世界銀行最新報告將其稱為“服務業全球外包”。國際服務外包雖然起步時間不長,但成長十分迅速。據畢博公司最新研究,2006年全球服務外包產業規模為9178億美元,其中IT服務外包占54%,業務流程占46%,預計2010年將達12056億美元。未來預計,國際服務外包的行業范圍還會進一步擴大、方式更加多樣,在降低成本、促進世界貿易與投資以及世界經濟融合方面將產生更大的推動作用。 (二)世界跨國經營出現新特點 2004-2006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出現新一輪增長勢頭,2006年達1.2萬億美元,接近2000年歷史最高點。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均出現較快增長。當前,世界跨國經營出現以下新的特點: 第一,發展中國家跨國經營異軍突起。發展中國家在雙向國際投資中都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占全球FDI的比重已達到17%,總存量達12736億美元。對外投資存量達50億美元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已由1990年的5個增加到目前的25個,發展中國家躋身全球500強的企業也由1998年的29個升至2005年的47個。特別是2005-2006年,印度和中國的對外投資幾乎增長了1倍。在發展中經濟體100強跨國公司中,78家來自亞洲,拉美和非洲各占11家,其中最多的為中國香港25家,中國大陸10家。 第二,服務業跨國投資成為主體。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02年,服務業對外投資存量翻了兩番,占全部FDI存量的比重由47%上升到67%。2002年服務業FDI流量為4523億美元,約占當年FDI總量的70%。近幾年服務業跨國投資繼續較快增長,2005年這一比重仍占2/3以上。 第三,跨國并購大潮再起。自2004年以來,跨國并購掀起新的浪潮成為跨國投資的主導方式。2006年,跨國并購額達 88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占全球FDI的比重達67%。2007年以來,跨國并購勢頭不減,今后可能還將持續。 第四,自然資源導向型FDI成為全球FDI新的增長點。由于世界經濟持續繁榮,對大宗資源型產品需求持續旺盛,能源資源領域的跨國投資重趨活躍,占全球FDI的比重不斷上升。 未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跨國經營還將呈現進一步發展的趨勢,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還將進一步上升。最近一輪發達國家投資保護主義難以阻擋跨國經營的總體趨勢,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必將推動全球范圍內企業跨國經營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 (三)我國現代化進入新階段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人均GDP翻兩番,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市場化改革,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這是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下一步將要面臨的宏觀背景。我國全面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五輪驅動”的現代化進程,既為今后企業國際化經營提供有利機遇奠定更好基礎,同時也將提出更艱巨的任務。 1、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加速將為企業國際化經營提供更好條件 當前,國際經濟界普遍看好中國經濟,很多國際經濟組織都認為中國會長期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國內經濟界主流意見也認為,中國經濟未來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預計到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或超過26萬億元,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或超過3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國家的門檻。在此過程中我國產業升級、信息化、城市化進程都將大大加快。 第一,分階段實現工業化。預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在GDP中的比重可能還將進一步上升,此后有可能逐步發生;服務業發展可能重新回歸“九五”時期快增趨勢,并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工業內部結構伴隨消費由“吃、穿”為主向“住、行”為主升級,汽車工業、建筑業及相關上下游的建材工業、裝備工業將加速發展,成為新興主導產業。與此同時,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特征仍會在相當一段時間維持,其原因是國內工業化、城市化對中間品的龐大需求,如鋼鐵、建材、化學、冶金、機械設備等成為重化工業的高增長產業群。 第二,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我國將堅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信息化將會適當超前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目前已躍居全球第三,但2006年占GDP的比重僅為5.3 %,占全國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2.2%,明顯低于工業化國家平均水平,未來將會有大幅度提高。 第三,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我國1978年城市化水平為17.9%,2000年提高到36.2%,2006年升至43.9 %。但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發展水平相似的發展中國家相比,都屬于城市化水平較低的國家。據世行數據,2005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為48.8%,下中等收入國家為43.5 %,發達國家為77.6%,我國城市化水平略高于下中等收入國家,但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未來,我國城市化發展將有很大空間。 伴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進程,我國綜合國力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加強,金融體系改革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體系顯著改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這些都將為企業國際化創造更好的體制政策條件,對外投資比較優勢進一步強化,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 2、解決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需要加大企業國際化力度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能源、資源、環境和土地等方面的嚴重制約。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關鍵靠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也需要加大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力度,更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參與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程度。 第一,緩解國內能源資源約束需要更加大開發海外資源的力度。我國是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如我國人均擁有石油、天然氣不到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種主要有色金屬資源中,我國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資源供給矛盾加劇,對國際市場依賴加深。未來,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特別是相當一段時間內重化工業的擴張,能源資源矛盾可能還將持續或加劇。需要推動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強海外資源的合作開始與利用。 第二,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推動產業升級的需要。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中,投資擴張加大了產能過剩,據估計目前制造業產能閑置率已經較高,需要加大參與全球產業重組和對外產業轉移的力度。同時,我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在不斷加強,具有多元化的比較優勢,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是產業升級的需要。 第三,是緩解國際貿易摩擦的需要。我國已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未來,在我國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較長時間持續條件下,國內市場競爭還將不斷加劇,我國制造業特別是消費品對國外最終需求的依賴也將持續,企業迫切需要開拓國際市場,但卻遭到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束縛。而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加大對外投資合作力度,有利于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做出積極貢獻,有利于緩解與有關國家的貿易不平衡,是化解貿易摩擦的重要途徑。 第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目前,發達國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資源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芬蘭、瑞典等新經濟典范其自主創新也都是建立在企業國際化經營基礎上,如芬蘭只有500萬人口卻擁有一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跨國公司諾基亞。我國也必須走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之路,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通過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對外投資合作、設立產品設計和研發中心、開展海外并購等,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研發資源的水平,招攬國外高端人才,鍛煉培育自己的國際化人才隊伍。 第五,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工廠,但總體上仍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非價格競爭力不強。要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中的位置,關鍵是提高產業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一是可以學習借鑒國外企業的現代經營模式,在全面深化外部分工作基礎上優選培育有競爭優勢的主導業務環節,走上基于創新的差異化競爭之路;二是學習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實現業務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資源在國內國際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三是通過對外投資合作與并購,建立自己的海外營銷網絡,既改變目前單純依賴國外中間商的局面,更為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開發設計和研發體系創造條件。 第六,穩步開展服務業國際化經營,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特別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今年出臺的國務院7號文件對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做了全面部署,并將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作為發展服務業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世界服務業信息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新趨勢,我國在著力推動服務業引進來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走出去”。要逐步創造條件支持有實力的服務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在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引入國外服務供應商先進的管理系統、經營理念、軟硬件技術以及新的業態,提升服務業創新能力,加快服務業現代化。 第七,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在國際貿易、投資、研發、技術交流以及國際生產要素重組與產業轉移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國際知名品牌則是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我國要加快從經貿大國向強國的轉變,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全面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須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完善相應的戰略和政策,不斷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在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過程中提高跨國經營企業的實力、能力,孕育培育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 第八,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也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國近年來外匯儲備增長很快,到今年三季度末已超過140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是外匯儲備增加的重要來源。我國目前已經進入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減少的階段,已有能力和條件逐步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以企業為主體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和其他形式的投資,達到緩解國際收支失衡、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和流動性過剩的效果。 (四)我國進入全方位開放新階段 1、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近30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積累了開放條件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經驗,有力推動了思想解放和觀念轉變。對外開放逐步擴大,不僅促進了發展,也促進了改革的深化,還成為促進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的重要途徑。當前,以加入WTO過渡期結束和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為標志,我國進入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新階段。其主要特征是,我國將真正進入商品和要素全面雙向跨境流動的開放階段,商品流動與要素流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出口與進口、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本地化與國際化等各方面均衡協調發展的要求更加突出。推進企業國際化將成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點內容之一。 2、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求推進企業國際化。十七大報告強調,我國將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這既是我們抓住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寶貴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是新形勢下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國國情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國內要素結構失衡,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特別充裕,其他要素均相對稀缺。對外開放可以使我們的要素配置和生產結構不再受自然稟賦的嚴重約束。 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走開放式發展道路還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競爭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國是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并從中獲益較多的國家之一。中國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加快現代化進程,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新的潮流,提升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水平。 新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和內外部經濟緊密互動的客觀情勢,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堅定樹立開放型經濟的思維,以建立更加成熟的開放型經濟為目標,加快對外經濟體制及相關國內政策的調整和創新,盡快實現從政策性開放向制度性開放的轉變,對外開放將成為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不僅要進一步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還要著力推動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從以商品雙向流動為主導,轉變為商品與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并重。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制度條件更加成熟,必將邁上更高水平。 3、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需要加大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力度。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與外部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我國與外部世界的利益矛盾和經貿摩擦長期化、常態化將成為趨勢。首先,要正確認識,以平常心對待,要看到矛盾和摩擦在全球化條件下是各國都不可避免的,同時要看到在利益矛盾與競爭中也有合作與互補,由于各國經濟是相互依賴的,通常情況下是可以化解的。最關鍵的是,要按照十七大要求始終不渝地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增加利益互補和交匯點,主動化解矛盾。而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擴大對外投資合作,是加強互補合作的重要途徑,將有利于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更多地考慮經貿伙伴的利益關系,促進共同發展,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