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一個新農民新農業觀 農業問題專家張炎夏訪談(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8:26 東北網

  話題五:幫農民進入流通環節

  觀點

  各級政府有義務“消滅”中介,幫助農民直接進入流通領域

  問:農產品價格漲落,幾乎和農民的收益沒關系,怎樣才能讓兩者直接聯動起來呢?

  張:中國的工業已經市場化了,政府當然不應該干預。但是農業就不同了,起碼農業的生產沒有市場化,可是,農產品的銷售卻早就市場化了。所以,現在遇到的問題是,讓這些還在“計劃生產”的農民去面對“自由競爭”的市場,他們又怎么逃脫得了被小販和商家壓榨的命運?所以,才會出現農民的茭白賣給小販才9分,小販賣到市場是1元的驚天差價。90%的利潤在流通環節而到不了農民的口袋,農民又怎么可能富裕?必須找到解決的辦法,徹底改變農民永遠停留在生產環節,無法進入流通領域的局面。

  以日本為例,由于他們也像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農業以個體經營為主。本來也遇到和我們一樣的問題,形不成規模,農產品要經過小販的層層盤剝才能進市場。可是,農民自發組織了“農協”(其實就相當于我們的鄉政府,只是沒有行政權力),由“農協”出面購買各城市的市場攤位,并且組織質量監督。由于“農協”是非贏利組織,主要向農民提供服務,農民的農產品就能繞過小販直接進入市場。而且,由“農協”出面,消費者更放心。

  現在我們強調做服務性政府,僅僅在生產、信息等方面服務還不夠,政府還應為農民進入流通領域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特別是要體現在資金扶持上,這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的鄉政府或者縣政府出面去市場購買攤位,然后組織農民供貨,農民的產品就能夠直接進市場了。

  美國則更簡單,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農民直接將糧食賣給期貨市場或由超市代銷,70%的商業利潤就直接進入農民口袋而不是小販的口袋。

  中國其實也不難做到這些,只是我們出國考察,眼睛總喜歡盯在人家的生產技術、生產裝備上,卻不知道要深入研究人家的市場機制。如果我們的沿海地區的鄉政府或者縣政府也能像日本的“農協”那樣,西部糧食主產區的鄉政府能像美國那樣,為農民在城市超市購買攤位,農民的收入應該是有可能大幅度增長的。

  所以中國農業是需要政府干預的行業,尤其在農產品的銷售上,需要政府出手,譬如農產品進超市門檻高,政府通過代農民墊付資金等辦法(我們金廊米業打進超市就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資金墊付支持),幫助農民獲得“茭白”中的那9角1分;“提子”里的25元2角;“大米”里的8元商業利潤。歸根結底,政府必須幫助農民把自己的產品直接進入市場,減少流通環節,分享流通利潤。如果農民因此能夠用5角出售“茭白”;用13元出售“提子”,用4元出售“大米”,那么農民的收入就能提高10倍、15倍、20倍!所以縣、鄉政府要改變向農民泛泛發號召或提供點市場信息的一般化作法,而是動真格,親自跑市場,出墊付資金,像日本農協那樣幫農民實實在在賣產品,那么,農民從流通領域獲益的日子就會早些到來。

  話題六:“生產方式規模”最重要

  觀點

  “專業分工、社會化大生產”是規模農業的靈魂

  問:除了政府幫助農民盡快進入流通領域之外,農業效益的提高還有何種途徑?

  張:這就是我要談到的最根本的問題,需要徹底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生產方式的規模經營。

  農業的“規模”有不同形式,最重要的是生產方式的規模。以前我們注重人的規模,所以有了人民公社模式,歷史證明人的規模是靠不住的,是失敗的。眼下我們又開始重視地的規模,不少地方通過有償手段大量集中土地,以為土地面積大了農業就規模了,最典型的莫過于“土地流轉”,效果似乎也不盡如人意。癥結在哪呢?這種“地”的規模農業,“生產方式”多數還是“小農”的,共同特點是什么都自己搞:自己播種、施肥、打藥、收割。自己養著一大批農民,一大批機械,與現在個體農民的生產方式沒什么不同,僅僅是規模有所放大,是“放大的小農生產模式”。

  “人”和“地”都很規模,結果沒一個好過現在個體的小農經濟模式。究其根本原因,是這些規模忽視了“生產方式規模”這個最重要的環節。

  農業與工業的最大不同是它的生產有季節性,決定了農業機械一年的使用時間不會超過1個月,農民一年也干不了1個月的活。因此,只要是自己購置機械,自己干活,生產效力必然很低。

  在美國,一個幾萬畝甚至幾十萬畝的農場,只有幾個人管理。播種的時候,給種子公司打個電話,種子公司就會來架飛機,給你播完后讓你簽單。施肥、鋤草、滅蟲的時候都是這樣。到了收割的時候,收割公司來給你收割,收完后直接交給期貨市場。然后,期貨市場根據你的“簽單”,扣除你欠種子、肥料、農藥、除草劑的款,把剩下的款項打到你的賬戶。所以,整個過程幾乎不涉及農民,都是專業工人在操作,最重要的是因為專業分工,成本大大降低。與我們的國營農場或者種植大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這些農業專業公司都是面向全國,比如收割公司,收割機一年到頭都在運行,與我們的農場自己養收割機,一年只用一個月相比,起碼機器折舊費就少了十分之九!而且這種模式,農業生產幾乎不需要占用什么資金,又怎么會沒有錢賺?最重要的是,這種生產方式完全是工業化的。所以,與我們的農業相比較,這是大農業,我們的農業是小農業。就像400年前的手工業和現在的大工業,區別是明顯的,區別不在生產設備而在生產和經營的方式。可以看出,美國的種地模式必然導致種植成本下降、種植質量提高、風險由參與者共擔、流動資金平均分擔、交易環節減少。

  所以美國的農業生產方式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我們看到,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專業分工社會化大生產”模式能夠給他們提供成本更低,質量更好的服務。

  我們在農業技術方面包括農業機械方面并不落后,我們的耕地面積還不到美國的一半,可是糧食產量卻超過美國,說明我們的糧食種植水平并不低,我們落后在“生產方式”上。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規模農業”最重要的是“生產方式”的規模,即:“專業分工、社會化大生產”。這才是規模農業的靈魂。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走進城市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