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新農民新農業觀 農業問題專家張炎夏訪談(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8:26 東北網
話題三 休耕與增收成正比 觀點 如不打破農民收入對糧價的絕對依附,農民致富無望 問:除了農產品市場小,限制農民增收外,還有其他深層原因嗎? 張:當然有,這就說到了糧食問題。 我們的糧食產量基本上能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決定了糧價很難提高。2004年,全國糧食平均收購價才0.71元,農民種一斤糧食連0.2 0元的毛利都達不到。如果加上人工,再用工業成本分析核算糧食種植成本,根本就是虧本。例如稻谷的價格很低,假如平均價是0.71元,農民種一斤谷子連0.2 0元都掙不到。如果,稻谷的價格能漲0.20元,農民的收入就能翻一番,如果稻谷的價格能漲1元,農民的收入就能增加5倍!可是糧食的價格為什么上不去?是因為鼓勵糧食生產,如果糧食能夠減產10%,糧食價格最少能漲1元,農民的收入就能漲5倍!這是很好算的賬。有人擔心糧食漲價會沖擊居民生活。實際上,即便糧食漲價1元,居民的月生活開支不過增加十幾元而已,這對居民的影響應該說是有限的,不僅會遠遠低于石油、水電煤價格上漲,還低于居民工資增長的幅度。 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包括農副產品)一般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己吃的,另一部分是出售的,就是商品糧。農民的收入只和第二部分即商品糧的價格有關,而且是商品糧的價格每增加1元,農民的收入就會增加5倍。但是現在主流觀點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農民收入和商品糧的數量有關,以為提高了商品糧的產量農民就能富裕。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在消費市場沒有大幅度增長的時候增加農產品產量,其實只會導致農產品價格下降,一旦低于生產成本,農民就會破產。我就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2004年上海小麥的收購價格是0.80元一斤,我能賺0.10元,2005年,因為小麥豐收,價格下跌到0.6元,我每生產一斤小麥還要賠5分。這怎么行? 更為嚴峻的是,我們的糧食高產是以耕地不休耕為代價的,可以說是掠奪式種植。大部分耕地已經貧瘠到不大量使用化肥就長不出糧食的地步,而化肥的原料又來自含有重金屬的礦石,長期使用不僅造成土壤嚴重板結,還使耕地中的重金屬大量積聚,危害人體健康。所以,耕地的休耕已是當務之急。如果,每年能讓20%的耕地休耕,糧食總產量就能減少20%,糧食價格起碼能夠提高1元,農民的收入就能增加5倍!這其實是提高農民收入最簡便的方法。 話題四 成立一個“糧食歐佩克” 觀點 跳出傳統思維,用期貨市場手段調控糧價應成為我們的重要選擇 問:通過調減糧食產量提升糧價,會否引發其他問題?這是讓農民增收的真正出路嗎? 張:是啊,對此肯定有人會發問,短缺的糧食從哪里來?如果依靠進口,就會導致國際糧食價格上漲,會使國家不堪負擔。我的方案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勢來應對:我們可以在宣布減產計劃之前,先在國際糧食期貨市場上購買糧食期貨來規避進口價格風險,這恰恰是歐美國家的政府所做不到的,他們的涉農行業也難于做到。和越南、柬埔寨這些小國不同,我們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還擁有最大的糧食消費市場,擁有世界最大的糧食儲備。就是不減產,只要改變糧食的儲備量,就足以控制全世界的糧價走向。我們為什么不讓國際糧食價格向有利于我們的方向波動?國際上,發展中國家都是農業國家,如果糧價大漲,發展中國家就可能成為發達國家,也可以像石油國家那樣迅速富起來。這樣看來,調減產量未必不好。只要我們愿意,我們應該有能力在國際上主導成立一個“糧食歐佩克”組織。 許多人不太知道糧食有期貨市場,而運用糧食期貨市場這一重要工具是極為重要的,這是我們許多官員、學者和企業家很不熟悉因而需要補上的一課。 糧食的生產周期才6個月,南半球還與我們有季節差,我們自己也有將近1個月的季節差。我們完全可以大量買進糧食期貨,促使糧價上漲以后再增加我們的糧食產量。我們只要做到有6個月的糧食儲備,就可以引導全世界的糧食價格走向,因為中國既是最大的糧食消費國,又是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只有中國做得到這一點。甚至我們只要適當減少糧食的播種面積,世界的糧食價格就會上漲,可是這個價格不利因素影響不了我們,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儲備,我們只要來年恢復糧食播種面積就可以了。而糧食價格一上去,我們的農民就會富裕。糧食漲價的結果必然對農業國家是有利的。所以我相信要不了多久,由于我們放寬了視角,或許就不會再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上了,因為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經是世界最高的了。我們的耕地面積還不到美國的一半,糧食產量卻超過美國。怎么做到的?大量使用化肥和人力!不僅傷害耕地,還導致我們的糧食生產成本甚至高于國際糧食的售價。這就是說,我們進口糧食的價格低于我們糧食的種植成本,如果我們用這個貿易上的差價去補貼中國農民,都足以讓他們比現在更富裕。 所以不必擔心,糧價的上漲不但不會損害中國的利益,還會大幅度增加中國農民的收入,而這一切,決定于我們必須跳出單純在擴大糧食產量上做文章的老思路,讓糧食的播種面積有增有減,也決定于農業必須真正實現市場經濟體制。如果我們把種植糧食的耕地拿出一部分種其他經濟作物,糧食產量下降的同時必然會導致糧食價格的上漲,不僅種糧食的農民收入會提高,改種經濟作物的農民的收入也會提高。而且那些改種經濟作物的耕地,也隨時可以恢復種糧食,不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因為這里講的是減少“糧食播種面積”,不是減少“耕地面積”。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市場需求,在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之間確立彈性機制以應對變化。 當然,政府在糧食政策制定上要綜合考慮,要協調統籌,我這里是就農業談農業,但提出一些新思路在當下也確實是必要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