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新農民新農業觀 農業問題專家張炎夏訪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8:26 東北網
東北網電 題:一個“新農民”新農業觀 農業問題專家張炎夏訪談 話題一:4.2億農民工意味著什么? 大力倡導中國農業走專業分工、社會化生產發展新模式并身體力行的農業問題專家、現代農業先行者張炎夏先生,日前從上海飛抵黑龍江,來我省牡丹江等市地考察,洽談滬黑農業合作事宜。 自稱“新農民”的張炎夏先生,實際上并非農民,而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1982年畢業于南京郵電學院通訊專業,曾任上海大學教授,國防戰略研究所研究員。三年前他棄文從商,創辦了上海金廊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摸索出了集約化規模農業新模式。通過自己的“金廊模式”,張炎夏逐步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思考,他主張在小農經濟體制下大力發展集約化規模農業。 本報對張炎夏先生作了獨家專訪,歸納出10個話題,今起陸續推出。 觀點 4.2億農村勞動力轉移,等于4.2億人實現了職業和身份的雙重轉換,這一大趨勢呼喚政策的反思和調整 問:張先生自稱“農民”,那就請從怎樣理解“農民”開始吧。 張:我們現在習慣于說中國有十億農民,實際上這是指農民這一身份而言,相對于戶籍制度而言,相對于城里人而言。但我說的農民,則是指一種職業,在此意義上,我說我是農民是沒問題的。所以在統計方法上,我們已到了需要嚴格確定我們是在什么含義上來使用農民這個詞兒,這對我們制定政策,采取何種決策是大不一樣的。 如果從戶籍上看,10億農民的說法或許是不錯的,但是如果從從業角度看,有一個令人振奮的變化,就是留在土地上的農民在大量減少。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就勞動力短缺問題發表觀點時說,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大的拐點之一,就是從二元經濟結構轉向一元經濟結構,他指出,當前有關就業統計數據并不準確。如很多個體經濟實體沒有注冊,也有很多勞動者屬于自我雇傭形式,使就業情況不能準確反映出來。而且,大量使用的民工沒有被統計成正式職工,很難作為上報材料。2006年我國農村外出的勞動力1.32億人,占城鎮就業者的比例是46.7%。這說明,城鄉就業的增長速度非常快。他說,我國正規制造業部門的工資增長是全世界最快的。農民工的工資2004年增長了6.8%,2005年增長6.5%,去年增長11.5%。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近些年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效巨大,農村人口大量減少,農民工成為事實上的城鎮居民的數量極為可觀。其實,現在我們進城合法打工(指辦理過登記手續)的農民人數已經超過1.2億,未辦理登記手續的起碼有3億,合起來超過4.2億!可以說是想進城的都已經進了城,而且這些農民都已經在城市有穩定的工作或者收入。此外,從每年春節民工潮看,僅乘長途汽車回家的農民工就達到了3億人次。從這些數字看,我國已經跨入了工業化國家的邊緣。農民變成了居民,其消費能力會大幅增加,而留在農村的農民相應減少了,他們富裕起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農民大幅減少,城市居民增加這一歷史趨勢,這一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成就之一,不知為什么人們卻有意無意間有所忽略,現在是政府部門和學者專家對此做出基本估計的時候了,因為這將有益于農業政策的重新反思、制定和調整。 話題二:六千億元購買力的含義 觀點 農民絕對數仍過于龐大,農產品消費市場偏小,這種矛盾導致靠農業致富難 問:既然農民減少了,農民為何仍是致富難? 張:雖然農民工大量轉移進城,種地的農民減少了,但是農業人口基數大,仍有數億農民靠傳統農業過活。中國農業以種植糧食為主。但是因為中國有數億農民,卻只有18億畝耕地,就算糧食的畝產到達500公斤/畝,農民的人均產值也只能達到1000元,扣除種植成本以后,農民的人均收入大概幾百元。所以,如果中國農民只種糧食的話,非餓死不可。他們沒有餓死,就是因為中國農民的主要收入早就不是來自農業了。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認為農民種菜、種水果、養雞鴨牛羊就能富裕。這也是錯誤的,因為雖然某個農民種蔬菜的收入會比種糧食來得高,可是如果全國的農民都不種糧食去種菜、種水果、或者去養雞鴨牛羊什么的,那么菜、水果、雞鴨牛羊就會過剩,那么菜也好,水果也好,雞鴨牛羊的價格必然會比糧食還低,農民最終的結局會和種糧食一樣。所以要問中國的農產品市場究竟有多大。 很遺憾,目前中國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很小,僅僅6000億人民幣。因為中國雖然有13億人口,卻只有3億居民。而中國的農民是自給自足型的,他們基本不消費,也就是不會去花錢購買農產品。而在這3億城市居民中,人均年消費農產品的金額不會超過2000元。也就是說,中國一年用在吃上的錢不超過6000億。當然這是理論上的推算,但實際上也不會高出特別多,所以中國的問題不是農業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而是消費能力不足的問題。 提高了生產能力農民就能致富嗎?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前面已經說了,中國的年消費農產品的能力6000個億或者再多些,表面上看是個挺大的數字,可是一平均到數億農民頭上,就小得可憐了。也就是說,由于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全國農民靠賣農產品的人均收入不會超過幾百元人民幣。因此,無論你怎么增產,社會的農產品總購買能力只有6000億,所以從宏觀上看,農民的人均農副業收入還是幾百塊錢。有人說,現在農民的收入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啊,那是農民棄農務工的結果。如果,我們能讓進城的農民在城市住下來,“轉移”成居民,“轉移”成消費者,使得我們的人口結構不再是10億農民3億居民,而是反過來,是3億農民10億居民。那么,即使居民人均年消費農產品沒有增加,還是3000元,農產品的總消費量就會從9千億上升到3萬億!平均到3億農民頭上就是人均1萬元,農民的收入就會一下子提高10倍以上,超過現在小城鎮居民的水平。所以,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快農民變市民的政策步伐,而不必過于擔心城市擴容問題,因為歷史證明,城市的消化能力是驚人的,在此意義上,優先發展城鎮,比優先發展新農村或許有更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