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湘歸納,是組織的靈敏度、戰略的前瞻性、團隊的一致性讓這三個行業的三家代表企業把握住了行業轉折帶來的新的市場機遇。他認為這是一種系統的能力,企業應對行業變革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系統能力的提高。
陳惠湘說:“我自己有三個學習的理論,第一是向金融企業學安全與服務,第二是向工業企業學習品質控制和成本控制,第三是向高科技企業學習團隊建設與創新。這三個方面
能學好的話,企業的系統能力或者新的競爭力就會更強,企業就能走的更遠!”
讓香港告訴內地
香港中原的黎明楷先生在主題演講中回顧了香港從1997年以來樓市的跌宕起伏以及企業的“過冬經驗”,對起步晚、尚未經歷過一個完整的市場周期的內地房企來說意義非凡。
黎介紹,香港房地產在1997年10月份達到頂峰,中原指數顯示為100。之后,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該指數就從100跌到40左右,整個香港樓市交易跌了60%,僅剩下40%。然后有輕微的反彈,反彈過后從1999年開始一直慢慢往下,這個冬天整整持續了5年。到2003年非典那段時間樓市跌到谷底,中原指數只有33%左右。非典過后,樓市才才開始緩慢回升。
據悉,香港市場的變化也是從政府出手控制樓價開始的。先是政府提出每年推出85000個單位的“居屋”(類似于國內的經濟適用房),增加低價房的供應,銀行也調高了房貸利率,接著亞洲金融風暴意外發生,對整個購買力形成重大打擊。在供應放量與需求萎縮的雙重刺激下,香港交易量直線下降。香港政府很快開始出手救市,1998年5月份放寬樓花轉讓,6月份停止賣地,后面還停售部分居屋,銀行按揭利率也下調。“但市場一下跌,消費者的信心就沒了,想挽回沒那么容易”,黎明楷感慨地說。
這期間,香港開發商采取的對策是節流和開源。金融風暴之后,很多大開發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凍結內部的公積金,先從內部開始節約成本;其次就是審慎投資,這時政府出讓的土地賣價都不高;第三是降低建筑成本,主要是降低建筑材料檔次,原本用木地板的現在改用地磚,能省就省。開源主要體現在爭取銷售回款上。與內地房企放慢建造施工速度的做法不同,香港開發商仍然推進工程,而且加大促銷力度,大打廣告,降價推盤,爭取資金的盡快回籠。他們的盤算是,這個項目可能做虧了,但資金在手,可以買進便宜的土地,等樓市回升的時候再賺回來。
黎明楷說:“香港商人不大計較某一個項目上的得失,在乎的是能繼續參與游戲。為了賣樓,香港開發商推出的付款方式很多是兩年免息免供,頭兩年開發商替客戶還貸。更厲害的是免首付,還用現金回贈客戶。對這些開發商的自救行為,也想救市的政府并不干預。”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