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醬油行業的龍頭老大———位于廣東佛山的“海天”公司終于打破沉默。今天上午,“海天”董事長兼總經理龐康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希望行業內部加強自律,別讓少數企業壞了行風。
身兼中國調味品協會副會長的龐康,首先從技術層面就醬油的分類和工藝問題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他指出,醬油只有配制和釀造兩種工藝之分,并沒有什么“廣式醬油”、“化學醬油”的分類。
在這兩種工藝中,釀造是一種傳統的制作方法。它需要完善的工藝流程,對衛生條件要求較高,所占用的場地較大,菌種的培育需要專門的研究機構,釀造的周期一般需要3個月之久。以“海天”醬油為例,僅發酵用的曬池就達到20萬平方米,還有自己的研究所作為技術支持,需要大量的人才、設備和流動資金。這些條件,一般小企業很難做到。
配制醬油的出現時間并不長,由于配制醬油工藝簡單、周期短(一般只需幾天)、占用的場地很小、技術含量不高等因素,在中小型醬油廠中被迅速推廣。在配制醬油中,需要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來調劑口味,而這種調味液中就有可能含有三氯丙醇的成分。
但龐康也再三強調,絕不能把配制醬油和三氯丙醇劃等號,關鍵要看企業在配制醬油中的工藝控制和添加酸水解成分的量。
龐康告訴記者,一些配制醬油生產企業不愿將“配制”二字示人,關鍵是由于其含三氯丙醇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檢驗相對比釀制醬油嚴格。所以,一些生產水平較低的企業干脆模糊處理,躲避檢驗。
至于“歐盟封殺中國醬油”的說法,龐康認為是夸大其辭了。
他說,其實歐盟根本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檢測標準。歐盟各國中,以英國中心實驗室最為嚴格,每千克醬油中氯丙醇的含量控制線是0.01毫克,而瑞士則是10毫克,法國是0.5毫克,中國則是1毫克。在歐盟各國中,既有標準高于中國的,也有標準遠低于中國的。1999年8月,也只是部分歐盟國家對部分中國醬油實行了禁運,一些質量高的產品,從未停止過對歐盟的出口,反而連年增加出口額。本報記者楊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