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煤電之爭死結難解 電廠“饑不擇煤”?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1日 08:0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前期報道: 本報記者 何忠平 實習記者 林睿 貴陽報道
這個夏天, 號稱“江南煤海”的貴州正面臨著一場煤電之爭。 截至6月底,貴州全省煤炭庫存156萬噸,僅相當于上半年平均月產量的1/5強;到7月底,貴州12家火電廠紛紛告急:電煤庫存只有26萬噸。 記者從省煤管局了解到,其中庫存最多的火電廠4.8萬噸,最少的只有0.3萬噸。“有些電廠的存煤量僅夠維持半天到兩天。”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更要命的是,電煤質量也在急劇下降。上半年,貴州統調火電機組鍋爐熄火25次、減負荷運行349次,機組非計劃停運次數中有一半是劣質煤造成的。 饑不擇煤 8月6日,貴州電力行業協會召集全省17火電廠(包括5家在建的)合力求解電煤困局。這個會議召開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6.8黑色灰塵污染事件”。 6月8日清晨,貴陽發電廠(以下簡稱貴電)附近的居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一夜之間,屋里屋外包括樹木花草上撒滿了黑色灰塵,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臭雞蛋味…… 6月26日,貴電被央視《焦點訪談》以“要發電也要環保”為題曝光:污染是因生產機組脫硫設備未建成,沒有實現“三同時”(同時設計、施工和使用)所致。 隨即,市環保局對貴電處以省內有史以來環保的最高罰款數額15萬元;在電視媒體上,貴電廠長向全市人民公開道歉。 但貴電也有自己的委屈,脫硫設備并不是唯一導致污染的原因。 經貴陽市環保部門認定,貴電剛進入試生產的機組使用了含灰量超設計值近1倍的劣質煤,致使除灰系統設備故障,加上運行人員處置不當,造成6.8事件。 “出事前,從煤礦運來的電煤里,我們每個星期都要撿出五六卡車的石頭,”貴電政工部副主任韓女士很無奈,“8月16日,我們的機器皮帶就被一塊石頭劃破了30cm。” 除了摻雜大量的煤矸石、碎石和礦渣外,據貴州電力試研院近期對全省9大發電廠調查:當前電煤的發熱量也已從原5500大卡降至4500大卡;灰分已從過去含量不足30%猛增到4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60%。 “這將造成鍋爐燃燒不穩,不得不投油助燃”,更為嚴重的是,省電力公司一人士告訴記者,劣質煤還將大大加快鍋爐受熱管壁的磨損。 對貴電為什么使用劣質煤,韓女士的回答是“饑不擇煤”,煤礦不允許貴電抽查,“如抽查的話,肯定會降低電煤噸位,他們就不同意賣給我們……” 針對這種情況,8.6會議提出:希望政府“有形的手”解決。比如加快大型煤礦項目審批進度,加快開工一批中小型煤礦;采取措施控制煤炭外運,只有完成了省內的量后才能賣給省外;要從省內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單純依靠電煤價格上漲來解決供需矛盾等。 會上多家自辦煤礦的電廠訴說,當前煤炭每噸生產成本不過五六十元,但貴州電煤已上漲到每噸136—155元,高于成本2—3倍,“已屬暴利”;有出現虧損的發電廠,高調提出,“(電)發得越多,虧得越多”。 煤電之爭 “電廠這是在向政府施壓,”貴州林東礦務局是省四大國有煤礦企業之一,副局長熊禮忠對電廠的“集體上諫”直言不諱,“如果(我)是個體戶,我根本就不會把電煤賣給它們。” 尤其是清鎮發電廠(以下簡稱清電),熊禮忠一想到就來氣,“一賴賬就賴了7年。但都是國有企業,我們還不是按政府安排每年繼續送煤啊”。 清電1970年正式發電,最高年發電量45億Kw。根據買賣合同,林東礦務局向清電供應煤并先行墊付短途運雜費及自備車租金等。 但自從劃給華電集團后,原屬省電力公司的清電2003年虧損900多萬元,今年上半年虧損高達4600多萬元。在此背后,1996年至2002年期間,清電“拖欠”支付林東礦務局墊付的——“依省物價局文件規定調高的”——部分費用。 去年3月,林東礦務局一紙訴狀將清電告上了法庭。 8月1日,貴陽市中院判決:清電向林東礦務局支付短途運雜費、自備車費用等共計利息約376萬。記者了解到,由于不服中院判決,清電已上訴至省高院。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可算得上是“貴州煤電之爭第一案”。 不光是清電,截止到7月,拖欠林東礦務局的還有遵義電廠、大龍電廠等,熊禮忠說,“有的電廠不愿還錢,就直接表示上網電價低還不起錢。” 今年1月30日,省物價局發布通知:從2004年1月1日起,省煤炭企業的電煤一律在2003年政府指導價(發熱量4800大卡)基礎上每噸提高12元。即:四大國有煤礦的電煤出廠145元/噸,地縣鄉鎮煤礦的電煤到廠126元/噸。 “貴電出事,是因為有人拿買國有電煤的錢買了126元/噸的,”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記者,“這樣一來,個人可賺差價,企業可把買小煤的錢換成大煤價,與政府算上網電價。”如果國有的與鄉鎮的電煤混合比例是7:3,該人士認為貴電就不會出事。 他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噸電煤按500克發1度電算,共可發電2000度。每噸電煤按135.5元(145元/噸+126元/噸/2)算,每度電的電煤成本就是0.06775元。清電兩臺40萬Kw機組,電煤年耗最多140萬噸。按業內說法,“煤炭成本占發電廠總成本的75%”。那么,發電廠發1度電的總成本約為0.09033元。 “根據清電最低上網電價0.144元每千瓦時算”,該人士認為清電每度電還能賺0.05367元,“一年發電30億Kw的話,就能賺1.61億元,清電會虧嗎?” “貴州的電廠在煤窩子里享福慣了,”該人士一針見血指出,“春節前,貴州電煤賣到江西電廠就是350元/噸,人家怎么沒虧呢?”最讓他不解的是,很多電廠并不執行政府指導價,“大部分至今都表示在向上級部門請示,請示誰呢?五大電力公司!” 正如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說,“哪個省產煤,哪個省的電廠就沒有煤;哪個省不產煤,哪個省的電廠就有煤。” “尷尬”的政府 貴州并不是這個蹺蹺板游戲的唯一參與者。在這場游戲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也是微妙的。 7月1日,貴州電煤的政府指導價再漲10元,分別是155元/噸、136元/噸。同時,上網電價也調高了2分多。 在“捧煤電”的同時,省政府采取了強硬措施控制煤炭外運—— 4月開始對1000多家煤炭經營企業實行動態管理,選擇80余家實力強的統籌安排鐵路運輸;8月1日又出臺新規,對出省煤炭征收每噸30—70元不等的價格調節基金。 這一系列調整最終能否取到預期效果,一些業內人士并不看好。就拿政府指導價來說,有人說太高;有人說低了,外運理所當然。 “生產成本五六十元每噸的煤炭,現在全國都沒有,”省黔聯煤炭銷售公司吳文學不認為政府指導價高了,“有,那都是非法小煤窯的。國有煤礦的完全成本就要170元。” 貴州能發電力燃料公司總經理武崇模向記者表示,“五六十元是低了點,我認為成本80元/噸左右。” 自稱“煤電中間人”的武崇模,原是省電力公司的工會副主席。而能發的主要股東之一金元電力投資公司,改制前就是通過省電力公司職工籌集了資本金。 據記者了解,能發的工作就是參股一批大煤礦,控股開發一批中小型煤礦,“現在開發和預開發的煤礦達15對,2006年控股及獨資煤礦煤炭產量將達到900萬噸/年”。 政府指導價的難堪遠不止于此,煤質下降與此也有關系。 “問題主要是發電廠壓價收購、不以質論價,”知情人士透露,“政府規定鄉鎮煤礦的電煤發熱量4800大卡126元/噸,有些煤礦的電煤發熱量5300大卡,結果也是126元/噸。這當然造成惡性競爭,引發電煤質量下降……” 對此一發電廠負責人認為,“除了一些無良煤老板,煤質下降也與政府指導價有關。文件不應明確發熱量4800大卡/千克,這樣的標準有誤導煤質下降之嫌。” “不否認,煤炭企業現在是忍辱負重。但對政府來說,如果連本地的發電廠都保證不了電煤,那絕對要影響招商引資,”省經貿委一人士表示賣電是貴州的大局,“煤是一次能源,電是二次能源,僅增值稅一項,電是煤的4倍。否則還‘西電東送’干什么?” 然而在政府的“大局”中,也有業內人士隱約感覺到電力公司并不著急,“競價上網,誰讓貴州電價還那么低呢?在電力公司的盤子里,貴州算不上什么。” 死結 對于這場在貴州乃至全國都普遍的電煤之爭,煤電雙方各有說辭。 煤方說煤炭量足夠,因為省外煤價高,外運量增大,造成省內電煤短缺,歸根結底是價格問題;電方說貴州電煤價格與其他產煤大省比已不低,而貴州的平均銷售電價因受用電結構制約又是全國最低的,關鍵還是煤炭產量不夠。 很明顯,電方的“意見”與8.6會議提出的“求解之道”完全吻合。煤炭產量不夠的原因,用省電力公司一人士的話說,“大礦建設滯后,小礦關停過度”。 然而這兩種意見就像是一個“死結”的兩頭。省經貿委該人士認為關鍵是打造利益共同體,走煤電一體化的路。但利益共同體如何打造、由誰來打造,貴州迄今仍在思考。 記者通過可靠渠道了解到的一個信息是,省計委下面的國資基建投資公司曾經有入股金元最終達到控股能發的想法,“不知何故”后來不了了之。而這一“流產”的選擇路徑,與政府提出的煤電一體化之路,知情人士認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8.6會議提出加快大型煤礦項目審批進度,加快開工一批中小型煤礦,一方面能發們確實需要,該人士告訴記者,另一方面政府似乎正在以此為挾再欲入股金元。 “中國沒有哪一次改革,像電力體制改革那么混亂的”,不久前的一次電煤會議上,貴州一政界高層說了這樣一句話。但對承擔西電東送任務、2003年人均GDP全國排名倒數第一的貴州來說,這場能源混亂的影響顯然是不可忽視的…… 煤電之爭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