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指出,企業在跑馬圈地時千萬莫忘精耕細作,謹防只重品牌輸出,忽視技術改造和經營管理現象
青啤老總彭作義突然離世,將人們的眼光再一次引向幾年來烽煙四起,競爭激烈的中國啤酒行業。而眼下,該行業新一輪的“圈地運動”正聲勢浩大,如火如荼地進行。
自去年以來,我國啤酒業龍頭青島啤酒[微博]在大舉收購了北京三環和五星、上海嘉士伯以后,今年6月28日,公司又以8500萬元人民幣收購了福建釀酒廠(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擁有的第一家(福建)啤酒有限公司51%的股權,從而大步跨入了東南沿海市場。據透露,似猛虎下山的青啤,下半年還將在湖北、陜西等地上演并購大戲。目前青啤已在全國收購兼并了38家啤酒企業,年生產能力達300萬噸。燕京啤酒也不甘落后。今年年初,公司斥巨資收購了山東三孔和無名兩家啤酒。幾年來,先后在全國收購兼并了9家啤酒企業。而“黑馬”華潤啤酒,在巨資收購遼寧雪花啤酒后,乘勝追擊,幾年來先后把全國13家啤酒廠納入麾下,生產能力從去年的120萬噸猛增至200萬噸,穩做行業第三把交椅。隨著我國啤酒市場從群雄紛爭格局,逐漸演變成青啤、燕京、華潤“三國鼎立”的態勢,啤酒企業新一輪“圈地運動”似乎只為一個目的———拼命做大。
據有關人士分析,過去由于資金、觀念、市場等諸多問題所限,傳統的啤酒行業只要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小康”了。啤酒業一直沿用的就地生產、就地消費的模式,造成了啤酒行業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濃重,并由此形成了割據一方的小而散的粗放式經營格局。近年來,一批實力雄厚、觀念超前的啤酒企業開始意識到,沒有一定的規模效益難有可觀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加入WTO以后,大批外資企業、外國名牌將涌入中國市場的競爭壓力下,國內啤酒企業開始掀起大規模的兼并、洗牌浪潮,可謂是未雨綢繆。
據了解,目前我國啤酒行業生產能力將近3000萬噸,去年全國啤酒的實際產量為2231萬噸,啤酒消費群體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我國啤酒的產銷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成為世界啤酒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啤酒產業集中度仍處于低水平。400余家有獨立法人的啤酒企業中,年產量20萬噸以上的企業僅18家,占全國啤酒總產量的1/3左右,而且只有青島、燕京和華潤3家過百萬噸。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啤酒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啤酒生產企業優化重組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國啤酒業正在提高素質,增強實力,快步進入集約化經營的軌道。
從發達國家啤酒行業的發展軌跡看,世界第一大啤酒生產國美國的A—B、美樂、斯卓、科斯四大啤酒生產企業年產量基本囊括了該國總產量,其中第一大企業A—B公司1998年產量已達到1315.6萬噸,占美國啤酒市場的50%。而日本朝日等四大啤酒廠就幾乎壟斷了日本全國產量,世界前十名的啤酒企業平均年產銷量高達500萬噸。與它們相比,我國啤酒行業中青啤、燕啤、華潤三家還只能算是“小弟弟”。
同時,在這場兼并過程中,第二集團軍也不甘落后,實力稍遜三雄的珠江啤酒、哈爾濱啤酒、藍劍啤酒、金龍泉啤酒等第二集團軍也紛紛展開資本運營戰術,兼并周邊一些小廠。它們目的也只有一個————與三大啤酒巨頭頑強一搏,即使打不過,也可以增加將來談判的砝碼。
在目前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啤酒行業里,專家們提醒說,各企業跑馬圈地時千萬莫忘精耕細作,不要過于依賴低成本擴張規模,防止出現只注重品牌輸出,忽視技術改造和經營管理的現象。這方面已有前車之鑒,如曾一度“傲視群雄”的北京五星啤酒,就是因為抵擋不住短期利益的誘惑,一味采取單純輸出品牌的做法,一口氣在全國找了50余家合作伙伴。結果五星雖一時“紅遍”全國,卻老家不保,最終一敗涂地。因此,企業只有避免一味追求兼并的盲目性,才能走既有規模也有效益的雙贏之路。(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