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溯寧對話VMware CEO:汽車等90%物體將被聯網
文 | 寬帶資本
6月30日,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和VMware CEO Patrick Gelsinger隔空展開了一場精彩對談。在對話中,他們頻頻談到5G、連接、技術與開放,談到科技和通信領域數十年的進步與積累如何使全世界的人們在今日可以彼此聯結,談到未來5G專網又將如何賦能千行百業,塑造一個萬物互聯的新世界。
以下是這場云端對話的視頻+文字實錄。
從TCP/IP到5G,從連接人到連接物
田溯寧:嗨,Pat,我的朋友,很高興看到你參加這個視頻會議。記得去年圣誕節前,我們一起吃午餐的時候還在談今年要在巴塞羅那相聚。雖然說這次不能成行,但我們討論的話題應該繼續下去。
你和我都是TCP/IP互聯網革命的受益者。30多年前,TCP/IP標準協議創造了巨大的技術革命。我們都從中受益,世界也從中受益。30年后的今天,我在想也許我們能做一些有意思的對比。中國也有句老話“30年河東,30年河西”,30年是一個挺神奇的數字。
Patrick:Edward,很高興能和你在線上見面。我們認識這么多年,都算得上行業“老兵”了。我們一路見證了TCP/IP的誕生,見證了互聯網從早期到今天的發展,并且親身參與其中。這已經是我在這個行業的第40個年頭。
就在上周,我剛和Vint Cerf(TCP/IP協議發明者)通了電話。我們回憶了互聯網早期的一些日子,還有當時連接全世界的想法,我認為這種想法正是驅動所有事物互相對話的核心,你將不再只受點對點連接的限制,而世界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至今還記得我第一次使用網景瀏覽器的體驗,哇,感覺太棒了,一晃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
田溯寧:30多年前,亞信剛剛起步,當時我第一次看到漢字顯示在Unix系統上,那確實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和我的聯合創始人丁健一致決定要把互聯網帶回家,讓10億中國人連接在這個巨大的網絡之中。
現在我們有了另一個任務,就是從連接人到連接物,這也是5G萬物互聯的理想所在。這項事業已經開始,還有許多事等待完成,所以我認為接下來的10年、15年將更加令人振奮。
Patrick:是的,確實是這樣。因為有了4G、LTE還有其他網絡的存在,60%的世界已經被連接起來。據估計,到2030年,90%的世界將被連接起來。但就像你說的,連接之后是什么?不同于4G、LTE,5G不是消費驅動,而是更加受產業驅動。連接萬物的理念同時也是自動駕駛、智慧街道和建筑、智能制造等場景落地的源動力。
我曾經在達沃斯論壇上探討過自動駕駛汽車這個話題,我認為自動駕駛技術并不成熟,除非有5G低時延大帶寬的支持,不然這項技術很難得到進步。行駛在陽光明媚、空曠的路上往往問題不大,雨天、霧蒙蒙、條件惡劣的道路才是最需要連接的場景,你需要高帶寬,你需要低時延。這是我認為5G真正賦能場景的案例之一,不過在網絡廣泛部署后這才是切實可行的。
田溯寧:你知道我是生態學專業出身,我花了5年時間在德州西部研究兩種草。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意識到人類對草木、對植物認知之少。我在想,如果我們真正實現了物物互聯,比如樹聯網、草聯網、豬聯網、車聯網,世界將被徹底改變。這是為什么我會認為5G如此令人興奮。
記得我第一次見你的時候,你還在英特爾擔任CTO,你為公司搭建了基礎技術平臺,你創造了橫向模型,推動了計算能力的開放和PC的開放,進一步為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參照這段歷史,你是否認為一些結合垂直行業的通信技術也將變得越來越開放?
Patrick:是的,我認為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方面,因為這不僅關于5G能帶來什么,更關于我們如何建設5G。回到20年前,在云計算出現之前,所有的計算系統都是垂直一體化的,專用硬件搭配專用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所有人都在做垂直解決方案。但英特爾做的是橫向平臺,也就是說硬件獨立于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序環境。從根本上說,這也促成了云的誕生。如果沒有橫向擴展的平臺能力,就沒有今天的云,我們可能還在努力做縱向擴展(縱向擴展是指提高單機性能,橫向是指增加節點數量)。3G、4G、LTE,也都是以垂直耦合的方式建立的,這種硬件與技術設施、軟件和應用場景的高度耦合,嚴重限制了這種垂直架構的創新性和可擴展性。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必須從垂直到橫向,從硬件定義到軟件定義,從垂直系統到分布式系統,必須創造一個開放的、軟件驅動的生態系統。這正是我們的路線,與全球供應商合作實現NFV、虛擬核心網、O-RAN開放網絡架構,并提供端到端的軟件解決方案。我們不僅可以把網絡做得更好,而且可以有邊緣云、電信云、私有云和公有云,所有的云都能互聯互通。這樣才能真正使你剛才描繪的愿景得以實現。正如我們所說,物聯網,而不僅僅是人的互聯網。
5G的‘殺手級應用’在哪里?
田溯寧:我和很多運營商主管聊過一件事,就是我們在5G上投入了巨量資金,但應用是什么?PC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我記得也存在類似爭議,人們會問你發明了PC,但可以用PC來做什么? 第一套電子表格的出現成為了PC迅速變革的催化劑,讓PC從個人走向更多工作場合,我經常在想,屬于5G的“電子表格”到底是什么?
過去幾個月,新冠疫情帶來了很大影響,中國的經濟形勢也發生了一定轉變,新基建政策應運而生。我拜訪了幾位市長和相關政府人員,令我興奮的是開放5G所能帶來的應用將非常多。我舉個例子,廣州的一些新醫院正在建立5G專網,攝像頭將成為許多醫療設備的一部分,由此你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不過這需要巨大的數據存儲空間,需要非常靈活的軟件定義的網絡。這些可以被連接的垂直產業就像這個時代的“電子表格” ,它們是改變傳統產業運作方式的根本要素。
在你提到的四種云之上,我還想加上另一種云——垂直云,醫院的垂直云,停車場的垂直云……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將連接起來。就像PC有Windows系統、DOS系統,在開放的5G網絡平臺上,各種應用也會蓬勃發展。
Patrick:我想補充幾個觀點,在我們看來5G專網是非常有意義的概念,無論是在工廠、市政、學校等場景,我們都可以基于運營商提供的同樣的5G環境來為企業IT做定制化服務。
另外想說一下WiFi,WiFi是我參與開發的一項技術,我們做了一些WiFi標準化的工作,這對實現連接非常重要。但在許多方面,我相信5G專網實際上將終結WiFi在本地連接方面的統治。因為5G有更好的網絡,更好的安全性,更好的擴展性,以及更好的連接能力。公用加專用5G網絡將使連接技術變得空前強大,可以賦能工廠、城市以及全球的訪問。同時我也相信,這是促使一些垂直云誕生的關鍵因素,不管是醫院云、教育云、智慧城市云,所有這些都將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基礎設施的案例。
田溯寧:非常同意你的觀點,中國是非常適合來做這些試點項目的——我們有足夠大的城市體量,有強支持力的政府,正在積極改變城市治理的方式。我曾向北京市長提議,城市需要建立自己的“神經系統”,像人一樣運行。城市需要建立龐大的連接才能做到這一點。VMware已經做了很多卓越的貢獻,期待我們可以在中國合作,真正參與到這場萬物互聯的變革中,一起解決北京這些大城市的根本問題 。擁有2千多萬人口的北京如何變得更智能?我認為5G專網是一個答案。
Patrick:我對此也感到很興奮,VMware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我們在歐洲、美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都有分部,但各種測算顯示,中國的5G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可能比其他地方大一個數量級。中國在5G RAN和基站部署方面也已經遙遙領先。我們也很希望和你合作,成為5G基礎設施建設的一份子。正如你所說,市長們有這樣的愿景,知道城市該如何更好地發展,如何更好地應用5G專網,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在中國電信運營商大規模建設這些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新的技術問題,創造真正能把地球上的每個人和物連接在一起的先進技術。
地緣政治多變,技術是推動全球一體化的重要力量
田溯寧:現在很多人都在擔憂中美關系,但是回看30年前,當時的局勢其實更糟。我們是企業家,只要市場需要就會創造出相應的技術平臺,我相信技術、好的產品最終能取得勝利。就像因為疫情,很多線下會議轉移到線上,成為新的開展會議的方式。我和你現在這樣分享知識,我覺得也是很有意思的體驗。
Patrick:雖然我們都希望能面對面交流、握手或者吃一頓中餐,但通過在線我其實可以去到更多的地方,比方說今天早上當我在東海岸的時候,我可以到德國、到英國,今晚又到了中國。今天我們可以如此高效地在不同地點工作中切換,是過去30年我們投資IT產業的結果,現在看來結果是令人驚喜的。
作為一家全球性公司,我們在中國上海、北京都有銷售、研發的分部。我們已經與中國的公司建立了非常重要且長期的關系。很高興地說,隨著時間推移,盡管地緣政治多變,技術是推動全球一體化的重要力量。就像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書名說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在互聯網的世界,我們之間的距離可以變得非常短。就像現在,我們雖然遠隔重洋還可以談笑風生,就是得益于全球性開放技術的協作力量。這也是我們所承諾的,在來回搖擺的政治環境中保持獨立性。幾年前,VMware組織了一場公益活動,幫助修復了一段長城。我對中國的承諾就像長城,今后的數十年甚至數個世紀我們都會在這里,共同建設一個技術共享的未來。
田溯寧:太好了。我們是很好的搭檔,未來也會一起走過一段長期的旅程。眼下有大規模的O-RAN 5G項目正在進行,我需要一個好的合作伙伴來開發應用軟件和計算機基礎設施軟件。新的伙伴關系加上我們的友誼,一定可以開始打開新的世界。就像你說的,新的模式已經顯現,大量的應用程序將被開發,垂直云將改變每個垂直行業。希望未來能夠盡快見面,謝謝!
Patrick:我很期待, 謝謝!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作者
8號樓工作室
熱文排行
聯系我們
- 聯系人:陳永樂
- 郵箱:building8@staff.sina.com.cn
- 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東路新浪總部大廈
400-052-0066 歡迎批評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