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京閉幕的全國醫藥行業經濟運行分析座談會指出:我國醫藥行業“十五”期間的發展方向是,依靠創新,提高競爭力,加快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目標邁進。我國現在有醫藥生產商6000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醫藥企業仍在虧損中掙扎,制藥企業的“一小二多三低”的現象較為嚴重,一是大多數生產企業的規模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二是企業數量多,產品低水平重復多;三是大部分生產企業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產能力低;不僅如此,在生產已嚴重供過于求的情況下,仍有上萬家醫院的制劑室在制備各種制劑。這種生產的無序性、低水平重復導致我國制藥企業之間相互傾扎、乃至自相殘殺。同時國外大型制藥企業并沒有因此而減慢到我國投資的步伐。面對這種現狀,我國制藥企業要想獲得生存空間,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制藥企業要想獲得生存空間,其發展必然呈兩大趨勢:一是超大規模的制藥公司購并活動高潮迭起,二是醫藥高新技術領域競爭日趨激烈。
首先,中國醫藥行業規模效益優勢突出,部分企業增效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統計資料顯示,醫藥企業集團主要經濟指針明顯高于中小企業。1999年全國醫藥行業銷售收入2525億元,在行業排名前60家的大型企業集團的銷售收入合計占全國醫藥行業銷售收入的33%。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有22家,名列全國醫藥企業前三名是上海醫藥集團總公司(銷售收入115.8億元,占醫藥行業銷售收入的8%)、三九集團(銷售收入60.6億元)、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銷售收入47.7億元);銷售收入在5億元以上、10億元以下的14家;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5億元以下的42家。1999年全國醫藥行業實現利潤111億元,在行業排名前60家的大型企業集團的利潤總額達77億元,占全國醫藥行業利潤總額的69.5%。利潤總額在億元以上有24家,名列醫藥企業前三名是天津市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實現利潤7.48億元)、三九集團(實現利潤5.06億元)、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實現利潤4.16億元),前三名企業的利潤總額合計占行業利潤的15%;利潤總額2億元以上、7.4億元以下的9家;1億元以上、2億元以下的15家。
為了實現我國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邁進的目標,醫藥企業間的購并是大勢所趨,應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形成10來家有較強技術開發與市場開發能力,在同品種國際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的大集團、大公司。著重于內涵發展,還應著眼于技術創新和提高水平,提高質量,投資的重點在于促進結構升級,總體上不追求數量和擴增。即使是發展高新技術也要從實際出發,同一品種不能許多企業一齊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經受住“入世”的沖擊,并最終在世界醫藥業占據一席之地。
第二,我國的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醫藥業現階段必須走發揚優勢、仿創結合的道路。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12億人口的生命健康主要依靠大量使用仿制藥品來保障。為了技術創新和長遠的發展,我國將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建設幾套完整的、具有較高水準的新藥篩選體系。“十五”期間,我國將重點發展兩類產品,即中藥和生物工程藥物。我國的中藥類生產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其生產車間基本上全部都通過了GMP認證,伴隨著世界范圍內對天然藥物的青睞,尤其是天然藥物進入歐美醫療保險市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走向世界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前提是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走中藥現代化之路,完善中藥質量和技術標準。太極集團(600129)、東阿阿膠(0423)、同仁堂(600085)、吉林敖東(0623)極具發展潛力。生物技術是21世紀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的高新技術,我國現有200多個單位從事相關研究,有140家企業在進行醫藥生物技術產品開發工作,但基本上都是對國外產品進行仿制,現在正式投產的20種產品產值已達30億元。在世界醫藥業,除中藥外,生物醫藥領域是我國與世界水平最接近的領域,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生物醫藥業必須走一條發揚優勢、仿創結合的路子,積極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產品。
“欲成大河者,必長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愿中國的制藥企業能通過購并重組來“長源”;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的研究開發來“固基”,戰勝時下面臨的種種困難與挑戰,經受住凜冽寒風的洗禮,展現出一個“風景這邊獨好”的春天。(平安證券[微博]綜合研究所 陳茂仁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