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島啤酒[微博]集團正在洽談收購事宜的啤酒企業有近十家,包括嘉士伯在內。這是昨日記者從青島啤酒集團有關人士那里獲得證實的消息。
盡管這位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并未透露出這近十家外資和合資啤酒企業的名稱,但他至少默認了青啤的確正在與嘉士伯談判的事實。這一消息表明,青啤集團正在進行新一輪大規模的擴張,這一輪擴張對整個業界的影響將比上一輪更為深刻。
看來,啤酒行業的對手們在這個夏天之后將不得不忍受著行業大鱷比此前更為猛烈的擠壓,在這個圈子里爭吃蛋糕將更加艱難。
第三波浪潮
青島此次收購嘉士伯在內的幾家合資、外資啤酒企業是青啤長期戰略的一個部分,是青啤到2003年百年大慶之際躋身世界十強、達到與百年"青島啤酒"品牌相稱規模的一次戰略性行動,青啤集團華東事業總部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去年同在青島的嶗山啤酒整體劃撥給青啤集團標志著青啤統一魯啤戰略規劃最后完成。也就是從去年開始,眼看嶗啤已成了一顆熟透的桃子,落入自己手中只是遲早的事,青啤開始制定了全國擴張的計劃。到今年上半年,先后有25家啤酒企業被收入青啤囊中,華南事業總部、華東事業總部先后在深圳、上海成立,同時,青啤自身的營銷網絡建設也在快馬加鞭地進行,青啤老總彭作義在這方面下定了決心:要不惜用建一個工廠的錢來建設自己的網絡。
青啤集團副總、華南事業總部總經理嚴旭一改去年事業總部成立之初的緊張和焦灼,在上周與記者交談時已是滿面春風,"我們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日子"。這位曾主持珠啤營銷達十年之久、對華南市場了若指掌的業界強人向記者透露:青島在華南地區大的動作馬上就會展開。
從規模上看,去年青啤吃進的基本是5萬噸左右的小廠。"要想擴大規模,沒有幾個大廠不行",青啤董事局秘書室張瑞祥助理向記者表示,"此次青啤收購一批合資外資企業不僅是從擴大規模上考慮,而且也是從效益上考慮的,這些合資外資廠基本上生產的是高檔啤酒,這些產品的附加值要比中低檔產品高"。
聯系方方面面的信息,可以判斷,青啤的這次動作正是繼統一魯啤、進軍全國之后的又一波擴張浪潮。
這一波青啤收購的對象主要在華東地區,記者向張瑞祥追問這些合資外資企業的名稱,他以"有保密協議"為由拒絕回答。
塔基打牢之后
具體地說,青啤的這次行動已不再是前兩次單純市場范圍的平面上的擴張,而是產品線向上延伸的縱向發展。
在年初的一次采訪中,青啤集團總經理彭作義向記者表述了青啤產品結構中的"金字塔"模式,即山東和全國各地區收購的生產廠生產的中低檔產品構成青島啤酒產品的金字塔的塔基部分,青島市青啤工廠的產品和中日合資深圳工廠生產的高檔產品構成金字塔的塔尖,由此高、中、低檔產品構成了青啤產品系列。但是,那些生產設備良好,經過改造后可保證產品達到青啤產品標準的才可以"青島啤酒"的標簽面市,其余的只能以"青島啤酒系列產品"命名。至于何時才能以"青島啤酒"的名稱面市,彭總也認為"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經過一年的發展,青啤總產量已超過100萬噸,重新奪回了全國頭把交椅。顯然,青啤"金字塔"的塔基已相當牢固。
在此之后,青啤需要增大"塔尖"的分量。
要生產高檔啤酒,必須首先有高檔設備。環顧國內,1993年之后洋品牌大舉進入國內,他們帶來了高檔設備,產品從質量到價位無疑也是高檔的。但幾年的市場實踐表明,這些洋品牌在市場建設上遇到了難題,不但沒能得到預料中的高額回報,反而連年虧損,經不住市場的煎熬后開始萌生退意,這被彭作義稱之為"水土不服"。
這些洋品牌留下來的高檔設備和他們的處境早已為青啤洞察。有觀察者認為,嘉士伯上海的制造設備全系丹麥進口,在華東地區幾乎無與倫比,這對青啤的誘惑力可想而知。吃進嘉士伯,也恰恰符合彭作義上任伊始為青啤制定的擴張戰略:高起點發展,低成本擴張。
張瑞祥在采訪中談到,青啤以自身成熟的工藝水準,利用國外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在異地生產高檔青島啤酒已成現實,深圳朝日青啤的出現就是一個實例。目前在華東市場上,青啤高檔產品是從深圳工廠運去成品和從青島運去酒液在上海灌裝的,這無疑加大了運輸成本。
在華南市場上,高檔產品是由深圳工廠生產的,在同樣重要的華東市場上,青啤只能靠外地運入。收購這一批外資合資品牌是不是為了利用高檔設備生產高檔產品?張瑞祥沒有作肯定的回答,但他說,有了高檔設備,至少有了生產高檔產品的基礎。
啤酒品牌行銷的一般規律是:全國性品牌搶占中高檔市場,地方品牌占據低檔市場。作為全國老大的青啤,以塔基去搶占市場份額,而以塔尖去爭取利潤也在情理之中。如此說來,青啤的這次大收購其用意已不言自明。(記者李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