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家 曹中銘
針對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僅僅下發關注函、問詢函是遠遠不夠的。對于標的資產,如果其盈利能力、資產質量等不敵上市公司,證監會并購重組委應把好關。
近期,創業板公司泰祥股份擬收購宏馬科技99.13%股權一事頗吸引市場眼球。該案例不僅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上市公司也收到了深交所的問詢函。該案例的焦點在于標的資產的質地,且屬于虧損資產。個人以為,上市公司收購虧損資產,須謹慎行事。
泰祥股份2022年8月份在創業板掛牌,為A股首家北交所轉板到創業板上市的企業。轉板成功僅僅一周時間,泰祥股份就披露了擬收購宏馬科技的消息。此后,泰祥股份多次披露資產重組的進展情況,并于2022年12月27日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草案。
一家上市公司啟動重大資產重組,這在當前的滬深股市再正常不過,本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問題在于,泰祥股份此次擬收購的資產,卻難言是優質資產。并且,該收購案例,值得質疑的地方也并不少。
泰祥股份主要專注于汽車發動機主軸承蓋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宏馬科技主要從事汽車鋁合金精密壓鑄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雖然同屬汽車零部件行業,但從產品本身來看,還是存在區別的。
從財務數據上看,標的資產顯然并非什么優質資產。資料顯示,宏馬科技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2.52億元、2.28億元、9930.85萬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約為2643.48萬元、-1688.57萬元、-3501.41萬元;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4.98%、6.79%、-3.49%。宏馬科技這幾年來不僅營收在走下坡路,實現的凈利潤也從盈利開始變成虧損,且2022年虧損進一步加劇。
因此,收購宏馬科技,不僅不會提高泰祥科技的資產質量,改善泰祥股份的財務狀況,增強其持續盈利能力,反而將顯著拉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標的資產有可能成為上市公司的累贅。此次收購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同樣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泰祥股份自身的情況看,其實也難言樂觀。步入2022年以來,泰祥股份的業績也處于下滑態勢。比如2022年前三季度泰祥股份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04億元,同比下降17.59%;實現凈利潤約為4348萬元,同比下降27.75%。從貨幣資金上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泰祥股份貨幣資金余額為2.62億元。此次收購宏馬科技99.13%股權為現金收購,須支付對價2.38億元。在支付了收購對價后,上市公司剩余資金能否滿足日常經營之需,個人以為是值得懷疑的。退一步講,如果收購進來的標的資產成為上市公司的包袱,支付對價后又影響其日常經營,上市公司無疑將遭受雙重打擊。如此收購,既不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發展,也會影響到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值得商榷。
并購重組是資本市場永恒的主題。其目的在于提高上市公司資產質量,改善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增強上市公司持續盈利能力,并提高其競爭能力與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如此才能實現做大做強。因此,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收購進來的應該是優質資產,而絕不可納入劣質資產。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前些年,多家上市公司出現了商譽爆雷現象。既與當初“三高”并購有關,也與并購標的資產質量不高有關。特別是某些上市公司出現的巨額商譽爆雷現象,不僅導致上市公司出現巨虧,也導致其股價出現大幅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類似的一幕,不可再度重演了。
遺憾的是,雖然近幾年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熱度已下降,但并購標的資產質地不高的現象仍然非常突出。特別是,像泰祥股份一樣,虧損資產竟然也能成為標的,確實有點匪夷所思。
個人以為,針對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僅僅下發關注函、問詢函是遠遠不夠的。對于標的資產,如果其盈利能力、資產質量等不敵上市公司,證監會并購重組委應把好關。如此,才能提高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質量,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