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曹中銘
提高融資效率,可從多處著手。比如對于不差錢的企業,或者是質地平平的企業,有必要將其擋在資本市場的大門之外。不差錢企業上市融資,也是對市場寶貴資源的一種浪費;質地平平企業上市,亦同樣如此。
2020年已經收官。統計顯示,2020年共有396家公司登陸A股,IPO累計募資約4700億元,較2019年同比分別增長95.07%及85.57%。從396家公司掛牌板塊看,滬市主板90家、科創板145家;深市中小板54家、創業板107家。A股市場誕生30年來,IPO首發募資超過4000億元的只有2007年的4768億元,2010年的4856億元,以及2020年的4700億元。這也意味著,2020年IPO募資額不僅位居歷史第三位,也創出10年來的新高。
2020年新股發行取得不俗的成績,試點注冊制功不可沒。比如去年上市的107家創業板公司中,注冊制下共64家公司上市,IPO募資金額約660億元。綜合來看,科創板及創業板去年注冊制下共209家公司上市,累計IPO募資金額約2886億元,分別占去年IPO數量與募集金額的52.78%、61.42%。顯然,這一比例并不低。
融資和優化資源配置是資本市場的兩大功能,IPO市場保持活躍,無形中有利于這兩大功能的發揮。而且,也非常有助于資本市場發揮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特別是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更需要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
2010年IPO融資額創10年新高,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包括流動性相對寬松,政策面上加強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等。其中,注冊制在科創板與創業板的試點同樣可圈可點。
從注冊制試點以來的情形看,由于注冊制重在發行人的信息披露,上市制度更具包容性,客觀上無異于放寬了企業上市的條件。像虧損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紅籌企業等,均已實現在科創板上市,這既是資本市場不斷發展的結果,也是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結果。
而且,由于試點注冊制背景下的新股實行市場化發行,新股發行價格、規模、節奏等由市場決定,以強化市場的約束作用,這也導致了科創板新股頻現高發行價格、高發行市盈率,以及高超募的“三高”發行現象,而且,此前廣受詬病的新股“三高”發行,目前在科創板與創業板已經成為了常態。但很顯然,這種常態并不正常。
資本市場發揮融資功能,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新股發行也不能只追求融資規模與融資金額,注冊制背景下的新股發行更是如此。事實上,由于注冊制下新股發行上市更加容易,滬深交易所的審議通過率以及證監會注冊率均較高,已經導致IPO再現“堰塞湖”現象。比如目前在證監會與滬深交易所排隊企業有近800家,其中超過八成企業欲在科創板與創業板上市,其實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個人以為,注冊制下的新股發行,一方面需要顧及市場的承受能力與投資者的感受。雖然注冊制下的新股實行市場化發行,但新股什么時候發行,什么時候掛牌上市,其實還是證監會說了算。這就要求證監會根據市場的狀況,綜合考慮滬市主板、深市中小板以及科創板、創業板新股上市數量,進行統籌安排,真正實現新股發行與上市的常態化。
另一方面,注冊制下的新股發行,也需要顧及融資效率的問題。融資效率既事關資本市場融資功能的發揮,也事關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像“三高”發行現象,特別是某些企業的高超募現象,或將導致市場寶貴資源的浪費。現實案例中,超募資金銀行“睡大覺”,或用于投資理財的并不少見,這無疑又是值得商榷的。
提高融資效率,可從多處著手。比如對于不差錢的企業,或者是質地平平的企業,有必要將其擋在資本市場的大門之外。不差錢企業上市融資,也是對市場寶貴資源的一種浪費;質地平平企業上市,亦同樣如此。
再如對于“三高”發行現象,既要強化對保薦機構的監管,規范保薦機構發布投資價值研究報告的行為;也要對詢價機構進行約束,倡導詢價機構認真研究發行人基本面、成長性等要素,理性報價。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注冊制下的融資效率。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