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馮侖
1
問:
路過某大學門口,看到校園里熙熙攘攘,人比前一陣子多了,才意識到又到了開學季。想起來,這一兩年不時在熱搜上看到‘大學生就業難’的話題,再想到自己目前的工作,跟當時所學專業,真的是八竿子都打不著。也會想,上大學到底有沒有意義?馮叔,我看您的書,知道您不僅念了大學,還讀了碩士、博士,上了很多年的學。想來您肯定是覺得上大學是有意義的。您覺得大學給您帶來了什么?
馮侖:
你的這個問題,我還真的琢磨過。十幾年前,我們大學畢業三十周年時,班委會要求大家都寫點東西。接到同學的電話后,我就想過這個問題:大學究竟給了我什么?
首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大學給了我老師。
每一堂課,老師們都站在那里,把我們從未知帶到已知,然后再對已知的東西進行分析、提升。
我對于老師的記憶,至今都特別具體。
比如教經濟的何老師,他在我腦海里是一個和藹、慈善、睿智的長者形象。我記得他給我上的第一課,是通過斧頭和羊的故事來講商品,這在當時引起了我對經濟學極大的興趣。
再比如,教經濟史的王老師,他總是穿得整整齊齊,人很精神,底氣也特別足。
還有我們的班主任小何老師。他當時還非常年輕,經常跟我們一起鍛煉。對我們而言,他既是老師,也是兄長和朋友。
后來,我自己也在中央黨校做老師,雖然時間很短,但卻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做老師的不易。作為老師,不光要傳授知識,更要幫助學生們塑造他們一生所需要的謙遜和豁達,給予他們做人的力量和自信。
所以,老師是學校給予我最大的一個恩惠和最寶貴的一筆資產。
當然,大學還給了我知識。
我大學讀的是經濟學專業。四年里,我從一個無知少年,到對商品有一個最初的概念,再到后來能鉆研《資本論》,對西方經濟學略有所知,具備了基本的經濟學素養,并建立起了一個分析問題的框架。而這樣的素養和框架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豐富我的語言。
除了一般做生意時用的江湖語言和官場語言外,我還擁有了經濟學方面的語言能力。這使我在跟經濟學者、財經從業人員交流時,能聽懂他們講什么,也能用他們的語言跟他們聊天。
另外,學校還有很多其他的專業,讓我能學習到經濟學以外的知識。四年里,我知道了星星畫派,知道了西單民主墻,知道了思想解放,還知道了原來社會上有這么多人是用別的方式思考的。
其實,知識對人來說就像氧氣和水,是一刻也不能離開的東西。而在學校的這段時間,正好是氧氣特別富有、水分特別充沛的時期,讓我可以扎扎實實、心無旁騖地認真學習。而我由此也真切感覺到當年‘文革’結束之后的思想解放和思想自由,給年輕人帶來的那種欣喜和興奮。
今天,即便我們仍可以坐下來讀經濟學,考碩士、博士,但已經無法體會到那樣的東西了。所以,對我來說,那四年是我人生中用知識澆灌心靈的最好時期,讓我特別難忘。
同時,我也從學校里得到了同學。
我記得當時,我們宿舍一共八個人,年紀最大的快40歲了,最小的16歲。在當時物質匱乏的情況下,我們八個人每天相處在一起,彼此之間都在互相學習。他們教一教我數學知識,我跟他們聊一聊經濟學。
當時的同學中有從鄉下來的,有從工廠來的,有從軍隊來的,有家庭困難的,也有家庭狀況非常好的。我們每天晚上都聊天,天南海北地聊,彼此無話不說。
后來大家都畢業了。而在畢業后的幾十年里,我得到的來自同學們的幫助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有人說,即便是親兄弟,有時說話還會因為地位不同而有所顧忌。但我們這些同學之間沒有那樣的芥蒂,大家彼此都是真實的。不管他現在是高官還是大學者,只要你找他,講話就不需要繞彎彎。
比如,有一次我有一個小事情弄不明白,就打電話給一同學。這個同學當時是某省的高官。他在接到我電話的時候,非常欣喜,非常親切,就和當年在學校里一樣。
同學就是這樣,每當我感到迷惑、無助時,他們就成了我生命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支持。一些不能向父母開口的事兒,卻能從同學那里得到最大的溫暖和力量。
記得在1989年之后第一個春節,我在維迎家,和他的家人一起過年。那時是我最困難的時候,窮到連一張火車票都買不起,又沒有地方過年。后來,要出國的維迎還把他的房子給我用,也沒有收我房租,連電飯煲也給了我。
還記得我第一次到北京的那天,是畢昆來接我的,那時天都還沒亮。而我在北京的第一頓飯也是在畢昆家吃的,是他母親親手做的。再后來,連翔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加入了公司,像大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支持我。當然還有笑地,也是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在廣西給了我很大的支持。
應該說,從大學報到第一天開始,我的生命中就多了幾十位像這樣的同學。年輕的時候,我們是一起奔跑的運動員;中年的時候,我們是相互扶持的拐杖;老了以后,我們是坐在太陽下,散步在林蔭道上,在回憶中最親密的心靈伙伴。
這么多年過去了,雖然我走過的路越來越多,見過的人越來越多,經歷的人生變故越來越多,但當安靜下來,特別是見到老同學的時候,會忽然發現學校還給了我一樣東西,叫回憶。
有了回憶,就有了親切,有了心底的感情涌動,有了一種欲望。你會想和同學再聊聊天,再聚一下。每一次的回憶都將帶來下一次的聚會,每一次的聚會又都將帶來更多的回憶,而變得更多的回憶又讓同學之間走得更近。就這樣,在回憶和聚會中,我們的人生變得非常完美,非常愉快,非常有活力。
現在想起來,學校給了我老師,給了我知識,給了我同學,給了我回憶,而這一切最終都給了我一個身份——西北大學經濟系77級學生。這將是伴隨我終生的一個身份。當我在扮演其他角色的時候,出場的第一個身份就是它。而這個身份證明是我一直以來都引以為傲的。
2
問:
那您覺得,讀大學,要培養哪些能力?
馮侖:
我覺得,上大學可以培養兩個能力。
第一,自學能力。讀完大學以后,很多人都建立起自學的習慣和愛好,有了持續學習的能力,每天出門時也愿意帶本書看。
而且,觸類旁通。比如學理工的,可能對于化學、生物的內容,也愿意看看。我是讀人文的,我對歷史、哲學、經濟學、社會學,還有法律,也有興趣看。
有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通過自學來豐富自己。
當然,并不是說,沒上大學的人就不會自學。只是上了大學,普遍意義上講,自學的能力會好一點,閱讀的習慣也多一些。
因為閱讀,一個人能看到的世界就會不斷擴大。
第二,自我反省。大學教育能帶來一個很重要的能力,理性。上大學以后,人的理性和自我反省能力會比較強。
我有一個觀察。給博士生講道理,哪怕是脫離現實,純粹地講道理,他們往往都能接受,并且相信;給碩士生、本科生講,離現實就得近一點。而有一些沒上過大學的人,只相信經驗,對道理比較排斥。他的認知就停留在經驗層面上。
所謂相信道理,就是說相信遠一點的東西,相信某種必然性,相信一些看不見的東西,這個東西就叫做遠見。上大學以后,我們有機會成為有遠見的人,成為先知。
所以,通常跟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打交道,講道理越管用。但是,碰到文化水平比較低,比如說小學文化的人,你只能跟他講經驗。講道理,他不信。
自學能力和反省能力,是我覺得上大學后要培養的兩個能力。
能自學,你就可以不斷地豐富自己的人生;懂得反省,你就會相信道理,讓自己活在經驗和道理之中,而不是完全活在經驗里,這樣的話,你能看得更廣,走得更遠。
(本文作者介紹:萬通地產董事長,自媒體“馮侖風馬牛”出品人)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