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Project Syndicate
本文作者:Mekala Krishnan,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合伙人。Yuito Yamada,麥肯錫咨詢公司合伙人
亞洲許多地區在擺脫2019年新冠疫情危機時表現似乎相對較好。但戰勝公共衛生危機不過是該地區所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氣候變化問題而言,亞洲的脆弱性可能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區。
在2020年初發表的一份全球研報基礎上,麥肯錫(MGI)全球研究所最近預測了亞洲目前和未來30年所面臨自然氣候風險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的分析涉及到暴露于氣候變化極端狀況和近似物理閾值的微觀案例,同時還評估了對16個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孟加拉、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日本、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新西蘭、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越南和韓國)所產生的潛在社會經濟影響。
盡管氣候學家在評估時采用了從較低(代表濃度途徑為2.6)到較高(代表濃度途徑為8.5)等各種二氧化碳聚集濃度,但我們卻重點研究了代表濃度途徑為8.5的狀況,目的是評估在不采取進一步脫碳措施的情況下,充分評估氣候變化的內在物理風險狀況。我們發現,亞洲在三個重要方面比其他地區更容易受到氣候風險的影響。
首先,截止2050年,全球將有多達12億人——其中絕大部分生活在亞洲——可能在每年發生致命熱浪概率不為零的地區生活。其次,截止2050年,由于溫濕度增加可能導致戶外工作時長減少,而亞洲則占到全球受影響GDP的2/3以上。第三,截止2050年,亞洲可能占到因河流泛濫所導致全球資本存量受損的3/4以上。但在另外兩個領域,我們發現,亞洲的脆弱程度持平或略低于全球均值:那就是,糧食體系遭到破壞,以及摧毀自然生態系統和當地動植物。
此外,據由前沿亞洲、新興亞洲、發達亞洲和中國構成的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四大亞洲框架顯示,亞洲地區是存在顯著差異的。尤其是在前沿和新興亞洲框架下,人均GDP水平較低的國家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由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構成的亞洲前沿國家可能會經歷極端溫濕度升高的情況,從而顯著影響居住和工作。而包括泰國和菲律賓等主要東南亞經濟體在內的新興亞洲也已經表現出類似(盡管可能不那么極端)的趨勢,而且,還將遭遇極端降雨事件的影響。在代表濃度途徑為 8.5的情況下,前沿和新興亞洲因受高溫高濕氣候影響而損失的工作時間比例截止2005年可能增加7~12個百分點,而相比之下,發達亞洲和中國則僅增長2~5個百分點左右。
發達亞洲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和韓國在內,近期將成為氣候變化所帶來農業收益的凈受益者。但對亞洲地區的某些國家而言,干旱和供水將構成重大的挑戰。
隨著物理系統的門檻被突破以及各項連鎖反應的出現,氣候變化對整個亞洲的社會經濟影響將持續增加。例如,澳大利亞近1/3的國土可能每年要額外增加20個高等級火險日,導致該國至少暴露于5個高等級火險日的資本存量占比從今天的44%增長到2050年的60%之多。同樣,如果不采取額外的氣候適應措施,截止2050年,東京因百年一遇的洪水造成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損壞的成本可能會翻一番,達到142億美元之多。
盡管亞洲面臨著巨大的氣候挑戰,但卻可以通過有效的適應和緩解措施來克服它——而且該地區似乎完全有能力這樣做。首先,遍布全域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到2030年將高達每年1.7萬億美元,這為該地區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會在基礎設施設計階段就納入氣候風險管理考量。
盡管如此,制定全面的區域適應計劃依然至關重要。它理應包括診斷氣候風險和采取應對舉措、保護人員和財產、建立適應性、降低風險敞口以及金融和保險方面的政策。適應政策很有可能要做出保護和遷移,以及如何保衛最弱勢群體的艱難選擇。
亞洲在全球緩解措施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主要減排工作包括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前者占到地區電力行業排放的90%之多。亞洲還需要對鋼鐵和水泥等工業運營進行脫碳處理;該地區目前在上述行業產生約8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亞洲必須改造占地區二氧化碳排放10%以及甲烷排放40%以上的農業和林業,并實現道路運輸和建筑等領域的脫碳化。
實現上述過渡的關鍵是要管理可能出現的風險,如成本上升、勞動力轉移以及對特定群體的影響。例如,在印度,引入可再生能源所需資本支出導致電價上漲的風險很大,而且隨著該國電力結構從煤炭轉移,就業機會也會減少。
在中國,防止鋼鐵行業大規模生產中斷的關鍵是要找到在鋼鐵生產中推廣使用脫碳技術的方法。在印尼,在農業脫碳過程中支持農民的生計至關重要。而在日本,決策者可以通過提供刺激和政策來克服電動車前期成本較高的問題,從而推動行業向電池型電動車過渡。
亞洲多數地區已經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適應和緩解挑戰了。通過在上述工作基礎上再接再厲、分享最佳做法,并號召民眾的支持,該地區可以成為應對全球最嚴重挑戰的領導者,并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繁榮的目標。
(本文作者介紹: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被稱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專欄”,作者來自全球頂級經濟學者、諾獎得主、政界領袖,主題包括全球政治、經濟、科學與文化塑造者的觀點,為全球讀者提供來自全球最高端的原創文章、最具深度的評論,為解讀“變動中的世界”提供幫助。)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