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題記:1月9日上午,“清華三農論壇2021”在清華大學主樓后廳舉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出席并發表主旨演講。本文根據林毅夫教授的演講整理。
自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我國發展戰略又有了重新定位。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樣一個新的發展定位,為什么要提出來?對鄉村振興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新發展格局的提出
(一)新發展格局緣何引起關注
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國內、國際引起高度關注。之所以被關注,關鍵在于國內外對我國發展模式的印象根深蒂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普遍被認為是出口導向型。因此,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論斷,似乎意味著傳統的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發展模式有所轉變。考慮到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更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同時,中國又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因此,如果中國重新定位自己的發展模式,影響的將不僅是中國,更會影響世界。
(二)新發展格局提出的原因
1. 短期原因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對各個國家的經濟都產生非常大的沖擊,是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的沖擊,中國是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種狀況下,國際貿易一定會有所萎縮。中國作為最大的貿易國,也必然受到影響。在出口受限的同時,我國經濟還在正增長。此時,生產出來的產品更多只能在國內消化,實現國內循環。
2. 長期原因
新冠肺炎早晚會過去,但我們的戰略定位是長期的。因此,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更有其長期原因。一是源于美國的影響。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一再增加關稅,并對中國高科技產業采取打壓政策。這種情況下,我國產品的出口,以及對國際資源尤其是國際技術資源的引進肯定受到限制,為了本國的發展,必須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要依賴力量。二是源于經濟的基本規律。2006年以來,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減少了50%。出口占比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與經濟規模有關,其二與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關。從經濟規模看,制造業規模經濟大,產品生產出來后,如果國內經濟規模小,國際市場的比重就越大,國內經濟體量越大,國內自己能消化的比重就越高。新加坡經濟規模小,所以2019年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104.9%,遠超中國的35.4%[1]。另外,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7.6%和13.4%,均低于我國,原因是美國和日本都是高收入經濟體,服務業分別占GDP的80%和70%,服務業中很多產品都是不可貿易,所以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越高,出口占GDP的比重必然越低。
2006年,中國總體經濟規模占全世界的比重為5.3%,同年我國服務業比重為41.8%;2019年,中國總體經濟規模增加至全世界經濟比重的16.4%,而服務業的比重則增加至53.6%。經濟體量的擴大和服務業比重的增加共同解釋了緣何中國的出口比重會從35.4%下降至17.4%。從數值看,2019年國民經濟有82.6%的國內循環,已經形成了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
(三)新發展格局提出的必要性
從國內循環部分看,隨著收入水平的繼續提升、經濟體量的繼續擴大以及服務業比重的繼續提升,國內循環的主體部分會更為加強,這已然是一個事實。當前,通過新發展格局的提出重新論述該事實,有一些政治上的考慮。
一是給自己提升信心。當今中國經濟主要依靠國內大循環,且現在已經有80%多是國內大循環,將來更可能達到90%是國內大循環。這說明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搞好國內的經濟,不管國際經濟怎么風雨飄搖,中國都可以穩定發展。
二是避免政治上不必要的誤解和爭議。中國長期被看作出口導向型模式,在中美的摩擦中,美國把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歸咎于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起源于國際部均衡也被歸罪于中國的出口導向。我們把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事實論述好,讓國際上能夠理解,也可以避免國際上對我們不必要的誤解,或者是不必要的歸罪。
國際市場是否已不重要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是否意味著原來講的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定位不再重要?答案是否定的。經濟要發展好,要充分利用比較優勢,這是新結構經濟學的一個很主要的立論支點。
(一)國際市場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我們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肯定要充分發展,且產出的產品也會盡量在國內消化吸收。然而,即便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世界的比重達到16.4%,也許未來2030年、2040年還可以達到20%甚至25%,但從全球看也不過是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要發揮比較優勢,自然要通盤考慮整個國際市場。要發揮比較優勢,就意味著有些產業我們沒有比較優勢。比如,因為中國人多地少,土地密集型產業就很難有比較優勢。此外,隨著中國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將讓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失去比較優勢,未來也需要在有可能進口時盡量進口,讓我們的發展成本更低、質量更高。因此,新發展格局里還要加上后面這一句: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二)卡脖子產品的討論
當然,也要考慮到,在一些產業產品上會不會被卡脖子的問題。如果被卡脖子的話,沒有這些產業,沒有這些產品,經濟就不可能穩定發展。對那些產業產品,我們自然必須利用舉國優勢來發展。
因此,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要分析一下哪些產品可能被卡脖子,以及誰會卡我們的脖子。勞動密集型產品,將來可能要進口,但將來應該不會被卡脖子。但是技術密集型產品可能有卡脖子的風險,比如華為被斷供,中國一些高科技產業被列入某國的實體清單,這個可能會被卡脖子。
再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例,進一步探討是否會卡脖子以及誰會卡我們的脖子問題。絕大多數的高科技產品不只一個國家有,美國有,德國有,日本也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分析,日本會不會想卡我們的脖子,德國會不會想卡我們的脖子。分析的結果是,他們不會。企業角度看,高科技產品要取得技術優勢,需要大量研發,成本很高。研發以后,該技術到底有多少回報,取決于企業是否能利用國際大市場。當前看,中國是國際上最大的單一市場,如果放棄了中國市場,企業可能由巨大的盈利變成微薄的盈利,甚至是沒有盈利。如果盈利少或者沒有盈利,企業繼續研發的投入就會不足,就難以繼續維持自身的優勢。在這樣的考慮下,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他不會想卡中國的脖子。
卡中國脖子無非來自政治的考量,這就涉及到國家角度。那么,哪些國家會有這種考量?為了爭霸、為了維持世界霸權,可能會為了政治利益犧牲經濟利益。但是,德國、日本不可能去爭世界霸權地位,而會更多以經濟考量為主。
對自然資源產品大概也可以這么考慮,因為絕大多數的自然資源產品可能來源會有很多國家。分析清楚以后,不管什么樣的外部環境,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利用好國內大循環,就可以維持國內的穩定和相對快速的發展。
從2008年以后,我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0%。在未來新發展格局之下,我國每年對世界經濟的增長貢獻也會維持在30%或者更多。我國只要繼續按照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30%的貢獻率,以及每年擴張30%的全世界市場,這種情況下,即便個別國家想圍堵中國,也很難在國際上形成聯盟,因為其他國家不會犧牲本國的經濟利益。
新發展格局下鄉村振興怎么發展
在總體的新發展格局之下,鄉村振興可以按照既定的道路繼續發展。因為總體環境會好,收入水平會不斷提高,城市市場會不斷擴大。這種情況下,唯一要考慮的是,我國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以后,比較優勢的變化。農業是土地密集型的,也是相對勞動密集型的。人均耕地的劣勢,外加勞動力價格的提高,我國在很多農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會不斷失掉。此時,必須考慮的事情是,哪些農產品會成為我國被卡脖子的產品?除了卡脖子農產品外的農產品,只要國際市場上價格更便宜,能買就買,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當前看,唯一可能被卡脖子的是糧食安全問題。糧食是土地密集型的,相對來講,也是勞動力密集型的,所以比較優勢會不斷變化。此時,我們在堅持國內糧食自給的同時,更要堅持兩條腿走路。關注有糧食生產優勢的國家,采取糧食進口多元化戰略。此外,可以通過技術合作和投資,把國外耕地多有糧食生產潛力的國家培養起來成為我國的糧食進口基地之一。當然,即便如此,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還是非常重要的,堅持耕地保護不放棄。在給定耕地的狀況下,產出滿足不斷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農產品,技術也需要不斷提升,以提高產量和質量。此外,從日本、韓國等其他土地稀缺的高收入經濟體角度來看,糧食還必須有保護政策的支持。基于以上三點,相信我們在新發展格局之下,既能夠給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總體環境,也能夠為我們的糧食安全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重要支撐。
本文源于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