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沈建光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筆者看來,雙循環的提出,既是對短期疫情沖擊下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新情況、新問題的應對,更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長遠出發,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雙循環背景下,數字經濟的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帶動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此次疫情期間,數字經濟更是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突出體現在強化社會公共安全保障、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健全物資保障體系、助力社會生產有序恢復等各領域,是抗擊疫情的重要力量。
其中,大數據分析支撐服務疫情態勢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對流動人員的疫情監測、精準施策;5G應用加快落地,5G+紅外測溫、5G+送貨機器人、5G+清潔機器人等已活躍在疫情防控的各個場景;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醫療機構提高診療水平和效果,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等。此外,疫情催生居民生活消費習慣出現較大改變,云辦公、云課堂、云視頻、云商貿、云簽約、云醫療、云游戲等新消費需求釋放巨大潛力。
后疫情階段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挑戰。一方面,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與博弈加劇,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遭遇明顯沖擊。另一方面,盡管中國經濟在疫情之下呈現較強韌性,但短期來看,經濟恢復面臨需求恢復慢于生產、三產恢復慢于二產、中小企業恢復弱于大型企業,以及實體與金融冷熱不均等四大結構性失衡。更長遠維度來看,供需失衡、區域失衡、行業失衡、企業失衡的矛盾長期存在,成為困擾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難點。
立足大循環,促進雙循環,直面國內經濟的結構性失衡,釋放內需潛力,對于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創新驅動下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這就需要一方面依靠巨大的國內市場做好內循環,將各個生產要素充分地調動起來,并進行更有效的組合。另一方面,也對創新提出更高要求。通過全要素提升,促進內循環,帶動外循環,從而形成雙循環。
數字經濟可以承擔更多職責。在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數據首次在官方文件中納入生產要素。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經濟發展表明,除了資本、勞動、土地、技術等要素之外,數據利用可以帶來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供需適配度、推動行業協同發展,打造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各地積極鼓勵的“新基建”是拉動有效投資突破口,更是數字經濟的試驗田。新基建從狹義來講,包括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城市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特高壓、5G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七個行業,而根據廣義的定義,新基建涉及整個數字化轉型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包括數字零售、智能城市、智能物流、遠程醫療等行業。
當前數字經濟正在與產業高度融合,促進各個行業新業態的出現。例如,在消費行業,社區零售和“無接觸零售”迎來發展契機,在疫情的影響下,小區封閉,線下零售遭遇打擊,社區電商迎來了巨大發展機遇,生鮮電商也成為行業風口。此外,無人超市、無人貨架等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金融科技行業,疫情使得金融機構對智能化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疫情發生后,金融線下業務基本停滯,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大幅度提速。隨著近年來金融科技的發展,大部分的金融活動都可以在線上完成,包括線上獲客、數字營銷、智能風控、智能客服等。央行在疫情期間試點遠程開戶,由此推動線上金融服務的推出。
此外,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深度合作,不但向金融機構持續輸出金融科技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還開始打造金融科技開放平臺,利用數字科技連接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推動金融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共同進步。此外,數字化發展措施讓金融科技的落地場景越來越多,并且催生了新的業態,如資管科技、保險科技等。
智能城市方面,新基建推動讓智能城市互聯互通,構建起城市級數據中心,打破交通、規劃、環保等各個部門數據孤島,使其更高效地溝通、協同。智能城市也是對新興技術需求最大的領域之一,根據IDC(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相關技術支出預計將達到約1240億美元,與2019年相比增長18.9%。其中,中國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266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
在AI機器人方面,“新基建”為機器人發展做硬性保障。對于新基建涉及的主要產業領域,比如大數據中心、城際高速鐵路與軌道交通等,AI機器人可以大幅提升運維管理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助力降本增效。通過與5G、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應用,依托于具體的產業場景,機器人產品可以快速發展成熟,并大規模推廣應用。未來國民經濟發展領域中的重、大、險、難等工作場景,比如鐵路巡檢、深??睖y、礦山勘探、救災搶險等,使用機器人可以有效地替代人力所不及,提高工作服務效率和精準度,進而有效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綜上,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下,中國互聯網信息科技飛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5G 等數字科技手段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自主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
“內循環”的關鍵,是要更好地利用中國14億人口的大市場優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產業數字化以科技為基礎,以數據為要素,以價值為中心,以共建為理念,堅持“融合+創新”一體化推進思路,可以實現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產業數字化驅動“內循環”,就是通過數字化產業、平臺經濟更加高效地推進大市場中的資源融合、業務融合、市場融合,更好地釋放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范圍效應和飛輪效應。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博士,現任京東數科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