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徐王嬰
農業農村部10月11日發布消息稱:今年中央財政共支出45億元,在29個省區市開展農業生產托管項目,農業生產托管加速發展。這對于當下農村普遍存在的“無人種地”、“少人種地”的現象可謂是及時雨。
毋庸諱言的是: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每年有3億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許多地方出現了“無人種地”的現象。
農業生產托管,這樣的專業化大規模生產服務機構,對于保障農村最基本的糧食生產可謂意義重大。但農村的意義不僅僅是保障糧食安全,還要構建起現代農業經濟體系,并以此提升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
而改善農民生活,也不僅僅是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還要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打造便利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生態美和百姓富的統一。這就要求更多的群體參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美麗鄉村的建設。
但當前現狀是:一邊是農業社會化服務成趨勢,大量的農村人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一邊則是鄉村振興,往往脫離了農民的主導和參與,與此同時,社會力量的參與也還不夠。
農民為什么寧愿去城市打工,也不愿留在鄉村發展?
原因就在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又缺乏有能力、有熱情的帶頭人,農民難以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主力軍。
事實上,只有農民參與和主導的鄉村振興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那么,如何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參與者?首先就要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探索更多的形式,比如通過組織上的變革,使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受益主體和治理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群眾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感。
在引導原著農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的同時,一個比較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引進工商資本、科技和人才的“上山下鄉”,形成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產業新農民”群體。
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數據,截至去年10月,全國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已達850萬人。與此同時,社會資本下鄉主體超過15萬家,累計投資超過2萬億元。人才資源回鄉、社會資本下鄉,正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地方在引導社會力量“上山下鄉”時難免有失偏頗,那就是重工商資本而輕科技與人才。
比如,一些鄉村的振興規劃方案,動輒數億、數十億、甚至上百億。而其招商引資的希望則寄托在少數頭部的工商企業。
工商資本的“上山下鄉”,也的確是撬動鄉村振興的活水。但資本的逐利性,往往使得工商資本對于投資長、回報慢的鄉村經濟不屑一顧。有的即使是投入,也往往呈現出浮躁冒進的弊端。比如,有的“下鄉資本”以各種名義跑馬圈地、圈而不種,變相搞房地產;有的挖空心思鉆營如何申領國家各種涉農補助和項目扶持資金;有的缺乏種地的經驗,對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抵御能力差,遇到農產品價格下降,收不抵支時,毀約棄耕的現象時有發生。
這樣說,并非否定工商資本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事實上,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還得依靠工商資本的投入和支持。只是希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不要“唯大”、“唯名”。比如在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中,既可以將大項目交給一兩個大企業來做,也可以在統一規劃下,把大項目化整為零,廣攬天下投資客。一句話,工商資本下鄉,應該是帶動老鄉,不能“農業現代化,農民邊緣化”。工商資本下鄉,一是要多辦農民“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合算”的產業,把收益更多留在鄉村;二要多辦鏈條長、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產業,把就業崗位更多留給農民;三要多辦扶貧帶貧、幫農帶農的產業,帶動農村同步發展、農民同步進步。
有報道稱一些地方積極推動實施以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為主要內容的“三鄉工程”,為鄉村振興積聚了人才和產業基礎。竊以為這是抓到了本質。
贊成“市民下鄉”。事實上,在大量農民工涌向城市的城鎮化進程中,也有許多城市的“中產”、“小中產”向往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如果能夠降低鄉村振興的投資門檻,甚至允許城鄉戶口的雙向流動,以及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信會有更多的“市民下鄉”。
贊成“能人回鄉”,尤其是鄉賢回鄉。相較于工商資本的逐利性,具有一定資金基礎和人脈資源的鄉賢階層,更樂意投身到鄉村振興當中。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對吸納鄉賢回歸出臺更多更優的政策。
有報道稱,今年以來,浙江省常山縣共落地鄉賢回歸項目42個,總投資約46.56億元,分別占今年全縣項目總數和總投資額的58%和52%。同時,在建的鄉賢項目總投資近120億元。目前該縣共有各領域鄉賢3100余人,近千名鄉賢帶著項目、資金、人才、信息,回饋家鄉回饋鄉村,活躍在現代農業、數字經濟、健康養老等新興產業領域,有效助力當地農民增收。“交給鄉賢干,支持鄉賢干,跟著鄉賢干”成為常山縣的口號。鄉賢,也真正成為為常山縣域發展的新動力。
贊成“能人回鄉”中的青年大學生回鄉創業。有調查顯示:現階段青年返鄉從事一、二、三產業的占比分別為27.12%、22.78%、50.09%。第三產業是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機載體,以第三產業為重要載體的青年返鄉創業,是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抓手。因而。青年返鄉創業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留住農村人才,還在于形成鄉村產業集聚的效益,為鄉村經濟注入活水。比如許多鄉村,正是由于創業青年的回歸,引入了電子商務、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文創等產業,進而形成農村現代產業的集聚力量。
而為了吸引青年回鄉創業,地方可以通過融資、用地、稅收等政策禮包,讓返鄉創業人員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良好的制度環境,使返鄉創業能夠融入城市的大市場。與此相配套的,筆者還希望風投、產業基金、保險等金融工具也能來一場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
總而言之,就是希望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資源向鄉村匯聚,推動鄉村經濟的振興和發展。
誰道是:“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中國農村,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一定會迎來新的回歸。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作家。浙商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浙商總會浙商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企業成長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