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連平
以下是連平在“廣開首席聯合發展論壇暨長三角·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合作峰會”上的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這次承辦方——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非常高興與眾多資深的企業家和專家聚集一堂,共同探討有關生物醫藥的主題。這不僅是對我們非常好的支持,同時也表明今天的峰會將會取得圓滿豐碩的成果。
剛剛嚴董事長在熱情洋溢的致辭演講中已經表達了對此次峰會的期待,我就不再重復。我要和大家一起談談有關新質生產力對于問題的理解。這是我們最近一個階段以來,學習新質生產力的粗淺體會,想和大家做一個交流。
一、新質生產力的特征與內涵
說到新質生產力,我們一定不能不說總書記在這方面的論述。我認為他在這方面的論述是理解整個新質生產力的一把鑰匙,非常精煉。
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途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是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我覺得這段話是非常系統、全面和深刻的,之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基本上都在這個框架之中。但是怎么樣具體理解,怎么更好地深刻領會總書記對這個問題一系列的深刻闡述,恐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在這個問題上還有很多探討的空間。
這里初步展開談一下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和智力資源等對生產方式、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技術創新導向,是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的重要標志,簡單來說,就是創新+質優。這個創新+質優對新質生產力的體現在于勞動者水準的提高,勞動資料的升級,以及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
我們說新質生產力的“新”,一定是具有時代的特征,否則就談不上新。
第一,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新技術的支撐,新特點是在于多點突破、高度復雜和深度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這點和過去曾經有過的技術創新相比,現在的綜合化交叉融合程度和復雜程度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
第二,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數據這個生產要素具有成本比較低,滲透性強和高融合性等特點,可以推動生產資料、生產方式、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等各種方式不斷優化升級。
第三,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創新首先是科技創新,從創新中尋找新方式和新途徑,加快實現高科技自立自強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第四,以高新技術深化應用作為主攻方向。這個主攻方向有兩個主要陣地: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未來產業。在這一系列創新突破的基礎上,對整個社會經濟方面所產生的廣泛革命性影響,會持續不斷的向前推進。
二、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與發展方向
前面說到的新質生產力,我們認為主要就是由新制造和新服務構成的,也就是說主體構成是新制造和新服務,尤其是新制造是占到最為重要的位置,而服務帶有一定程度的輔助性質,服務主要是生產性服務的發展,為新制造提供許多服務和支撐。符合“新質生產力”的新制造一定要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并且有一系列衡量創新的維度。衡量的維度,談得上是新制造的至少有四個重要角度。一是新技術。二是新工具。三是新要素。四是新產品。這些都是在制造業領域中間形成的。
新技術在原理和路徑方面完全不同于現有的技術路線,能夠對原有工藝、技術方案進行替代的制造技術。比如生物反應器下面的新生物制造。
新工具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比如EUV光刻機。
經濟學角度講要素就是勞動、資本、土地。現在的新要素就是數據。人類社會發展主要是在傳統三要素基礎上,要出現一個新要素是要經過多年才能夠最終形成。相信數據要素的出臺,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將會長期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產品在制造業中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點。隨著制造業在技術上不斷的進步,就會有一批新產品出現。過去我們小時候,無法想象出還有電視機;再往前汽車也是新產品。現在來看智能家電、無人駕駛車、家用電器、無人飛機等都屬于新產品。
只有擁有了這樣的一種性質,才能夠談得上是新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整體上擁有上述四個維度的性質,共同構成新制造業態。近年來,我國非常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但占GDP的比重為13%,并不太高,2025年預期可能會達到17%。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占比偏低。
新質生產力另一個大的構成部分是新服務。我們認為新服務是新質生產力構成中間的生力軍。服務和生產是密不可分的,在早期生產過程中間,屬于生產性服務的占比非常小,發揮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性服務逐步從生產的過程中間慢慢分離出來,現在已經分離出來很多類型的生產性服務。國家統計局有關統計分成十大類,這十大類的生產性服務是在過去長期發展之后逐步從整個生產過程的中后端慢慢形成了自身的一種產業。
在生產性服務上,我國的發展水平相對來滯后。盡管我國經濟規模很大,增速也不低,且制造業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但在中高端制造業領域,尤其跟生產性服務業有關的領域,與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差距。生產性服務業在美國GDP中間占到56%,歐盟占到39%,而我國不到20%。我國很多相關中高端生產性服務業處在比較低的水平上,和前端生產過程中間的分工還不夠十分清晰。這些都是我們在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間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
簡單梳理一下未來我們認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會是怎么樣的?從哪些方面,哪些路徑加以推進新質生產力。
第一,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第二,關鍵技術形成突破。剛剛提到的工具、要素、產品、技術等這些領域中間形成突破。
第三,重視人才培養。所有這些都是跟高技術水平人才在這個中間不斷地發揮積極的功能是分不開的。
第四,深化數字與實體的融合。
第五,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我國企業的創新活力很顯然在最近幾年來的狀態非常不如人意。未來,如果能夠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許多相關的改革和創新,尤其是體制機制的顛覆性改革和創新,來推動企業的創新活力發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第六,打造全球性開放創新的生態。這點我們現在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國際上的一些事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感覺自己不能承受中國的經濟發展而對我們進行打壓。這個打壓的過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未來恐怕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個中間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他們對我們所出現新的創新會不斷進行阻隔;對我們持續不斷吸收國際科技創新的養分,會不斷地制造障礙,甚至進行打壓。在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間,這條路徑是非常的重要和關鍵的,恐怕在未來長期的在斗爭中間會不斷獲得我們國際創新中間的養分。
第七,推進傳統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的有機結合。
第八,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我覺得未來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十分關鍵。現在各個地區之間的藩籬還是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地方可能存在的還很多,包括金融領域中的銀行體系以及其他融資方式。這樣就會對未來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許多障礙。所以近兩年國家非常重視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最。其實就是在促進內需發展的同時,還需要促進內部各種要素更好的融合,更積極的發揮作用。
四、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第一,傳統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問題。這個問題恐怕是在任何時候都是存在的。學習政治經濟學的都非常清楚,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長期存在的。在未來我們要不斷推進供給側改革,擴大有效供給,優化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健全最優配置組合,完善基于傳統生產關系體制機制的創新和聯動。
第二,科技創新的效率較低,創新體制存在短板。在未來要更好的優化要素市場的配置,推動金融市場支持科技創新,更好的發揮金融市場的作用,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更好的發揮政府扶持監管的作用。
第三,產業結構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合理狀態,需要更好的加以完善。
第四,資源要素的配置迫切需要優化。通過優化提高資源要素利用的效率,加快資源要素配置的改革。
五、新質生產力與相關區域產業發展
前面我們說到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構成。這個過程中間兩大重要的方面是新制造、新服務。新制造中間是兩個主要的構成主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我國其實在2009年開始就已經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劃目標。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這個之后不斷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中間一個重要的支柱性的產業板塊。2022年一系列重要的產品,比如說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高端的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這些增加值占到我們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3%。但對于我們這樣制造業大國來說,這樣的比例是不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確實在推進的過程中間支撐了我們新舊動能的轉換,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抓手。
最近這兩年,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未來產業也嶄露頭角。順應著未來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許多方面是有非常密切關系的。在這兩者之間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不斷推進,結合未來產業的發展,現在事實上有許多新興產業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得到了發展。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有相當的一部分要持續不斷的向未來產業進行過度和推進。這是我們未來兩個主要的板塊和構成方面。
未來還有一些重點的發展方向,比如說新能源領域、新材料領域、生物技術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等,都存在著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朝著未來產業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區域上來說,以北京為主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為主的長三角地區,以及以廣東為主的大灣區等三個區各自都有一系列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在未來產業發展中間已經有了一系列發展的不同的趨勢和特點,需要我們在未來更好的加以把握。同時,我相信這三個區域未來一定是我們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重要的地區。
(本文作者介紹: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論壇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部名譽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