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夏磊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宏觀經濟總體判斷:持續回升向好,積極因素增多
此次政治局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是,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增多,動能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改善,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特征。開局良好、回升向好是當前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和趨勢。同時,強調要“堅持乘勢而上,避免前緊后松,切實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2024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3%,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6%,經濟增長好于預期,實現良好開局。經濟向“新”發展,一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較快,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了10.8%和12.7%,展現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4月PMI為50.4%,連續兩個月位于擴張區間,制造業繼續保持恢復發展態勢。
會議強調我們“要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底氣來自“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在于“顯著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完備的供給優勢、高素質勞動者眾多的人才優勢”。消費潛力足。2023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2%,根據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居民消費潛力增長空間大。產業鏈持續升級。2023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過30%,保持14年全球第一。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作為政府工作的第一項重點任務,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人才紅利大。2023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至11.05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動力。
政策定調:積極落實已確定的政策措施
財政政策重點抓特別國債和專項債落實情況。會議強調要及早發行并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4月17日,國家發改委表示已研究起草了具體行動方案,待批準同意后開始組織實施,并明確超長期特別國債重點聚焦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糧食和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的重點任務。會議也強調要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當前專項債發行進度偏緩,根據wind數據,截至4月30日,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為7224億元,占全年額度3.9萬億元的18.5%,占已下達提前批額度2.28萬億元的31.7%,這一進度低于前兩年同期水平。此次會議的表述意味著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專項債發行使用有望提速。
貨幣政策降息、降準等配合財政發力。此次會議提出“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對于存款準備金率,3月6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目前我國銀行業存款準備金率平均在7%,后續仍然有降準空間。對于政策利率,受美聯儲降息降溫、美元指數上升等影響,4月30日即期美元兌人民幣報7.2416,仍有波動壓力。此外,近期央行提示利率風險,關注“長期國債收益率”變化。在此背景下,預計貨幣政策以穩為主,降準、降息配合財政政策發力。
產業政策重點抓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3月13日,國務院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設備更新重點聚焦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7個領域,以舊換新聚焦于汽車、家電、家裝等耐用消費品,既有利于穩增長、促轉型,又利企業、惠民生。4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召開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金融工作推進會強調,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提升金融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能力和質效。近日,上海、浙江、湖北、河南、寧夏、山東等多個省份已陸續發布實施方案和操作細則,政策效果將逐步落地顯現。
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意義重大。會議強調,“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我國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和把握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有利于我國搶占新一輪科技發展制高點、把握時代發展主動權,最終實現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從政治經濟學視角,根據生產力三要素,我國新質生產力具備充足的發展基礎。一是更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從規模看,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技能勞動者總量超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人。高素質勞動者是生產力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二是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術加速創新并逐漸成為新型通用技術,孕育出了一大批更綠色智能的新型生產工具,進一步解放了勞動者,拓展了生產空間,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必要的發展條件。三是技術創新與行業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以數據為例,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成為重要勞動對象,既直接創造社會價值,又間接通過與其他生產要素相融合進一步放大價值創造。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預計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56.1萬億元,占GDP比重達40%以上,接近于第二產業。
房地產:去庫存與“三大工程”并舉
此次會議提出“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緊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促進房地產高質量發展。”
當前房地產庫存處于高位。截至2024年3月,根據12個月銷售面積移動平均測算,全國狹義庫存7.5億平方米、去化周期約8.3個月,廣義庫存38.7億平方米、去化周期達43.0個月,更廣義庫存47.6億平方米、去化周期達53.0個月。庫存高位的同時,仍有不斷增加的新市民與青年人的購房需求及改善性住房需求等待釋放。
優化住房政策去庫存。鼓勵各地仍繼續用好調控自主權,因城施策,通過不斷優化限購、調整公積金貸款年限、調整房屋交易環節稅費、收購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等政策措施,支持剛需和改善住房需求,提振市場信心,去化存量住房。地方上,去庫存也有積極探索。今年以來,鄭州、南京、長沙等城市陸續出臺了“以舊換新”等相關政策,地方國資平臺收購二手房源作為保租房,是盤活存量、去化庫存的有益嘗試。
“三大工程”促進增量住房提質。加快城中村改造,盤活核心區土地,建設一批“好房子”,有助于解決大城市住宅用地供給缺乏、公共服務不均、住房困難等問題,提高供給質量。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解決工薪階層住房困難問題,對推動高質量公共住房建設與供給,實現住有所居大有助力。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兼具公益和投資屬性,有利于補齊公共衛生環境短板,提升社會健康綜合治理能力,營造宜居環境。PSL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累計凈新增5000億元,為“三大工程”建設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有助于構建低收入靠保障、中等收入靠支持、高收入靠市場的完整住房體系。
在“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機制下,調整住房供應重心、改善土地供應結構、優化資金支持方式、積極調動居民購房需求,實現住房、土地、資金、居民四者之間的關系重構,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有所居的美好期待。
風險提示 經濟超預期波動,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國際環境復雜程度加劇,全球經貿摩擦加重,產業政策不確定性等風險。
(本文作者介紹:國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