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滕泰、張海冰
只要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改變,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必然目標。
有民營企業家曾經這樣表達他們的擔憂:現在重視民營經濟,是不是因為民營經濟做出了“五六七八九”的貢獻,或者是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權宜之計?如果民營經濟哪天貢獻沒這么大了,或者經濟增速回升了,是不是就不再這樣重視民營經濟了?
這些擔心顯然是片面的、錯誤的。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民營經濟的貢獻遠遠沒有“五六七八九”,我國也一直高度重視民營經濟,不斷澄清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錯誤言論。
考慮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而市場經濟發展離不開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也從增加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等方方面面不斷擴大黨的執政基礎,應旗幟鮮明地提出“把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目標”。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民營企業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推動形成消費品市場的主要力量。當前,中國民營企業生產幾乎所有的日用消費品,如果沒有民營企業,中國的消費品市場將長期處于單調、短缺的狀態。從個體商戶到直播帶貨,經過多次的升級迭代,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商業零售領域的主力軍,并且開始走向海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是在民營經濟發展起來以后,對計劃體制下的工業原材料計劃調撥和糧食統購統銷體制的一個突破,盡管出現了“套利”等問題,但民營企業終于可以用市場價買到所需的原材料,就是一個歷史的進步。雙軌制并軌以后,民營經濟不僅成為生產資料市場的重要需求方,也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供給方,在鋼鐵、煤炭、化工等生產資料供給需求方面占比都超過50%。
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沒有人才市場,非國營企業不能接收大學畢業生,給民營企業的發展形成了看不見的人才壁壘。福耀集團創始人曹德旺曾回憶,他為此一趟一趟跑福建省人事局,三番五次拜訪局長、處長,談改革,談需求,談人事檔案的規定不僅影響了剛起步的福耀集團,而且影響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的許多合資、獨資企業。在民營經濟推動下,才有了全國人才市場的形成。
2004年以后,隨著中小板、創業板的開通,民營企業的上市通道逐步打開,改變了中國股市為國企脫困融資的定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結構和業績表現也逐漸改善。目前中國資本市場60%以上的上市公司是民營控股企業,業績增速最高的公司基本都出自民營企業。同時,中國民營經濟也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供給方,為資本市場提供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動性。民營經濟的發展還推動了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從服務國有、集體企業的計劃體制,逐步向更加市場化的方向變革。
2004年以后,隨著土地招拍掛制度的全面推行,民營企業可以通過市場化方式獲得使用權,土地市場在民營經濟的推動下逐步建立起來,極大推動了房地產用地和工業、商業用地的資源配置優化。
在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之前,曾經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沉睡在檔案室中未能轉化為產品。由于民營企業的巨大創業需求,中國的技術轉讓市場也加速發展起來,無論是技術服務、開發、咨詢、許可還是技術入股,民營企業都是技術和知識產權市場的開發、需求和交易主體,推動中國技術市場的發展壯大。
總之,無論是商品市場,還是生產資料市場、資本市場、人才市場、土地所有權市場和技術市場,民營經濟都是主要市場主體,如果沒有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前,黨中央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民營經濟仍然是基礎性力量。
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不斷擴大黨的執政基礎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經濟在長期計劃體制的束縛下,發展活力不足,創新能力缺乏,產出增長緩慢,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中國共產黨不斷解放思想,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探索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道路。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擴大了群眾就業,增加了居民收入,豐富了商品和服務,充實了國家財政,提升了綜合國力,使黨的執政基礎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曾經多次化解就業危機。例如,1978年以后的知識青年返城潮出現時,實際失業率達到17%左右;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國企分流下崗時期,整體失業率可能在8%上下;2020年以后經濟增速下行和大量高校擴招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帶來了青年就業壓力,青年失業率一度超過20%,如果沒有民營經濟發揮作用,這些就業難題難以化解。從城鎮社會從業人員數據來看,國有單位從業人數從1990年的1.03億人下降到2019年的5473萬人,下降了46.9%,而民營企業從業人員從57萬人增長到1.46億人,增長了254倍。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成為提升居民收入的重要力量,且民營部門的收入提升速度快于人均GDP增速。從2012年到2022年,中國人均GDP增長了115.5%,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幅達到126.9%,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長了143.8%,私營單位和非私營單位的人均工資增速均超過人均GDP增速,這是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證。
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國家稅收來源的最大主體。2012年、2015年、2020年和2021年,民企的稅收貢獻不斷上升,占比分別為48%、50%、59.7%和59.6%,如今比重已經接近60%。從增速來看,從2012年到2021年的9年間,全國稅收總額增長了70.4%,年均增長6.1%。其中民營企業稅收年均增長8.3%,高于整體增速2.2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市場經濟越有活力,經濟增長越快,居民越富裕,年輕人就業機會越多,政府財政收入基礎也越牢固,改革開放的經濟實踐證明,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一直在不斷擴大黨的執政基礎。
應把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目標
民營經濟作為產權明晰、決策自主、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天然相容,市場體制發展得越成熟,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就越好,民營經濟越發展壯大,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就越強。如果民營經濟弱化、萎縮甚至消失,市場經濟體制也將越來越向著計劃體制退行,對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沒有民營企業,所有的企業都是國有性質,那么即使建立了市場也是一種模擬“市場”,因為所有市場主體的所有權都是同一的,其對資源的處置權也是一種有限的、模擬的、受控的處置權,而不是獨立市場主體的市場意志表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商品市場、資本市場、要素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民營經濟的催生,離不開民營企業的推動,民營企業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當前,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只要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改變,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必然目標;只有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才能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2018年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關于非公有制經濟“三個沒有變”,“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寫入了憲法、黨章,這是不會變的,也是不能變的。”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從以上論斷出發,應旗幟鮮明地宣布,把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目標,并制定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體系。明確把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目標,一方面可以宣示黨和政府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是一個長期不動搖的決心,絕非權宜之計;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引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向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方向匯聚。
有人提出應當制定民營經濟發展規劃,這樣做也是為了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民營經濟本身就是市場經濟而非計劃經濟的產物,其創新方向、發展步伐、路徑走向等方面天然具有不確定性,不宜用規劃的方式加以過多的規定,但明確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目標,一定有利于各方面達成共識,凝心聚力,有利于開創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本文作者介紹: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博士,沃頓商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兼職教授,中華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新供給經濟學和軟價值理論的提出者。)
責任編輯:劉天行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