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莫開偉
國家統計局于1月12日公布了CPI數據,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自2022年9月我國CPI整體進入緩慢下滑通道,2023年7月CPI為年內首次出現負增長,8月由負轉正為0.1%,但9月再次下跌至0%,10月、11、12月則連續三個月負增長,此次CPI為2023年內第四次同比負增長。
CPI長期負增長或處于低迷下行通道,對我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可能導致CPI負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國際油價繼續下行,帶動國內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分別下降導致PPI下降,對CPI形成較大的影響;但消費不振應該是主要原因,目前CPI下行趨勢應主要是由國內民眾需求不振、有效消費需求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如2023年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333億元,同比增長7.6%;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5萬億元 同比增長10.1%;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42億元,同比下降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數額相對三年疫情雖呈緩慢恢復性上升,但仍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的2019年增長水平。
由此,CPI負增長會帶來諸多不利的經濟影響:一是實體企業由于社會總需求不足,生產儲備與生產擴張動能不足,會使整個社會企業生產處于一種低迷狀態,對社會就業以及民眾收入增長帶來拖累效應,經濟復蘇將難以達到預期目標。二是居民因為受到就業以及收入不理想的影響,對未來經濟預期下降,消費信心不足,致使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不敢消費、不想消費的不利氣氛。三是由于國內消費不振導致企業生產供給的相對過剩,使整個社會經濟容易陷入一種通縮局面,更會讓社會經濟進入一種膠著和遲滯不振的局面。
這是需要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應盡量在搞活外貿、提振內需上下功夫,出臺更切合實際的促進企業生產恢復和居民消費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而打破當前CPI負增長的不利局勢,當然也更離不開貨幣政策的適時促進與刺激;且就當前而言,CPI負增長對我國貨幣政策可能帶來更多的將是利好效應,對下一步我國央行實施貨幣政策以及金融機構貸款投放將提供更多、更有利的操作空間。
一方面,考慮到今年實現經濟穩增長目標,為央行貨幣政策創造了進一步穩健寬松的環境。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有六大目標,其中經濟增長、價格水平穩定、充分就業是最基本的目標。當前CPI負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國價格水平基本穩定,而在此基礎上必須要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充分就業;而實現這兩大目標,央行必然會在今年實施貨幣政策時,有了更加穩健寬松的底氣。從2024年看,當前我國經濟狀況和CPI翹尾因素影響,上半年我國CPI同比預計仍將處于負增長區間或處于緩慢上行狀態,央行可在今年繼續實施降息、降準貨幣政策操作來進一步引導社會融資成本下降和擴大社會融資需求;同時,通過降準來釋放足夠的市場流動性,來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各類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最終刺激我國經濟的快速復蘇。為此,預計今年一季度央行中期借貸便利MLF與逆回購利率有可能降低,與之同步的LPR也會下降,同時1季度降準1、降息1至2次也應將是大概率事件。
另一方面,考慮到刺激和擴大企業生產和促進社會投資增長,貨幣信貸總量有進一步加碼的條件。近幾年,央行貨幣信貸供給總量一直處于增長態勢,尤其是2023年是疫情放開管控的第一年,貨幣信貸增長速度較快。據央行披露數據,2023年三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34.59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9.75萬億元,同比多增1.67萬億元。即便在如此巨額信貸總量推動之下,我國2023年CPI仍處負增長或低位運行狀態,這表明信貸投放總量可進一步增加,因為CPI負增長之下,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不僅可免除對通貨膨脹的擔憂,且靠增加信貸投放的貨幣乘數因素也可最大限度地抵銷CPI下降對經濟帶來的拖累效應。對此,可以預測,2023年一季度或上半年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無論是總量還是增長速度,都會超過2023年同期,全年信貸投放總量和增長比例也會超過2023年。
同時,還要看到,由于央行可實施進一步穩健寬松貨幣政策操作,最終會引導社會融資成本下降,實體企業的信貸融資成本也會隨之下降,實體企業融資貴的局面將得到進一步緩解,實體企業融資需求也將被進一步激發出來,這將對我國經濟快速復蘇帶來巨大金融推動力。
然而,從最近央行貨幣工具箱操作動態看,開展了89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和995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基本滿足了金融機構需求,中標利率分別為1.80%、2.50%,均與此前持平。因本月有7790億元MLF到期,MLF實現“量增價平”續作,市場滿心期待的降息并未到來,這讓人又覺得可能央行在1季度可能性不大。此持看法的人,還是應該耐心等待,理性面對,1月份不降息,不代表2月份,也更不能代表3月份不降息。因為1月份不降息,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當前流動性壓力還不算大,降準加快落地的必要性不強。目前經濟修復斜率不高,且在信貸平滑投放、政府債發行速度回落、前期財政資金逐步撥付使用之下,資金面仍維持平穩均衡。近期人民銀行凈投放維持低位,也反映出銀行間資金缺口較小,銀行負債壓力或已明顯下降。與此同時,資金利率和同業存單利率均較前期有所下行。二是當前總體經濟形勢持續呈現回暖向好勢頭,降息降準的仍有延緩空間。主要是12月物價底部企穩,M1增速止跌走平,進出口超預期回暖,新增信貸和社融整體仍在高位,表明經濟正處于穩固回升過程中。伴隨年初信貸投放和財政資金支出加快,經濟修復力度會進一步增強,短期內降息的緊迫性不高。
但無論如何,近幾個月物價負增長以及物價降幅收窄,都難以改一季度內降準降息的趨勢,我們靜心等待央行實施降息降準的貨幣政策操作吧!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財經評論人、獨立經濟學者)
責任編輯:劉天行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