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姚洋
我一直對中國經濟保有很強的信心,想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下國際經濟格局變化中的中國經濟走勢。
世界是否與中國脫鉤
自疫情開始,所謂的脫鉤論甚囂塵上,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說世界要和中國脫鉤斷鏈。但這不符合經濟規律。恰恰是在疫情期間,中國的外貿增長速度提高了,出口增長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們出口占世界貿易的比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在上升。疫情前我們占世界也就11%、12%的比重,現在達到了14%,換言之,這3年整個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度在增加,而不是在下降,因此所謂“整個世界離中國而去”等言論是錯誤的。
為什么中國在外貿方面不僅能保持住地位,而且能夠增強?因為中國制造業實力很強大,不僅有一定技術優勢,更有綜合成本優勢,這種成本優勢讓其他國家追上的難度變大,首先發達國家是不可能的,它們已經過了這個階段,不少發展中國家雖然有勞動力優勢,但在其他方面趕不上中國。
說一個簡單的物流成本,大概是七八年前,我們還在講物流成本太高,占到整個銷售成本的30%,今天誰還談物流成本?買東西送物流,不知不覺我們的物流變成了世界第一,我們生活在國內,很多時候覺察不到這一點,等出國就能覺察到。我前不久在德國,從德累斯頓坐火車到柏林,需要兩個小時,如果在中國,這樣的距離一個小時都不用。這兩個小時火車上沒暖氣非常冷,而且走走停停,兩個小時的路程都晚點了25分鐘,在中國這是不可想象的。
從出口額上來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貨物出口同比略有下降,但今年全球的出口總額都在下降。中國的優勢是貿易順差仍然很大,而且出口亞非拉國家的份額在上升,有很多人擔心失去發達國家的市場,但發達國家的人口占比很小,亞非拉國家才是世界的主體,西方不亮東方亮,這段時間我們對亞非拉國家的出口在增加,“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已經占到中國出口額的46.5%,這個比例還會增加。此外,中國“新三樣”的出口額也在猛增,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鋰電池的出口占比不斷增加,而且是對全世界的出口都在增加,也包括對發達國家的。
有人說外資在下降,外資的確在下降,但外資下降早在金融危機之后就開始了,為什么2008年之后會下降呢?因為2008年中國取消了外資超國民待遇,同時,國內企業迎頭趕上,外資感覺到了壓力。
中國在技術領域落后嗎
實際上,中國在很多方面已經進入世界技術的前列。在中等技術領域,總體而言,中國已經是排在世界第二了,僅次于美國,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了美國,比如說動力電池、太陽能電子板等新能源產品,我們領先美國20年。這也體現在中國制造業大且強上,2020年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已經超過美國、日本、德國制造業增加值的總和,對制造業來說大就是強,成本下來了就是優勢。國內有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覺得只要技術不是第一就不強,但經濟學家永遠是說成本最低就是最強。如果你有很高的技術,但是一個產品都賣不出去,對于企業來說等于零,沒有作用,企業拼的是成本,當成本比別人高時,情懷和技術并不能讓市場認可。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未來這30年是我們千年以來最好的時刻。我們有領先世界的AI、新能源、電動汽車。有人說我們的AI不領先,還被人家控制算力,但是其實算力中國也能干,更多是語料的差距,因為西方國家積累了300年、500年,我們積累還不到100年。但是中國AI應用超越了其他任何國家。
中國的前沿技術也不落后,核聚變、量子計算、量子通訊、光子芯片中國都在第一陣營,甚至這些頂尖技術有可能在我們這兒突破。
產業轉移不是壞事
產業轉移是必然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必然會轉移出去,不可能永遠在中國,中國人收入的90%都是工資型收入,工資要漲,勞動密集型產業就得轉移出去,這個過程已經持續十幾年了,是必然要發生的。當然,美國的脫鉤企圖也造成了“寒蟬效應”,美國是小院高墻,很多產品其實跟國家安全關系不大,甚至完全無關,但是美國很多經銷商就要求中國企業在中國外再設一個廠,以免萬一,所以很多企業只好去國外辦廠。
即使是這樣,也未必對中國是一個壞事。日本在過去30年國內經濟幾乎沒有增長,這不等于收入沒增長,因為日本在海外有海量的投資,美國同樣如此,事實上,海外至少還有半個日本、半個美國。中國現在也到了一個這樣的階段,再過20年、30年回頭一看,海外還有半個中國。所有的發達國家都走過這條路,這個轉移實際上是加強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以前世界工廠只有上面這條線還有原材料這條線,然后中國組裝起來賣到歐美發達國家去。現在我們把一些中間產品賣給亞洲的發展中經濟體,東盟這些國家組裝好再賣到歐美去,這實際上就是中國的產業升級。我們在做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業,把組裝產業轉移給東南亞。例如中國市場上不少服裝已經是東南亞產,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弱化我們跟美國的聯系,中國的很多產品是通過這些國家再出口到美國的。
技術脫鉤美國成本更高
先來看美國的舉措,首先是Keep Away,就是懲罰中國,限制中國,有實體清單,這是最常用的,后面又加了幾個企業上去,現在我們國家在它的實體清單上有700多家企業及實體,一攬子出口管制。另外一個叫Run Faster,美國也學中國搞產業政策,比如說《芯片和科學法案》,5年之內美國投資大概1500億,芯片能拿到570億。《反通脹法案》實際上是千億級別的新能源投資法,通過這些錢來搞美國的再工業化。美國自己也知道懲罰中國是有成本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場,占到世界份額的40%左右,失去了中國市場,芯片企業損失很大。
所以脫鉤對美國來說,成本非常高,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期來說,很可能是自損一千五。現在中國在芯片領域的投資不斷增加,光子芯片已屬于世界第一陣營,極有可能中國先突破,本來美國已經在傳統芯片領域領先,中國根本沒必要做這個事,轉而可以集中力量做其它產業的研究,這對于全人類都有好處,但因為這個限制,我們得繼續做這個事情。
中美不會完全脫鉤
當然,美國是世界霸主,“寒蟬效應”也確實存在,禁令之后,中美之間的投資基本上斷掉了,特別是美國對于中國的投資幾乎清零,中國對美國的投資也是越來越少。但如果問未來中美兩國會不會全面脫鉤,或者說美國全面遏制中國,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沒有跡象表明美國要全面遏制中國,全面脫鉤成本太高,還有他的盟友不跟隨,歐洲就是兩邊下注,對中國的生意沒有減少,很多是回到國內辦一新廠,到美國再辦一新廠來分散風險。就是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中國這一個籃子里。
中國經濟本身沒有問題
中國的經濟復蘇經歷了波折。從2021年年底以來,國內的投資增長率一直在下降,投資是一個提前量的效應,投資看的是未來。
看中國的經濟,一定要政治、經濟聯動來看,光看經濟面是看不懂中國經濟的,一定要跟政治結合起來看。我們是改革開放最受益的一代,但我們也要看到改革開放帶來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要在新時代進行矯正。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債務,就是明顯的兩個例子。這一系列校正措施背后有一個點,就是長痛不如短痛,如果不去做那些校正,很多問題越積越多,最后會形成大問題,現在把這些問題都解決,短期內經濟要承壓,但是比長痛要好。這些要靠“結構性辦法”來解決,甚至要靠改革來解決,這里面怎么找到平衡點是治理的藝術。把這些問題都解決好,中國經濟仍然能夠行穩致遠。
總之,中國經濟本身沒有問題。依我的計算,中國未來一段時間潛在增長速度為5.5%左右,因為中國的儲蓄量足夠大,儲蓄仍然占GDP的45%,中國的技術進步速度不慢,所以整體增速不可能太低。
本文原發于《北京日報》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