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三季度國外經濟總體走穩,但是通脹壓力較大;國內經濟復蘇力度相對較弱,消費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政府廣義支出對總支出形成一定拖累,真實利率快速上升影響需求回升,投資增速下滑,出口總額負增長但出口數量已經恢復正增長。
? 未來需重視三方面潛在風險:房地產企業現金流持續惡化,土地收入下滑拉低財政支出,廣義信貸和總需求陷入減速的惡性循環。應對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投資支出、降低政策利率以引導真實利率下行、從供需兩端穩定房地產市場等。
? 疫情后消費恢復偏弱不能僅以長期結構性因素來解釋。消費增長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二是居民消費傾向變化。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主要來自廣義信貸增速下降,消費傾向下降主要因為疫情因素影響、收入預期下降和收入分配變化。
? 在短期內擴大消費,一要降低政策利率,引導真實利率下降,支撐信貸增長、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從而形成總收入的增長;二要擴大政府債務,提高全社會金融資產,進而提高全社會收入。
——張斌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本文為作者在2023年11月2日的CF40宏觀政策季度報告(2023年三季度)發布會“如何推動消費回升”上就季度報告所做的主題演講。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三季度宏觀經濟情況
就外部經濟而言,對國外銀行業風險傳染和經濟硬著陸的擔心在慢慢淡化,經濟總體走穩,沒有出現明顯下行,大宗商品價格還有一定程度的回升。盡管經濟下行壓力減小,但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很多地方出現罷工,很多地方的民眾對生活成本的抱怨在增加、對工資上漲的要求在提高,所以工資上漲壓力很大。通脹壓力還在,貨幣相對緊縮的整體環境還會持續。
就內部環境而言:
財政方面,1-8月累計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加3.8%,政府基金支出同比減少21.7%,這兩者之和為廣義政策支出,其同比增速為-4%,遠低于名義GDP增長速度,說明政府廣義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對總支出形成了拖累。年初兩會對全年廣義政策支出目標為6%,現在前八個月的數據和目標之間存在差距。
貨幣方面,今年以來真實利率呈現比較明顯的快速上升趨勢,社融增速放在過去二十年來看在較低水平,整體融資需求偏弱,通脹也處在較低位置。
消費方面,消費者支出傾向(給定收入下消費支出的比例)提高,消費也是今年經濟恢復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從消費結構上看,制造業商品包括電子產品的消費偏弱,服務類消費的恢復情況稍好一些。加總來看,消費有所恢復,但距離合理或者潛在消費水平還有明顯差距。
投資方面,三季度末投資進一步下滑,主要受到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的拖累,基建投資之中下降速度較快的是城市公共設施投資,這與地方政府收入下降有關。
出口方面,雖然出口總額的名義值還是負增長,但是出口數量在三季度已經恢復了正增長。
企業盈利方面,企業營收缺乏增長,盈利負增長幅度收窄,庫存比仍在放大。
總的來說,經濟正在復蘇,但是復蘇力度較弱,尤其是相較于潛在產出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前三季度累計GDP增速為5.2%,核心CPI增速為0.7%。如果核心CPI能夠提高到2%,那么根據過去的價格產出彈性關系,實際GDP應該能在目前水平上提高兩個百分點,名義GDP應該能在目前水平上提高近四個百分點,這樣的經濟增速是一個更加合理、貼近潛在產出的水平。現在大家對于經濟恢復的體感問題主要源于名義GDP增速較低。
未來的風險和應對措施
未來風險主要在于:
一是房地產企業現金流尚未恢復,需警惕頭部企業再度暴雷的風險,這是目前最突出的風險。
二是需警惕房地產企業表現可能再度拖累四季度土地收入,地方政府支出也會隨之受到影響,進一步拉低廣義財政支出,進而影響總需求。
三是需警惕廣義信貸和總需求陷入減速的惡性循環的可能性,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互相關聯,居民、企業和政府支出增長速度放慢,互相之間可能強化,一旦形成惡性循環或為經濟帶來下降壓力。
四是需警惕新的地緣政治沖突,比如巴以沖突,雖然目前來看影響不會很大,但也需要關注。
政策應對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增加公共投資支出。最近幾個季度,宏觀經濟短期內面臨的主要矛盾還是需求不足,緩解需求不足主要從政府做起,增加公共投資支出,至少完成年初制定的6%的預算支出目標。
二是降低政策利率,引導真實利率下行。讓私人部門重啟活力最核心的是降低真實利率,在真實利率快速攀升的環境下,市場難以自發形成貸款需求。
三是穩定房地產市場。需要供求兩端同時發力,需求端可以取消各種限購措施、降低住房抵押貸款利率、提供新市民購房和購買首套房優惠措施。供給端的措施有加快房企資產重組,為房企現金流融資增信等。
居民消費的基本事實
從增速來看,過去的消費增速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03-2011年,消費處于高增長階段,實際增速達到了10.5%。這個期間正好處于中國工業化的高峰期,即經濟高增長,收入高增長,消費也是高增長。這個期間消費在GDP中的占比有所下降,消費本身是在高增長,只不過增速沒有收入增長那么快。
第二階段是2012-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慢,工業化的高峰期過去,整個經濟結構進行一些轉型,這個階段的消費增速為8.4%,高于GDP的增長速度,消費占比有所提升。
第三階段是2020-2022年,消費增速下降了一半,為3.1%。
從結構上看,過去二十多年,中國消費結構有了很大變化。這是經濟學中的恩格爾效應:在工業化高峰期,消費高增長的時候,人們的消費主要在于制造業產品,比如家電、服裝,這些品類的消費支出增速更快;但是2012年以后的十年,當人們想進一步提高生活品質的時候,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制造業商品了,而是會把更多的錢用在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居住方面,對衣著食品以及家用電器等的消費反而排在靠后位置,這是一個明顯的消費升級過程。這個過程不僅發生在中國,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
過去二十多年經濟學界一直在討論中國消費力偏低、消費速度偏慢等問題,傾向于認為消費不夠充分是因為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如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和醫療公平等。有觀點提出,如果一些長期結構性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夠改善的話,可以更好地提升消費。
但是,即使在長期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中國的消費數據也還表現不錯,增速能夠保持在8%以上,而且結構也在持續優化。所以,僅以長期結構性因素來解釋疫情后消費的大幅度下降,或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在疫情結束之后,中國消費的恢復還是偏弱。
對疫情結束后消費大幅下降的解釋
在2020年之后,服務類消費受損非常大,疫情后有一定恢復;制造業產品消費也有一定恢復,但總的來說是比較弱的。
為了理解消費為什么出現大幅下降,需要把消費進行分解。消費增長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二是居民消費傾向變化。通過拆分可以看到,消費增速大幅下降,一半來自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下降,一半來自消費支出傾向下降。
如果從行業細分的角度來分析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原因,在過去幾年里,房地產行業、信息傳輸行業、教育行業特別是互聯網教育行業,這些行業從業人員收入下降幅度較為突出。一個比較直接的解釋是,行業調整政策帶來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但是這種解釋遠遠不夠,因為其實目前各個行業普遍面臨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問題。
下面通過一個例子來從宏觀角度理解可支配收入的變化。例如,當某人到銀行貸款買房后,銀行將錢轉到開發商賬戶,開發商獲得這筆錢后,會將一部分交給政府用來買地,一部分給上下游企業,這個周期還可以進入下一個循環。宏觀意義上,收入增長和信貸是高度相關的,信貸增長和給定信貸情況下的支出傾向,共同決定名義支出和名義收入的增長。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取決于三個部分。第一是廣義信貸增速,也就是新創造了多少金融資產,可以是銀行存款也可以是債券類金融資產,其創造了存款,在花出去形成支出的時候就能形成他人的收入。二是廣義信貸當中的支出占比的增速,新增信貸只有花出去之后才能形成收入。前兩者加在一起形成全社會名義收入。第三是居民部門在全社會名義收入中分得的比例的增速。
把2012-2019年、2020-2022年分別作為兩個區間,通過對比兩個區間,從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部分對數據進行拆分,可以看出:廣義信貸增速貢獻-4.5個百分點,單位信貸帶來支出變化貢獻了2個百分點,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社會收入占比貢獻-0.7個百分點。所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大部分來自于全社會金融資產增速下降,或者說來自于廣義信貸增速下降。
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疫情因素影響,二是居民收入預期下降,三是收入分配變化,低收入人群收入下降更多。
總的來看,疫情暴發以后消費大幅下降有兩個原因,一是疫情帶來的消費場景限制,二是社融廣義信貸的下降。
在短期內擴大消費的政策建議
第一,降低政策利率。通過政策利率充分下降,引導真實利率下降,這不僅能夠對信貸形成一定支撐,也會提高居民消費傾向,進而形成總收入的增長。利率政策最為精準,因為它創造了更低的利率水平,創造寬松的信貸環境,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產估值,讓企業、居民的億萬個個體自發選擇怎樣增長支出、增加投資,沒有任何一個政策能夠替代億萬主體自發選擇的精準程度。
第二,擴大政府債務,提高全社會金融資產,進而提高全社會收入。需要對四萬億刺激政策做出反思,要反思究竟是不應該做四萬億,還是不應該從四萬億做到十萬億,還是不應該由政府做項目從商業金融機構融資,還是四萬億做的項目不夠合理。
如果四萬億投資不是由商業金融機構和影子銀行進行融資,不會形成過大的債務規模,政府隱形債務的后遺癥會小很多。所以,不應簡單認為不要做公共投資,而是在進行公共投資時,要由公共部門來做而不是由市場來做。
有人擔心政府增加公共投資會擠占私人部門投資。工業化高峰期過去后,來自市場的自發信貸往往不夠,不足以支撐全社會信貸需求水平,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例如過去20年,日本全社會信貸增長中有98.2%來自政府,即使在私人部門很發達的美國,全社會信貸增長也有44.8%來自政府。目前中國的地方債和國債在全社會信貸增長中只占17.8%,即使加上城投平臺的貸款,也只占中國債務的38.1%。所以,并不存在政府信貸的擠占,而更多是對總需求不足的補充,會對宏觀經濟問題起到幫助作用。
還有人會擔心,政府的信貸到了少部分人手里而不是居民百姓手里。從數據來看,在2008年和2015年兩輪政府增加公共投資后,收入分配沒有明顯變化,在政府、企業、居民三部門間和居民部門內部都沒有明顯變化,而且更多意義上,其對低收入群體是更有幫助的,因為在經濟較弱的時候,這部分群體收入降低或者失業的概率是更高的,經濟轉好后最先得到改善的也是這一群體。所以,通過公共投資增加信貸,對收入分配是有改善作用的。
附:發布會問答交流
21世紀經濟報道:如何評價萬億國債增發的效果?針對現在的形勢,您對于財政和貨幣深度配合有哪些新建議?
張斌:現在政府的收支缺口較大,特別是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受影響較大,要實現積極財政政策,完成年初的預算支出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政府收入不夠,又希望能夠在財政支出上積極一點,主要的渠道就是發債。從政府融資手段上看,發債是成本比較低的,政府債也是比較受歡迎的債券。
在債券資金的用途上,主要強調的是水利工程,政策的大方向是不搞強刺激、主要補缺口。這方面政策以后可以多用,規模可以再大一些,用途也可以更寬一些,這樣對于走出經濟困境更有幫助。
至于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大家的意見都不一樣,我的基本原則是貨幣政策先發力,然后再用財政政策。如果需求不足的問題較為嚴重,就貨幣和財政政策一起發力。
不是什么地方都合適做基礎設施投資,需要考慮地方差異,最基本的原則是基建隨著人和產業走。目前我國在高速公路、高鐵、機場等很多硬件方面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都不差,但是基礎設施并不止這些,還有一些城市的小路、郊區和都市圈的公共服務設施,這些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定位為“平臺+實體”新型智庫,專注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