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北大金融評論
ESG理念的踐行,能為企業帶來良好口碑和社會認知,能夠有效改善企業相關利益者評價。商業銀行投身發展ESG,囿于法律規范、市場協同、產業認知等方面的局限,在推行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銀行企業級架構辦公室資深經理宋首文在《北大金融評論》撰文表示,商業銀行在積極推行ESG時,一方面要充分考慮ESG標準對自身在環境、社會、治理等相關方面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要通過資金融通等紐帶鏈條深刻影響其他企業的環境、社會、治理發展水平。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也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ESG實踐路徑,結合當前及未來國家規劃、產業發展、環境自然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商業銀行仍需要不斷總結摸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近年來,我國政府和監管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等領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法規指引,這些文件的宗旨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國際共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踐行ESG理念提供了具體明確的中國式的價值導向。
我國金融業發展也在深度融合 ESG 理念,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6 年人民銀行出臺《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初步確立了綠色金融的“三大功能”“五大支柱”。2020 年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健全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將ESG要求納入授信全流程。2021 年人民銀行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將綠色信貸和債券正式納入業務評價體系。2022 年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要求銀行業保險業將綠色金融納入戰略規劃,并將 ESG 要求納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商業銀行發展ESG面臨的挑戰
ESG理念的踐行,能為企業帶來良好口碑和社會認知,能夠有效改善企業相關利益者評價,促進企業與自然、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員工的互贏共生,從而顯著提升企業長遠價值。因此商業銀行也積極投身發展 ESG 的相關行動中。但當前囿于法律規范、市場協同、產業認知、財務考核、內部管理、風控水平以及數據模型等方面的局限,在推行發展 ESG 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ESG綜合收益和財務回報有待重估,商業可持續閉環尚未形成
當前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的盈利性和可持續性并不顯著。首先是綠色金融業務的成本收益配比不夠完善,綠色貸款承載了一定的環境認證檢測等隱性成本,但其環境效益尚未得到核算,正外部性無法體現在賬面利潤上。其次是商業可持續性較弱,大部分綠色貸款項目具有公益性質和民生改善類性質,難以作為銀行或企業的盈利主體。第三是綠色金融業務對資本和流動性占用較大。綠色貸款前期投入大、項目周期長,期限錯配風險偏高,資本占用偏高。隨著綠色溢價相關制度安排的加持,將會帶來一定改善。
ESG產品創新和渠道協同有待激活,融資多樣性需求尚未滿足
商業銀行的ESG金融工具單一,無法滿足融資主體多樣性需求。首先,商業銀行ESG金融工具以綠色信貸為主。據中金測算,目前我國綠色信貸在綠色金融融資總額中占比達到 90%,而綠色債券和綠色股權分別只占7% 和3%。其次,綠色信貸仍以抵押貸款產品為主,信用貸款較少,信貸產品的創新相對不足。第三,商業銀行的轉型金融產品也較為匱乏。商業銀行開展轉型金融的時間較晚,相關貸款和債券產品的種類和規模較少,行業投向也主要集中于高碳行業,在產品設計上缺乏針對企業的轉型績效指標和獎懲機制,尚未體現出與綠色金融產品的明顯差異。第四,圍繞 ESG,銀行內部條線管理和渠道整合仍存諸多困難。
ESG客戶識別和評價體系有待細化,市場廣泛性參與仍需擴容
商業銀行的 ESG 客群仍以大型國企客戶為主,對民營企業和下沉市場的服務力度不足。比如綠色貸款,其客群七成以上是國企,民營企業占比相對偏低。比如綠色債券,2021 年非國有企業的發行項目數量和發行金額僅占總體的2.6% 和 1.3%,大量民營企業的 ESG 融資需求還不能得到完全滿足。
ESG風險評估和風控體系有待豐富,管理差異化安排未成體系
當前商業銀行的風控體系針對 ESG 的相關設計還比較匱乏。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中,ESG 尚未成為單獨的風控對象或要素被全面評估或準確計量 ;在客戶評級體系中,商業銀行針對客戶的 ESG 評級框架和方法論尚未明確,也并未設置差異化因子 ;在授信審批流程上,商業銀行處理ESG 相關業務與傳統業務并無本質性差異 ;在風險緩釋方面,過度依賴不動產抵質押和政府增信的情況也和普通貸款相差不多 ;在相關風險研究方面,與 ESG 強相關的風險類型是環境與氣候風險,該風險作為新型風險,與其他傳統風險類別不同,方法論相對不成熟,管理工具較為缺乏,尚無各方達成共識的量化指標,存在較大的管理難度。
ESG信息數據和分析模型相對有限,科技全方位賦能任重道遠
由于監管多元,標準不一,口徑不同,關于ESG完備的統計數據和完善的分析模型難于獲取。雖然有超過一千家上市公司有了相關信息披露,但總體披露信息內容較少,范圍及口徑不一,可用性不高 ;加之商業銀行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手段技術也比較初步,還尚未涉及到ESG領域,因此其對 ESG 數據進行充分挖掘、采集加工、分析監測、模型決策等領域的相關考量近乎盲區。
商業銀行發展ESG的實踐探索
商業銀行在積極推行 ESG 時,一方面要充分考慮 ESG 標準對自身在環境、社會、治理等相關方面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要通過資金融通等紐帶鏈條深刻影響其他企業的環境、社會、治理發展水平。近年來我國銀行業也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 ESG 實踐路徑,結合當前及未來國家規劃、產業發展、環境自然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商業銀行仍需要不斷總結摸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重點關注以下方面的長期探索。
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大力支持減碳轉型
綠色金融是實現 ESG 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商業銀行作為綠色金融的參與主體,持續加大綠色信貸投放,綠色貸款增速顯著高于貸款總規模增速。商業銀行應持續優化內部綠色金融業務架構,健全組織管理,優化風險管控,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綠色金融業務能力。據人民銀行數據,2022 年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達22.03 萬億元,同比增長 38.5%。
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和發展減碳轉型金融。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金融業為綠色低碳行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也同樣需要考慮傳統高碳行業的安全降碳、脫碳的業務轉型需求。國際市場上典型的轉型金融產品包括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SLL)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產品并不針對資金用途做具體限制,但會在貸后管理環節強制要求融資方披露減碳目標的實現情況,據此調整借款成本。2021年全球SLB累計發行規模達1350億美元,占全部可持續債券市場的4.8%。當前國內的轉型金融剛剛起步,2022年銀行間市場首批SLB成功發行,合計募資22.9億元。建行、郵儲等大行均發放了SLL,針對綠色建筑、電力企業減碳項目等轉型項目提供了支持。
激勵ESG產品創新,融合ESG渠道對接
商業銀行可通過產品創新降低ESG項目融資成本、促進ESG業務發展。ESG業務大多針對綠色項目、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等,存在建設周期長、回款速度慢、盈利預期不穩定、可能存在期限錯配等問題。銀行可通過以項目預期收入為抵質押發放貸款、發行可持續債券、引入多方共貸等方式應對上述問題。如匯豐銀行在可持續投融資方面,從融資、建設、投資三個方面,設計了涵蓋可持續債券、綠色貸款、貿易工具等18類ESG業務相關創新產品;興業銀行基于央行碳排放支持工具設計碳減排掛鉤貸款;工商銀行等十余家銀行成功承銷國內首批可持續掛鉤債券等。
商業銀行可通過多業務條線的協同,進行渠道創新,促進產融結合。如某國內股份制銀行針對光伏產業的業務發展,整合了各條線資源,提供包括貸款和股票、債券融資在內的一攬子融資服務,一方面分別從對公和零售板塊持續延伸產業鏈,全方位覆蓋光伏產業上下游全客群,另一方面從投行、證券子公司角度發力股債融資業務,同時也注重對接地方政府資源,為地方政府提供光伏產業融資顧問服務,為戰略性合作項目客戶引入產業資源。
完善客戶評價體系,增設ESG評價指標
商業銀行不能停留在傳統客戶評價體系,僅僅倚重于財務視角和短期價值回報視角,要充分吸納第三方評級機構的先進經驗,構建客戶ESG評價體系。當前國際上已有較成熟的ESG評級機構和對應指數產品,其中明晟(MSCI)、晨星(Sustainalytics)、湯森路透等機構相對權威。而國內的商道融綠、華證指數、社投盟等機構盡管在全面性、成熟性、權威性方面不及國際機構,但在構建指標體系時考慮了部分中國特色指標,因而也具備借鑒意義。
在客戶ESG評價體系的實施方面,國際金融公司(IFC)的實踐較為成熟。其基于世界銀行《環境、健康與安全指南》及各國家地區針對環境的法律法規要求,搭建了完善的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框架,覆蓋環境與社會可持續政策和包含8個方面的評價體系及對應評估流程,并設計了涵蓋使用說明表、過程矩陣、文件及信息要求清單在內的ESG治理工具,上述框架均安排了相對獨立的專人專崗執行。在IFC擬向印尼某零售公司的綠色商業地產項目提供貸款時,IFC基于上述框架梳理了9方面ESG考察指標,在評估后給予該項目B類評級,在框架允許的額度下為該項目提供了7500萬美元的貸款。
(本文作者介紹:由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創辦,聚焦金融領域前沿研究,堅持“中國金融,全球價值”的辦刊理念。)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