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秦朔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農歷新春一開工,各地紛紛打響了奮進催征、全力拼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令槍。
深圳一家大型上市公司負責人告訴我,大年初七(1月27日)在廣州舉行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省委書記做報告時,會場里沒有人看手機,被很多話觸動。如:廣東經濟的“?!痹醋愿哔|量發展不足;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奮斗正當時;如果廣東是慢步或者原地踏步,不敢迎難而上,不愿放開手腳大干一場,我們心里應當感到不安。
同日,上海舉行了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一家金融機構負責人說,他印象最深的三句話是:把市場化作為鮮明主線,把法治化作為基礎保障,把國際化作為重要標準。
上海市委領導最近提出,出臺監管政策,應該聽取企業意見,從企業角度評判監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監管應以企業為本位而非部門為本位,不能跑偏?!皥鼍氨O管,一定是圍繞著企業主體,不同部門一起監管?!倍皇轻槍ν活惼髽I,不同部門各自出監管手冊,或者不同的“大蓋帽”一波一波到企業檢查。
我在浙江桐鄉聽一位企業家講,1月27日下午他參加了全市三級干部大會暨經濟穩進提質“七大工程”動員大會,作為十位“雙十佳”企業代表在主席臺前排就座,十人全是民企,而多位副市長坐在他們后排。
同一天在不同地方開的會,廣東體現的是市場主體的發展方向,上海體現的是市場主體的營商環境,桐鄉體現的市場主體的主體地位。這種對市場主體的尊重、激發、鼓舞,“書記帶頭抓經濟”的氛圍,正在全國蔓延。
近來我也做了一些調研和交流,和大家匯報一下。
復蘇面與積極面
當下感受最直接、最明顯的是服務消費的復蘇,如出行、餐飲、酒旅、觀影等等。很多朋友春節駕車出游,堵的時間之長遠超預想。不少服務業數據已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七七八八。有的熱門旅游地如三亞,有朋友說“有的酒店今年賺的錢已經是過去三年賺的錢”。的確有“光風轉蕙百余里,暖霧驅云撲天地”之感。
上海一家全國性物流公司負責人說,最近他們倉庫的出租率超過100%,裝不下了。疫情三年,主要客戶租用倉庫的時間大致從3年下降到1.4年,而去年12月以來客戶又開始談更長的租期。產業信心在復蘇。長三角、珠三角的冷鏈物流一直暢旺,但也有不少地方的需求一直上不來。不同地方的差異很大。
近日美國繼續加大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抑制。我從熟悉科創板的專業人士處得知,科創板開板三年多來,已有500家科創企業上市,IPO融資額占同期境內A股市場首發融資額的40%以上,約97%的企業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平均每家獲投約9.3億元。
科創板公司近三年研發支出年化增長率達29%,年均研發投入強度約13%,平均每家公司擁有發明專利120項。超六成科創板公司的創始團隊為科學家、工程師等科研人才或行業專家,近四成公司實控人兼任核心技術人員,實控人擁有博士學歷的公司超過120家。271家科創板公司上市后推出了357單股權激勵計劃,覆蓋員工超7萬人。
“即使不談使命與責任,就是為了自己的財富,他們也會拼命干,科創板從機制上對奮斗做了‘鎖定’。科創板有不少‘海歸’創業者,他們說,越是封堵中國,他們越要把封的地方沖破,堵的地方捅開?!?/p>
中國科創產業已經建立了一個“產學研+募投管退”的閉環機制,正向循環,為參與和贏得全球科創競爭打下了制度基礎。
為了解民企情況,我找了上海華與華營銷咨詢公司創始人華杉,上市公司行動教育創始人李踐,他們服務的都是民企,都在充分競爭領域。他們對民企競爭力和發展潛力都持樂觀態度。
華與華的客戶蜜雪冰城已經開了2.2萬多家店,國外有1000多家,截至2022年3月末,在越南累計開設249家門店(略微虧損),在印尼共有317家門店(已經盈利)。蜜雪冰城最近在日本東京潮流商業街——表參道開出了首店,早幾年則在韓國首爾開店?,F在韓國的頭部珍珠奶茶品牌“貢茶”也是從中國出海的,在韓國已經開了700多家門店。
“美國的漢堡包可以走遍世界,中國味道為什么一定不行呢?也許只是需要時間?!比A杉說。
李踐認為,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是人,而不是外部環境?!捌髽I家從無到有的創造精神,中小企業生生不息的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者精神,這才是中國經濟真正不可抗拒的力量。就算環境好,如果不奮斗了,吃空花凈也是很快的事。過去很多行業門檻低,容易上手,一些投資有盲目性,現在吃了苦頭,但透過企業的此起彼伏、強弱轉化,背后那種源自民族文化的奮斗精神依然旺盛?!?/p>
待復蘇的與待解決的
服務消費復蘇非常明顯,整個經濟的恢復態勢也已明確。
不過我也了解到,有的地方政府原本希望一季度快速實現開門紅(如同比增長5%以上),但到企業摸底后發現并不樂觀。“情況可能是,一季度增長仍受拖累,二季度環比明顯增長。”
過去三年經濟增速下了一個臺階,有些外傷容易治,有些產業則是內傷,要慢慢療,沒有速效救心丸。最具連帶性的拖累因素還是房地產。
聽一家鋼鐵企業總經理說,他們生產的不銹鋼,2022年1月每噸價格2萬元,年底跌到1.6萬元。整個行業都非常辛苦。像太鋼不銹(000825.SZ)去年一季度利潤還有12.72億,三季度已經虧損近10億,根據預告,其2022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1.65億元,同比下降97.39%~97.94%。鞍鋼股份(000898.SZ)預計2022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56億元,同比下滑97.76%。
鋼鐵業目前還是全行業虧損。為何如此慘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房地產不景氣導致需求低迷。從上市頭部鋼企的公告可知,公司都已采取了各類降本增效措施,但在行業大趨勢面前,無能為力。
居民整體消費信心真要起來,也不容易。以紗線、面料等紡織類產品(“穿”)的上游滌綸長絲來說,幾家主要相關上市公司業績都大滑坡。恒力石化(600346.SH)預計2022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降83.26%至85.83%,如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則下降91.10%至93.86%;桐昆股份(601233.SH)預計利潤同比降幅94.27%至95.91%;新鳳鳴(603225.SH)預虧1.5~2.3億,而上年盈利22.5億。這些企業都提到上游成本上升、終端需求不足的問題,也普遍存在開工率不足的現象。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不久前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講話時表示,房地產在中國是重要的支柱產業。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占銀行信貸的比重接近40%,房地產業相關收入占地方綜合財力的50%,房地產占城鎮居民資產的60%。這一“456”特征說明,房地產不穩,中國經濟難穩,因為受影響的行業和群體實在太多了。
我和很多朋友交流房地產問題,有人說,“神仙也解決不了”。
有人主張“穩行業就要救房企”,有人則說容易造成道德風險。
有人主張政府出手購買存量房作為安居房和保障房,有人說前幾年棚戶區改造的貨幣化安置就加劇了過剩,政府不應再出手;
有人說房地產已經大大過剩,因為按住建部數據,2020年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達到38.6平方米,超過歐洲水平,有人說歐洲統計的是室內面積,中國如果還原成室內面積不到30平方米,且早些年的無電梯房還有不少,更新改善需求依然存在;
有人說房地產已大量空置,不能再刺激,有人說人口流出地區是大量空置,但人口流入地區依然存在相當空間,政府要在保障房方面多出力,商品房則應放開購買;
有人說房地產已開始復蘇,不必擔憂了,有人說很多都是數字游戲,例如房地產百強企業去年銷售額下降40%,怎么可能全行業只是下降20%多?
有人說房價決不能再漲,有人說房價一直跌傷害更大,還有人說,行業主管部門不要只盯著房價調整,卻不顧房地產和整個城市、經濟、規劃、土地供給之間的關系,等行業不行了又歸因是“疫情所致”……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有道理,誰都難處理。這就是房地產的情況。
所以說,淺表的復蘇易,解決深層次的問題難。注定費周折。對復蘇不能抱著過于樂觀和急切的態度。
我聽有長租公寓開發者說,很多客戶的租約是半年到9個月,很短,說明現在找工作,能安頓好,穩定下來,并不容易。這也間接說明,整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確定性都有待提高。好比燒水,現在剛開始冒點熱氣,離燒開還遠。
類似房地產這樣的大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地方債務負擔和民間三角債。
有人主張中央政府發行長期低息特別國債,置換地方政府的高息債,助地方輕裝上陣;主張中央政府先注入一筆資金,助力打開整個“債務鏈”,即向部分企業/機構注入資金,得到資金的企業/機構再償還自己的債務,讓整個鏈條循環起來。中央政府承擔的只是作為“第一推動力”的最初資金,相當于“一塊錢結清幾塊錢”。
但也有人擔心,舊債解決后再添新債,一塊錢不僅沒結清幾塊錢的債,反而又增加了幾塊錢的債。因為拿到錢的企業/機構可能不去償還資金,而干別的去了。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必須貫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誰投資誰出錢誰負責,不行就倒閉出清。
前面的人又說,不大力度解決三角債、多角債,“耗死”的是很多本來無辜的企業,他們并非沒有經營能力,只是應收賬款收不到,堵在這里。所以要通過一筆增量資金先推動起來。至于錢的用途,可以通過管理去解決。否則一直動不了,時間越拖越麻煩。
如何讓市場主體的信心長治久安,也是大問題。我在2018年民企座談會后曾撰文,再續民企史詩,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制度,長期看文化。這些年在信心的建立方面是有教訓的,應該反思的?,F在地方抓經濟的力氣很大,但因為地方財政困難,也有少數部門纏著企業“搞錢”,也是需要克服的。
中國經濟如何重啟?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深水區。現代經濟史上,也沒有過如此體量、又是發展中的超大經濟體,能夠實現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轉型的先例。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也可能襲來。這注定了未來不可能一帆風順,而始終需要韌性。韌性不只是一種意志品質,也是一種快速響應變化、動態調整的能力。
中國經濟如何重啟?最近專家學者也有不少爭論。
有學者如趙燕菁教授提出,中國經濟重啟的關鍵在于債務,即維持債務的價值,擴張債務的規模;擴張債務并不是濫發鈔票,而是要尋找和策劃高收益項目,因為只有有收益的項目才能形成新增貸款。
對趙教授的觀點,有曾任地方政府財經官員的專家指出,“提出擴大債務是當務之急,比說擴大內需更加縮小了目標,是有意義的。但中央兜底地方債,有可能救人者與落水者同時沉淪;擴債務的風險大于實施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不如實施貨幣和財政政策雙寬松;為制造債務需要尋找和策劃高收益項目,但其實最難的就是尋找高收益項目,能找到就是天才。2008年四萬億很多投高鐵,這是高社會收益而低會計效益的,這種項目現在也難找了?!?/p>
也有學者如趙建教授指出,債務在穩增長中非常重要,但債務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以主營業務收入和生產力的提高為信用基礎發生的債務是“天使”;以抵押品價格的上漲為信用基礎的債務擴張,存在一定脆弱性;以借新還舊的龐氏模式為信用基礎形成的債務,則是純粹的魔鬼。他主張,當前重啟經濟的關鍵是重啟信用,如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挖掘真正有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讓資本市場成為重啟信用的支撐,增加權益融資能降低杠桿率,就有了更多信用空間;此外就是恢復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讓價格穩定下來,盡快修復居民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否則信用不僅不會新增,還會萎縮。
我個人的看法是,從宏觀上,為了保證經濟總體穩定,就要保持債務基本穩定,為此就要穩住房地產。這從邏輯上是成立的。我也一直認為負債率低的中央政府應該救助地方政府,不少地方的負債形成了公共資產,如產業環境和生態環境,有正外部性,但并不直接表現為現金流收入。三年疫情更加劇了地方困難,因此對地方債應有一定包容度。但從微觀看,我認為資產負債表體現的是市場主體的資產增值能力與其債務價值及所有者權益加總后的均衡,“資產等于負債加所有者權益”,所以如果市場主體的所有者權益上升,也能對改善資產負債表、有效擴張資產負債表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又降低了負債風險。我接觸的一些優秀企業都高度重視負債率管理,甚至有一些不負債乃至財務成本為負。在商業不動產領域,港資發展商之所以比較穩定,也是因為負債率較低,而不少瘋狂擴張負債的內地發展商則困難重重。
所以我的主要觀點是,還是要回到供給側,即如何通過改革,釋放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助力市場主體通過生產性創新提升所有者權益,減少非市場化的資源錯配帶來的低效,以及對于投資/負債驅動、資產價格上升的長期雙重依賴。這可能是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今年我在幾篇文章中都提到了深化改革。唯有深化改革,才能創造出更好的制度保障,才能打開新的空間,才能優化資源配置,這是根本。
發令槍背后的意味到底是什么?
上海市領導最近提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共通的是通過改革最大程度減去不必出現的環節、打破不應出現的壁壘、消除不應存在的模糊地帶,將一個公開、公正、清晰、高效、穩定的環境交給市場主體。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破除有悖于市場化邏輯的、不利于要素流通、不利于形成統一市場的隱性壁壘和模糊條款,“不能讓‘看不見的管理’成為企業的絆腳石”。
我認為市場主體真正需要的,應該就是這樣的環境,而不是靠“特惠”,或簡單靠“大水漫灌”解套的環境。
前兩天我和上海交通大學青年經濟學家陸銘教授交流,我們不約而同談到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的集體學習中提到的“三有”概念,即: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金融需求。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愿消費。
我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用心體會的地方。一方面,中央充分意識到擴大居民消費的重要性,也明白如何才能擴大消費;另一面,中央強調擴大需求,但有三個定語,消費需求前面是“有收入支撐”,投資需求前面是“有合理回報”,金融需求前面是“有本金和債務約束”。
可能有些朋友看過1月28日晚湖南衛視播出的2022湖南反腐警示錄《忠誠與背叛》,落馬的湘潭市委原書記曹炯芳出鏡,他在任期間,大搞面子工程,大搞貪污腐敗。他急于求成,大拆大建,盲目上馬項目,完全不考慮項目是否惠及民生和投資效率。他提出將每條新建市政道路都打造成景觀路、精品路、樣板路,總投資617億;他策動在湘潭火車站北部片區耗費巨資打造大型水景秀,投資13億建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最后成為半拉子工程。他任期內謀劃的一館五中心、昭山芙蓉路復線、楊梅洲大橋等等,均因各種問題半途而廢。他要求下屬平臺公司全力舉債,“只要你搞錢就是英雄”,導致湘潭市政府和平臺公司的債務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在任5年多,湘潭被財政部列入一類預警地區。
如此極端的案例當然不多,但那種不考慮“有合理回報”“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大擴張卻也不少。這和高質量發展是相背而行的。
所以,在中央到地方都打響了強經濟、強信心、促發展的發令槍后,作為市場主體一定要全面仔細地體會,發令槍的意味究竟是什么。
我一直說,高質量發展是有約束的發展,是合宜發展。以資本市場為例,A股長期“退市難”,只能上不能退,這并不是好的發展。只有“應退盡退”,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才能得到發揮。近日,滬市多家上市公司發布業績預告,提示退市風險,*ST凱樂預計成為今年首個“1元退市股”。還有數家公司基本鎖定退市,均存在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或者擾亂資本市場秩序等弊病。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正式起航,與資本市場“零容忍”,這是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一枚硬幣的兩面。同理,自由與約束也應并行不悖。
最后小結幾句:
中國經濟的復蘇是真實的,積極的,但還處于淺表的層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深層次壓力依然在。對這些深層次問題,需要出臺一些更有力度的政策,推動解決。
要有充分的信心,也要有堅強的韌性。不能不著急,但也不能太著急,尤其不能用一些不符合規律的做法“硬啟動”,留下后患。
通過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建設,讓市場主體的主體性真正建立起來,新發展格局就有了堅實的微觀基礎,高質量發展也會更有希望。
(本文作者介紹:商業文明聯盟創始人、秦朔朋友圈發起人、原《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