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遙(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
2022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下簡稱《指引》),《指引》明確了從戰略層面推動綠色金融的基本要求,其中環境、社會和治理(簡稱ESG)風險管理與業務的融合是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內容,結合《指引》中提出的“銀行保險機構應當自本指引實施之日起1年內建立和完善相關內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時間要求,加快推動ESG布局成為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與合作者在《北大金融評論》上撰文指出,引導戰略制定、融入授信風險管理、開展理財產品創新等,是當前我國銀行業開展ESG創新的主要路徑,將ESG理念深度融入銀行業務實踐仍面臨挑戰,需在長期價值主義的視角下,堅持將ESG理念融入業務布局。
2022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下簡稱《指引》),《指引》明確了從戰略層面推動綠色金融的基本要求,其中環境、社會和治理(簡稱ESG)風險管理與業務的融合是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內容,結合《指引》中提出的“銀行保險機構應當自本指引實施之日起1年內建立和完善相關內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時間要求,加快推動ESG布局成為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指引》要求高度關注ESG風險
《指引》要求將ESG理念融入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設、投融資全流程管理、信息披露及風險監測等多方面,對銀行業保險業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銀保金融機構)加強環境治理、促進社會發展、平衡業務增長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其中,融入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設,要求銀保金融機構根據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目標及相關法律法規,從ESG視角完善機構內部客戶管理、資產分配的制度與流程,加強ESG合規能力建設;融入投融資全流程管理,要求銀保金融機構突出項目及客戶ESG風險的核查與評估,將風險評估結果納入合同簽訂、投融資流程、資金撥付、投后管理的重要參照,同時推進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科學動態調整;落實信息披露,要求銀保金融機構及時披露ESG投融資活動的鑒證、評估、申訴或審計的相關信息,形成信息安全與金融安全的閉環管理,同時也要披露自身綠色金融發展情況。
關注ESG風險是各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關注自身發展與利益相關方的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是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向相適應的必然要求,尤其國內外環境日趨復雜等多元因素相互交織導致的不確定性下,在新興領域持續深化開拓的同時,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已成為各個市場主體的重要戰略,而ESG成為引導市場主體科學布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指導思路之一,使得市場主體既關注自身內在發展,也更加關注與其他市場主體的關系與聯絡,在與環境、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方的充分互動中,找到“利人”“利己”的最佳結合點,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相互反哺與支撐。
至今已有較多研究標明,在市場波動及不確定性較高的時期,具有較高ESG風險管理水平的企業通常更具彈性。Engelhardt Nils等學者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搜集了16個不同歐洲國家1452家公司樣本的ESG評級與股票表現,研究發現在2020年初期,ESG風險管理水平較好的公司具有顯著偏高的累積異常回報及偏低的異質波動。在針對我國的市場研究中,也有研究同樣顯示在疫情等突發事件下,公司ESG管理水平對事件窗口期內的累計異常收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種影響在民營企業、東部地區企業中更加顯著。
作為市場活動的重要參與者,金融機構開展ESG實踐有積極意義。一方面,基于金融尤其是綠色金融在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環境定價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以資金為導向、帶動更多要素向ESG表現較好的企業進行傾斜的同時,還能基于資金的吸引力與帶動作用,倒逼企業開展ESG能力建設,推動企業自主開展ESG信息披露,在多行業ESG生態共同改善的過程中,基于對各行各業ESG能力建設的支持與引導,從環境、社會等多角度助力我國經濟發展質效的提升。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將ESG融入業務實踐,也是規避客戶業務不可持續導致的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氣候風險等多挑戰向金融體系傳導的過程中,加強ESG能力建設,將使金融機構的戰略制定與業務布局更有韌性。
當前我國ESG的發展基礎正在形成,政策端與市場端的實踐均在發展。政策端,近年來出臺的《落實〈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分工方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股票上市規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關于做好科創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披露工作的通知》《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均從信息披露、投資規范、工作開展等角度明確了環境、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性與方向要求。市場端,2018年A股納入MSCI相關指數使我國部分上市企業開始被動接受ESG評級;近年來ESG主題的ETF、股票、指數等發展迅速;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ESG報告的企業數量也在加速提升。政策的不斷豐富與市場的積極探索,為我國不斷豐富ESG目標引領下的企業高質量行動提供支撐。
銀行業已圍繞ESG風險與業務的融合展開探索
引導戰略制定、融入授信風險管理、開展理財產品創新等,是當前我國銀行業開展ESG創新的主要路徑。如北京銀行為響應“雙碳”目標及貫徹落實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明確提出將綠色金融業務納入銀行戰略布局,以ESG能力建設為導向,構建推動銀行高質量發展的內驅動力,同時通過成立綠色金融專職管理部室,董事會定期針對政府、監管機構、投資者、客戶、員工、公眾、環境等ESG利益相關方及關鍵議題開展風險評估及分析回應等形式,將ESG深度融入中長期發展。在將ESG風險管理融入授信風險管理方面,中國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湖州銀行等均開展了相關實踐,主要通過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增強信息獲取能力、提供科學方法評價、測試環境承壓能力、預測違約風險等方式,將企業ESG表現與銀行授信相掛鉤。在開發ESG理財產品方面,2021年我國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共計發行180只發行名稱帶有“ESG”的理財產品,同比增速達309%,其中56.98%的ESG理財產品為固定收益類,21.51%為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20.93%為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相對較少,ESG主題理財產品多投向節能環保、生態保護、綠色能源、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和其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領域。此外,國際商業銀行的ESG實踐也在較為豐富,包括業務實踐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各個目標相銜接,如花旗銀行為全球小微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為有色人種社區、女性及少數族裔提供資金支持等。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評論》第13期
(本文作者介紹: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王婉瑩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