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金天
客戶細分的行業實踐
1950年代中期,客戶細分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溫德爾史密斯提出。其理論依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買方需求的異質性,二是賣方資源的有限性。在多數行業中,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于20%的客戶,這部分客戶由此成為企業需要重點維護的核心人群。與此同時,其余80%的“長尾客戶”以其可觀的基數效應,也能積少成多,為企業創造不容忽視的價值貢獻。面對不同人群差異化的特征和需求,企業需要由“粗放式管理”轉向“精細化運營”,才能降本增效,激發更加明顯的競爭優勢。
客戶細分在許多行業得到了長期實踐。比如在航空業,航司通常根據旅客消費的多少,將其劃分為多個等級,旅客可以通過購買機票獲得里程積分或點數積分,并在累積至一定數量上提升客戶等級,享受票價折扣、里程兌換等多種權益。在酒店業,除面向最普通客戶的門市價格外,還根據目標受眾的差異,設計了商務合約價、會議價、會員價、團隊價、長包房價、政府優惠價等多個梯度的價格標準。在時尚消費領域,蘑菇街將客戶細分為“時尚達人”、“超級達人”、“活躍用戶”和“需求大眾”,圍繞各自人群制定具有明顯區分度的核心運營策略。
互聯網是應用客戶細分較為成熟的行業。從行業特性出發,互聯網公司的客戶細分最主要是兩種思路,一是用戶直接購買高等級會員,從而為公司帶來最當期和直觀的收益,二是用戶不斷增加使用,創造更多流量積累和轉化變現的機會,為公司創造更長期和間接的收益。
這里,我們可以舉京東金融的例子。京東金融(現隸屬于京東科技)深植于京東生態內部,一方面要通過金融業務(如信貸、支付、財富、保險等)創造收入,一方面要服務好京東用戶,促動更多的商城GMV。從以上訴求出發,京東金融設計了自己的會員成長體系。從新用戶到黃金、鉑金、黑金會員,不同等級的用戶可以在積分、卡券、禮包等方面享受不同基礎權益,激勵用戶不斷增加登錄、購買、業務申請行為,密切平臺粘性和活性。
中國銀行業引入客戶細分的經營理念已近二十年了。與互聯網行業“流量為王”的特性不同,銀行業在很長時間內更為看重客戶資產長期沉淀帶來的存量價值。在今天,主流銀行都是以資產規模作為客戶分層的最主要標準。比如,建設銀行理財金卡VIP客戶要求一年內月均資產在20萬以上,或一年內個人貸款月均余額達到50萬以上、龍卡消費額累計在5萬以上。理財白金卡VIP客戶要求金融資產月均資產在50萬以上,或一年內個人貸款月均余額達到100萬以上。浦發銀行月日均資產在100萬以上,可成為“浦發卓信”鉆石貴賓客戶。在800萬以上,可成為私人銀行客戶。上海銀行月日均資產在100萬以上,可成為高端VIP客戶。達到800萬以上,可成為私行客戶。作為“宇宙行”的工商銀行則設計了更為復雜的“七星客戶等級”,涵蓋了客戶價值的方方面面。
銀行客戶細分案例
招商銀行是較早開始探索客戶細分的銀行之一。2002年,招行率先推出金葵花卡,后來又先后推出鉆石卡、私人銀行卡等。在此方面,招行的客群經營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又形成了哪些值得學習的領先實踐呢?
我們可以將這些年來招行的客戶細分大體歸結為以下三種思路:
第一種思路,是以AUM(可管理總資產)為中心的客戶分層體系。
如前所述,招行的零售客戶中,AUM5萬以下的客戶為普卡客戶(大眾客戶),5萬至50萬之間的客戶為金卡客戶,50萬至500萬之間的客戶為金葵花客戶(金卡與金葵花客戶合稱為財富客戶),500萬至1000萬之間的客戶為鉆石卡客戶,1000萬以上的客戶為私人銀行客戶。不同資產段的客戶經營重點存在差異,比如,為大眾客戶提供的主要是快捷結算、綜合理財等最基礎的銀行服務,為金卡客戶提供的是“入門級”的專業理財服務,為金葵花以上客戶提供的是成熟的專業理財服務(1對1),為私鉆客戶提供的則是“頂級”的專業理財服務(1+N),等等。從現在看,很多銀行都已經具有類似的分層管理設計,但這里我們特別提到招行,是因為其在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招行最早開始以AUM而不是以儲蓄存款作為客戶分層的主要標準。存款是相對簡單、單一的產品,如果以存款為中心,談不到客戶經營。并且,如果以存款作為主要分層標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對銀行價值貢獻的差異(假定存款是銀行利潤貢獻最高的產品),無法有效反映中高端客戶在金融需求方面的差異。把AUM擺在中心位置,實際就是以客戶為中心(而非以銀行為中心),全面覆蓋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根據不同資產端客戶的需求差異,提供與之匹配的產品和服務,這才是客戶分層的意義所在。
其次,招行的客戶分層以具有明顯區分度的產品和服務體系作為有力支撐。客戶分層并不只是一種形式,銀行需要有動作,客戶需要有感知,且這種感知不能僅滿足一部分客戶的體驗需求,而以另一部分客戶的體驗為代價。比如,招行在為高端客戶提供更專屬、更私密服務的同時,為大眾客戶提供的是更便捷、更有科技感的服務,這不是因為大眾客戶“不值得”專屬服務,而是因為“不需要”,高效、友好的手機銀行已經可以滿足大眾客戶的使用需求,遠程銀行客戶經理也可以滿足金卡客戶的人際交互需求,這些年輕客戶基本不會到訪網點、也幾乎不會基于客戶經理面對面的溝通作出投資決策,所以就不需要一對一、甚至1+N的服務支撐。
再次,招行的客戶分層是動態、發展的,而不是靜態、僵化的。比如,AUM不足5萬、但超過3萬的客戶,可作為臨界金卡客戶去經營。AUM不足50萬、但超過20萬的客戶,可作為臨界金葵花客戶去經營,等等。這樣設置的目的,就是不斷推動客戶資產的向上提升。客戶資產如何提升呢?無非三類,一是自身工作、成長帶來財富積累,二是出現了資產的跨行遷移,三是通過購買銀行銷售的產品實現增值。投射在銀行端,需要的完成是三件事,一是找到更有成長潛力的客戶,二是密切客戶關系(留存更多行內資產,吸引更多行外資產),三是強化自身的財富管理專業能力。對于中高端客戶而言,銀行直接獲取新戶是越來越難的,即使通過階段性、局部性的產品優勢吸引到新戶,也很難長久地經營(因為這部分價格敏感型客戶的品牌粘性、忠誠度低),因此更可持續的經營之道就是從小培育、共同成長,這是動態化客戶分層經營的價值所在。
第二種思路,是基于客戶特征與需求的戰略分群體系。
所謂的客戶特征與需求,也可以細分為靜態的特征和需求與動態的特征需求。靜態很好理解,比如客戶具有職業特征的差異,這會在產品選擇偏好上有所反映。我們舉例來講,在招行的客戶中,小微企業主也會大量沉淀存款,文體明星也會大量沉淀存款,但二者的動機和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因為要結算、要有高流動性,而后者是更多無暇打理,同時由于財富積累很快,也看不上理財收益。客戶經理向小微企業主營銷保險的成功幾率是比較高的,因為客戶是高危人群,又缺乏體制內的穩定的保險保障。而向文體明星營銷保險是相對難的,雖然這一部分客戶也比較高危(拍攝片場和交通中的意外傷害等),但其保險產品的配置早已非常專業、全面,同時其也往往無暇與銀行客戶經理進行過多交流,不當打擾會適得其反。對于這種分群差異,都需要在客戶經營和營銷策略上進行區分,總行會基于客戶分群,對分支行、客戶經理給予更多指導。
動態的特征和需求,實際上就是指客戶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的特征和需求。這里,招行把生命周期分為兩類:一是客戶自身成長的生命周期,二是與銀行關系變化的生命周期。
自身成長的生命周期就是從小到大、生老病死。比如,18至24歲的未婚年輕人初涉社會,經濟收入低但花銷大,風險偏好強但實際承受能力低,這時銀行服務的重點是便利的居家服務和線上結算,以及信用卡、消費貸款、基金定投等產品(此時發掘和培育的信用卡客戶很有可能成為長期優質客戶,招行稱之為“年輕學歷男”)。25歲至30+的客戶進入成家立業階段,經濟收入增加且生活穩定,需要更大的家庭建設支出,此時房貸、車貸等貸款融資類產品有助于長期鎖定這一人群。30至40歲的客戶步入養兒育女階段,財富積累增加,投資風格較為進取,基金、理財、家庭保險等配置需求明顯增強,子女教育成為家庭重要支出和銀行密切客戶關系的重點方向之一。40歲至50+的客戶事業有成,子女走向自立,生活壓力逐漸減輕,投資風格轉向均衡,高端理財、高等級信用卡、保管箱服務、結售匯等需求增加。55歲以上客戶開始享受人生,投資偏好趨于保守,存款產品和穩健理財的需求增強。從“炫彩”、“浪漫”、“和美”、“豐碩”到“悠然”,招行的經營理念是“伙伴一生”,也即滿足不同成長階段客戶的不同訴求。
客戶關系生命周期是指銀行從客戶獲取、客戶提升、客戶成熟、客戶衰退,再到客戶離網的全過程。當前,其中部分客戶還會經歷“再激活”,從而構成客戶成長的完整閉環。招行在不同階段的經營重點具有很大差異。比如在客戶獲取的階段,要重點做好代發批量獲客、線上渠道獲客、財富客戶MGM、小微供應鏈、網點選址模型的應用等。在客戶提升階段,要做好功能類產品綁定(如手機銀行和信用卡關聯還款)等、信用卡交叉銷售、客戶潛力增長和臨界客戶提升的模型應用。在客戶成熟階段,要做好產品交叉銷售(從購買A產品到購買B產品)和提升銷售(從一次購買A產品到多次購買A產品)的模型應用,做好客戶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管理。在客戶衰退階段,要做好客戶流失預警的模型應用。在客戶離網階段,要做好客戶流失挽回的模型應用。可以說,與其他很多銀行相比,基于客戶行為大數據的營銷模型植入各環節經營,是招行客戶關系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特色和突出亮點。
第三種思路,是基于特定營銷目的的戰術分群體系。
如前所述,招行在客戶經營中積累了大量的營銷模型,這些模型都可以用于在特定營銷方向上的客群判定。比如,可以有“保險交叉銷售模型的前20%客群”、“金葵花潛力提升模型的前20%客群”、“中央電視臺代發客群”、“高端信用卡挖掘潛力私行白名單客群”等等。
重點經營客群的篩選是怎樣一個過程呢?我們可以舉例說明:比如,招行發現在同等條件下,持有白金信用卡的客戶更有潛力被挖掘為金葵花客戶,基金投資活躍、信用卡消費旺盛的客戶更有潛力被挖掘為金葵花客戶,聯系地址為高端樓盤的客戶更有潛力被挖掘為金葵花客戶,緊急聯系人、轉賬關系人為其他高端客戶的客戶更有潛力被挖掘為私行客戶,等等。這些從金融屬性、消費行為、地理位置和社交關系數據中選取的指標項會被賦予相應指標值,生成初版的營銷模型,并在一線應用過程中得到反復校驗、不斷迭代,從而形成更可用、也更容易被客戶經理理解和說明的模型,在客戶分層分群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
中小銀行啟示與借鑒
中小銀行往往是客戶細分實踐的后進者。與包括招行在內的領先同業相比,中小銀行可以在哪些方面找準差距、重點優化呢?
第一,是“專屬化”。專屬化當然意味著“有差異”。比如在招行,金卡客戶和金葵花客戶在所能享受的產品和服務上是有差異的。在金卡、金葵花客戶內部,普通金卡客戶和重點金卡(資產接近于金葵花標準,或向上提升潛力較大)客戶、內環管理的金葵花客戶(核心資產占比高,客戶關系密切)和外環管理的金葵花客戶也是有差異的。財富客戶和高端的私鉆客戶之間,當然差異更大。現在部分中小銀行也做了客戶分層,但中端、高端、超高端客戶之間服務同一化,不僅在產品上區分度不高,在客戶權益和感知上區分度也不高,這樣的客戶分層和分群管理就失去了意義。
第二,是“完備化”。所謂完備,就是需要全面覆蓋客戶、特別是中高端客戶的財富管理和金融服務需求。比如,高端客戶、特別是私行客戶的需求是多元的,不僅需要基金、信托等財富增值產品,也需要更多的財富保障產品,還需要必要的財富傳承產品。部分私行客戶還有配置另類資產、甚至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產的需求,這就對銀行的產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產品體系不健全,也就難以很好地服務不同客戶的需求,甚至因此無法吸引較高資產等級的客戶。
第三,是“場景化”。很多銀行從業人員已經熟知的一句話是“銀行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如何拓展和觸達不同客戶、特別是中高端客戶的生活場景呢?方向很多,我們可以試舉幾例。比如,圍繞出國金融場景,從最早的代辦簽證業務開始,招行已有很多積累,但多數中小銀行還涉獵有限。再如,在推動“共同富裕”的宏觀和政策背景下,高端社交、公益慈善日益成為先富人群的一大剛需,在此方面銀行同樣大有可為。
綜上,商業銀行零售客戶的分層分群管理是一件“知易行難”的大事,既需要管理者理清思路、明確方向,也需要全行上下達成共識、長期堅持。只有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從不同客戶的真實需求出發,匹配適當的產品和服務,銀行才能有效獲客、粘客、活客,最終實現與客戶的長期共同成長。
(本文作者介紹:西澤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余坤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