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李鐵(獨立經濟學家,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
雖然當前不同經濟領域有起有落,有漲有跌,但也應看到積極的一面。要特別注意到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雖然現在看起來是危機和阻力,但是如果正確應對,則會變成發展的動力
從中國近十年的GDP數據來看,除2020年的疫情,都保持6%以上的增長,但是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從2010年的兩位數增長——10.3%,下滑到2019年的6.3%。
從下滑趨勢看,2015年-2019年的五年間,增長速度一直在6%-7%之間徘徊。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增長速度從之前一年疫情暴發的2.3%反彈到了8.1%。雖然從線性的數據分析看,增長的趨勢并沒有逆轉,但是增長速度是否會持續,可以從過去12年的變化入手分析。
從“三駕馬車”看12年變化
先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近12年的變化。絕對值從2018年開始出現幾乎零增長,一路下滑到2020年的谷底。雖然2021年回升到接近2019年的水平,但下滑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可以說,國內投資增速的下滑趨勢與GDP增速的下滑趨勢是一致的,但前者是快于后者的。而且,2021年的回升也僅僅是拉到了4.9%,仍低于2019年5.4%的水平。顯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下滑趨勢更為嚴峻。
從近12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增長情況來看,即使下滑,也是在高位區間。消費增速從2010年的18.1%下滑到2019年的8%,雖然在2020年疫情最為嚴重期間,已經出現了3.9%的負增長,但在2021年又迅速回升到12.5%的兩位數高速增長區間。如果從絕對值上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是處于上升過程中,這也反映出中國消費需求的基本面仍在,而且還有繼續增長的空間,對GDP增長拉動的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
拉動GDP增長最大動力顯然是外貿。如果從數值上分析,從2010年以來,出口總額基本上處于上升的趨勢,只在2015年-2016年有所下降,之后仍處于增長區間。但是從增速上看,出口增長一路下滑,2015年-2016年,下滑到谷底,呈現出接近2%的負增長。即使之后有所回升,在2017年達到了10.8%的兩位數增長之后,又出現了波動性下滑,最低下探到4%,但相比2015年-2016年的狀況還是要好得多。在經歷了2020年的又一次波谷后,2021年增速達到了21.2%,是12年來僅次于2010年31.3%第二高水平,出口總額達到了21.7萬億元,也是12年來最高的數值。就此看來,外貿是“三駕馬車”中拉動2021年GDP增長的最大因素。
產業此消彼長
再來看三駕馬車之外的幾項數據。
就業形勢的變化從數據上看相對樂觀。雖然從整體上看總就業人口在下降。但是從2010年到2021年,城鎮就業人口一直處于上升趨勢,12年間的新增就業人口超過1.2億,平均每年新增1000多萬。即使在疫情十分嚴重的2020年,城鎮就業人口比上年仍增加了2000萬人以上,而2021年比2020年又增加了500萬人。農村就業人口則是呈下降態勢,從2010年的4.14億人下降到2021年的2.79億人,共減少了1.3億人。
數據變化說明,城鎮容納就業人口的潛力仍在,農村就業人口的下降應該是長期趨勢。但是從農業轉移人口的數據上看,增長速度在急劇下滑,從2010年5.4%的增長下滑到2018年、2019年的0.6%和0.8%,直到2020年間跌到近幾十年來的谷底,出現了1.8%的負增長。雖然在2021年的增速恢復到2.4%。同時,也要看到,農業轉移人口的絕對值為2.9億,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農業轉移人口的變化與城鎮就業人口的變化,在增長速度上和數值上,還存在著一定的不吻合,這可能是由于舉家遷徙進城的人口數量在最近幾年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汽車市場的銷售形勢在低谷中徘徊之后出現了回升。從工業制成品來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是汽車市場。在2016年-2017年期間,中國汽車銷量的絕對值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接近2900萬輛。但之后開始走弱,汽車產業在2018年-2020年連續三年出現了負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銷量下滑到谷底并非因為疫情,而是出現在疫情前的2018和2019年。而2020年發生疫情的當年雖然是負增長,但仍然是恢復性的增速走高。到了2021年,增長速度已經達到了3.8%。雖然距銷售量最高的2017年的2888萬輛,還有260萬輛的差距。至少從年度數據上看,增速和銷售數量還都處于比較明顯的回升。
房地產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如果看近12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的增長曲線,有點像乘坐過山車——大起大落。從2010年的10.1%的增長下跌到2012年的1.8%。之后高速回升到2013年的17.5%,2014年則為9.1%的負增長。2016年繼續超高速回升到22.5%,此后連續4年一路下滑到2019年的最低點0.1%的負增長。通過截取2021年到2022年的商品房銷售面積數據可以看出,仍然為同比負增長下滑趨勢。
旅游業的增長趨勢被疫情所打斷。從近12年的數據上看,作為消費領域的一個代表性行業,旅游業一路增長,同時與其他行業有著明顯的不同。如房地產在2018年、2019年再次出現的巨幅下滑,汽車等其他工業制成品的銷售量也呈下滑趨勢,但旅游業卻進入了井噴期。2018年-2019年國內旅游人口達到了55億至60億人次。很多人把旅游業看作是中國經濟未來非常重要的增長點,旅游業投資也達到了歷史高峰。
然而,2020年以來的疫情導致對于出游的嚴格限制,使游客人數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出現了52.1%的負增長。雖然2021年有所回升,增速達到12.8%,旅游人數恢復到32.5億,但也僅相當于2013年的水平。隨著奧密克戎病毒加劇傳播的影響,旅游業恢復增長的預期尚不確定。
互聯網逆勢增長。首先是中國互聯網人口已經達到了10.3億,占人口總數的70%-80%。城鄉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也在提高,在城市已經達到了81.3%,農村已經達到了57.6%,說明互聯網這一新興行業,在疫情中的發展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體現出巨大的活力。這也是新冠疫情以來,國內經濟出現的積極性變化。
比如,僅用了五年時間,網絡用戶就從2017年的5.3億,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8.42億。人們感覺到的所謂服務業蕭條,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線下消費形式的變化。在過去兩年里,人們的很多消費行為有相當大一部分轉到了線上,很多經濟和社會活動也是通過網絡來完成的。
依托互聯網產業的飛速擴張。人們的辦公和交流、工作、會議等活動,開始大規模地從線下轉到線上。其中,從2017年到2021年五年間,網絡直播用戶增加將近3億,達到了6.38億;在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在線教育的用戶增速甚至超過100%。雖然由于政策調整,在線教育用戶從2021年的4.23億下降到了現在的3.25億,其實目前仍是處于一個轉型調整時期;在線醫療的用戶從2020年的1.15億一直上升到2021年的2.39億。
對未來中國經濟的七個判斷
從中國經濟社會近些年發展的情況看,雖然看似各種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在增加,直接影響了GDP增速放緩,但也要看到,這種變化是結構性的。比如,投資的下滑和消費增長的放緩,同時外貿卻在高速增長。再比如,房地產跌到低谷,旅游出現斷崖式下跌,工業制成品銷量下滑,就業增長徘徊等。但仍可以看到在許多行業在積極地推動經濟增長。在不同經濟領域表現出有起有落,有漲有跌的態勢。
從中國經濟近十幾年增長的變化過程中,我們大致可以做出以下幾個判斷。
第一,經濟增長的速度雖然放緩,但是增長趨勢尚未改變。是否認定中國進入了低速增長期,涉及到的因素會很多。特別要注意到,如果是因為外部因素或者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的經濟嚴重下滑,一旦危機和風險降低,在未來的恢復增長期中,則可能會出現中位數甚至更高速的增長,也就是經濟波動過程中的反彈現象。
第二,政策因素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十分巨大。通過對近12年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很多下滑的征兆其實在2019年以前就出現了,其實與疫情,以及國際關系的變化無關。比如,提出實現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政策目標,對房地產政策的調整、對環境和生態的重視等等,這些對于投資和消費都有直接影響。可以將之視為轉型過程中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因此帶來增長速度的放緩也在意料之中。
第三,社會消費需求的基本面還在,這應該是支撐內需的信心所在。從社會商品消費零售總額、旅游消費,以及以汽車為代表的工業制成品銷售的趨勢看,只要外部因素、疫情,以及政策有所變化,反彈的跡象就會出現。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基于14億人口的消費增長在結構轉換過程中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力。
比如,旅游消費雖然受到疫情的抑制,但是只要未來疫情有所緩解,消費勢頭就會回升;房地產市場在嚴格的政策調控下,已經連續5年持續走低,但是回顧過去十幾年的波動可知,政策一旦松動,就可實現快速反彈;影響汽車銷量的原因,有政策因素,也有芯片供給短缺的因素,更要考慮到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轉換的問題。而疫情對于汽車市場的影響,就是出于安全出行防止疫情感染需求,可能會增加汽車消費。
第四,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還是具有強大的動力。從互聯網用戶數量來看,幾乎已接近飽和,但是在應用內容上,還有極大的空間可以挖掘。疫情使得人們對互聯網應用開拓了更為廣泛的場景。在可預見的潛在市場上,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
比如,如何利用互聯網遠程教育和醫療,縮小區域間、城市間、城鄉間公共服務的差距?如何利用海量、且仍在不斷增加的規?;瘮祿龠M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改善,推動更多的互聯網應用模式的創新?政府如何打通傳統的上報數據和市場化網絡數據的通道?大型互聯網企業能否把自己的海量數據廉價或者免費向市場開放,從而讓更多新的互聯網企業拓寬應用功能,等等。
第五,政策調控還可以發揮巨大的潛力。當前市場需求還在,但是因各種因素導致一些政策的緊縮,使得增速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意識到,這只是階段性的調整。調整的目標在于遏制壟斷和防止地方政府過度干預市場,避免資本以及政府的債務鏈不斷蔓延而引發惡性后果。但是政策調整預期目標已經達成,或是結構轉型已經逐步實現。政策一定會相應進行調整,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從而釋放新的動力,這對于市場來說會帶來更為積極的效果。
就此而言,判斷經濟形勢,需要從中長期的發展進程來看待經濟增長和政策調整之間的關系。
第六,深化改革尚在進程中。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完成,更多有利于促進市場發展的改革和政策還沒有出臺,有些已經出臺的尚需要落實。改革會激活經濟發展的動力,這是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功的經驗,而且還在繼續探索中。
如何應對外部環境的日益惡化,應對疫情蔓延,應對人們尚沒有完全適應的百年變局,并制定出符合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也需要尋找合適的時機,在確保穩定的前提下,相應地推動改革步伐,逐步釋放體制變革蘊含的巨大潛力。
第七,外部環境變化和疫情蔓延帶來的不確定性在增加。但也要注意到,至少在2020年至2021年,中國由于采取了穩定的清零政策,確保全產業鏈效應得到發揮,外貿的高速增長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從特朗普時代開始,中美關系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是中美貿易額的增長和外貿順差反而達到了近十幾年最高的水平,原因在于中國的經濟外向度和國際對中國產品的依賴也在加強。新冠疫情確實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如果中國自己做到社會穩定和經濟基本面的安全保障,即使會遭受巨大的損失,但仍可以出現預期中的增長。
總結一下以上分析的結果,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并不應該得出悲觀的結論,而要看到一些已經釋放的和潛在的積極因素:一是市場需求的強大動力并沒有消失,只是在各種因素制約下尚未釋放;二是還存在著巨大的政策調整空間,只要根據需求和市場進行相應的調整,還會形成增長的推動力;三是結構調整和轉換過程中,經歷陣痛應該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會為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好的基礎;四是新興產業和互聯網應用的發展,還會創造更多的需求,并會激發技術創新;五是要特別注意到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今年以來奧密克戎病毒在幾個重要城市造成的疫情,給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壓力。雖然現在看起來,今年前四個月的各項指標并不理想。但是如果正確應對,把疫情控制在可控的范圍,就可以把風險降低到盡可能低的水平,未來增長的趨勢并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余坤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