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盤和林
近日,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不約而同地推出碳賬戶方案。3月初,建行申報的“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入選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第四批創新應用案例。同月,中信銀行面向個人的“中信碳賬戶”內測版上線。中信銀行還在碳賬戶方面與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開展合作。
什么是碳賬戶?
碳賬戶是金融機構通過金融服務追蹤用戶碳減排行為,對用戶碳減排行為進行量化,形成碳賬戶余額,繼而將碳賬戶余額和金融服務、用戶權益掛鉤,未來甚至可以將碳賬戶余額折算成真正的現金。碳賬戶既有面向企業的企業碳賬戶,也有面向個人的個人碳賬戶。而個人碳賬戶則是此次金融機構試點突破的關鍵。金融機構通過收集用戶日常金融消費數據,來評估用戶的碳減排行為,形成碳賬戶余額,通過這種方式,金融機構既可以通過碳賬戶余額來激勵用戶增加碳減排行為,也可以通過個人碳賬戶引導用戶在消費選擇上更加傾向于節能減排的產品和服務。
個人碳賬戶現階段的意義在于:個人碳賬戶制度引導消費者在消費決策的過程中更加傾向于綠色消費,讓消費模式更符合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而個人碳賬戶長期的意義在于:當前我國碳權交易正在試點,現階段個人無法參與到碳交易當中,個人的行為也無法折算成碳權、碳匯,無法實現價值化,但個人用戶最終也將參與到碳權交易當中,所以當下的個人碳賬戶起到了培育作用,通過將碳減排行為和碳賬戶余額價值量掛鉤的模式,引導個人參與碳權價值積累,從而為未來個人進入碳權交易領域奠定認知基礎。
量化用戶碳減排行為,形成碳余額,以綠色金融引導用戶碳減排的同時,還可以培養用戶低碳消費的習慣,未來幫助用戶組建屬于個人的碳權資產,普及碳權交易認知。通過個人碳賬戶,金融業既服務了客戶,讓用戶實實在在受惠,又可以獲得未來綠色金融領域全新增長點。但暢想個人碳賬戶美好未來的同時,我們亦要關注當下碳賬戶所要面臨的問題。
從應用到生態,個人碳賬戶體系尚未建立
個人碳賬戶從無到有已經是跨越,但個人碳賬戶從有到優尚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全面捕捉用戶碳排放行為。個人碳賬戶雖然激勵了個人的碳減排行為,但碳排放因子計算過程非常復雜,比如個人消費中可能使用多個銀行的信用卡,而銀行之間消費數據并未連通。碳排放因子計算受限于用戶碳行為數據收集的完整性,而數據不完整的碳賬戶余額,可能助長消費者的投機性消費,并未實際上起到減排引導的作用。
其二、不可忽視的算法授權和個人信息保護。2021年11月1日起,《個人信息保護法》開始施行。當前,國內對于個人數據采集、使用的立法細則逐漸增多。而碳排放因子計算基于對用戶金融消費數據的采集。對于開立個人碳賬戶的金融機構來說,在采集用戶碳減排數據的時候需要獲得用戶授權,比如在開立個人碳賬戶的時候,明確告知數據信息的使用、保護等細則,而對于用戶碳行為軌跡信息,需要強化信息保護職責,防止個人信息泄露。
其三、個人碳賬戶余額計算需要更加明確的價值量。當前,各家銀行的個人碳賬戶都是建立在自身的碳減排因子計算體系之上,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可能讓碳余額計算和碳余額賦予方面趨于主觀,這種主觀的計算模式缺乏客觀標準的規制,用戶無法形成穩定的碳減排行為變現預期,從而打擊用戶在碳減排行為實施上的積極性。故而,若是要讓個人碳賬戶真正發揮作用,需要統籌建立個人碳賬戶的標準化征信體系,通過統一碳減排因子計算標準的模式,綜合評估個人碳減排行為。
綜上,當前個人碳減排數據采集方式、碳減排因子計算標準尚待完善。但筆者認為金融行業亦可以借鑒當前金融征信系統的經驗,通過國家主導的碳減排征信機構來完成碳減排行為的數據收集和個人減排價值量計算,這樣既保障了個人信息數據安全,又可以統一碳排放因子計算的標準口徑。
個人碳賬戶是金融領域一項積極的探索,這項制度也的確能夠促進我國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實現,但當前個人碳賬戶依然在試點階段,未來需要進一步通過系統化、標準化的方式來推進個人碳賬戶征信體系的完善。而對于金融機構和個人用戶,個人碳賬戶體系能夠讓雙方實現雙贏,金融機構通過個人碳賬戶拓寬業務邊界,而個人用戶則有可能將碳賬戶余額轉變為一項收入,故而推動個人碳賬戶實施勢在必行。
(本文作者介紹: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婉瑩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