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莫開偉
央行就在12月6日剛剛向外界官宣全面降準之后,緊接著12月7日亦向外界公布再貸款利率自12月7日起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3個月、6個月、1年期利率0.25個百分點,分別為1.70%、1.90%、2.00%。
這是今年央行首次下調再貸款利率,而2020年分別在2月16日和7月1日先后兩次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至今時隔一年有余。而此次央行實施這一貨幣政策操作行為,用意十分明確,那就是降低中小銀行的資金成本,進而引導中小銀行降低“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精準滴灌”和“直達實體”的作用。這也顯示了央行意在保持貨幣投放總量適度的情況下,更多倚重結構性工具,精準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應該說,央行這一貨幣政策操作還是非常務實,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的,體現了貨幣政策有效性和連續性。因為當前“三農”、小微企業仍是經濟發展中的薄弱領域,面臨的融資困難最大、融資障礙最多,需要央行及時出手,大力疏通貨幣政策渠道的“淤塞”,進一步加大信貸金融支持力度,讓央行有針對性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更好地支持“三農”、小微實體企業的發展。
同時,外界確定央行此次下調再貸款利率意在認真落實中央高層確定的貨幣信貸“不搞大水漫灌”,確保當前貨幣政策基調不發生顯著變化的宏觀政策要求,同時也考慮到當前短期內我國物價水平仍處于高位這一經濟現實。全社會一致認為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水平越來越成熟、技巧越來越高明。從總體上看,央行實施結構性貨幣政策操作方向有利于支持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后續央行還有可能將通過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普惠金融政策、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繼續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
當然,外界也據此紛紛預測,盡管近期市場對降息預期很強,但判斷央行在實施全面降準之后,緊跟著就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意味著短期內政策利率下調的概率將變小。而這種判斷的準確程度到底有多高?或者說央行近期到底可否會實施全面政策性降息?
現在要回答或確定這些預測要看三個因素:一是國際經濟形勢變化是在向好還是持續惡化,如果美聯儲不加息或不縮減購債額,繼續實施“大放水”的貨幣政策,全球貨幣泛濫形勢不變,這無疑對中國穩健貨幣政策帶來較大的沖擊,而全球泛濫貨幣政策帶來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對中國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以及民眾的正常生活秩序都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如此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轉向,也就是全面降準之后,再實施政策性全面降息也將在所難免。二是要看國內的經濟發展形勢是快速恢復還是繼續陷入低迷格局,如果經濟發展狀況沒有根本性改觀,則有可能在物價可控的狀況下實施一定程度的全面降息以刺激經濟發展,也應在情理之中。三是要看實體企業融資成本是能夠真正降下去還是依然保持之前的水平;如此實體企業融資狀況沒有明顯改觀,融資成本沒有顯著下降,則央行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也將加大。就現在而言,據央行數據披露,全部支農、支小再貸款余額截止2021年9月末約為1.47萬億元,加上4季度新增的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投放,總額也不過只有1.77萬億元,這相對于10月末人民幣貸款總額高達190.29萬億元來說,真的只是“滄海一粟”,對實體企業總體融資成本產生的影響也真的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尤其是“三農”與小微企業目前占據銀行金融機構貸款比重比較低,加上央行再貸款發放對象僅限于小型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村鎮銀行等四類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支農再貸款是央行對各類農村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這對總體信貸大局來說也難以產生重要影響。由此,央行通過降低再貸款利率方式來引導結構性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效果應該說是相當之小,中國整體經濟復蘇并步入快速發展軌道,還是需要在結構性降息之外,再實施全面政策性降息。這樣可以判斷,如果到明年1季度中國經濟形勢依然沒有大的改觀,央行實施全面政策性降息的概率就有可能加大。
總之,筆者覺得央行目前降低再貸款利率助力結構性寬信用和降成本,范圍較窄,影響有限,很難發揮引導整體社會融資成本降低的作用,即便下一次的LPR市場報價利率會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應該是非常之低,難以滿足市場預期。很明顯,央行降低再貸款利率只能是一種暫時性的權宜貨幣政策操作,從長遠看要改善實體企業融資環境、尤其是從根本上打破實體企業融資貴的僵局,促使實體企業恢復生機活力,還是需要考慮全面政策性降息,而且說得不錯的話,央行全面降息的時間窗口最遲應該在明年1季度結束之前啟動。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財經評論人、獨立經濟學者)
責任編輯:張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