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伍戈(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核心觀點:
1.穩增長很大程度是為穩就業。與直觀感受截然不同,近期我國經濟明顯下行,但失業率不升反降,甚至低于疫前。經濟弱,就業反而強?這究竟是短期數據的異常,還是有更深層原因?在淡化增長目標而更注重民生的基調下,就業好壞是否對逆周期調控有更大的影響權重?
2.從勞動力供給看,由于疫情反復給人們的心理和工作習慣留下“疤痕效應”,勞動力就業意愿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海內外大都如此。我國也有部分勞動力退出就業市場,農民工群體尤為明顯,勞動參與率仍未恢復到疫前。加之老齡化加速及退休人員增加,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3.從勞動力需求看,前期限電限產、房地產違約等沖擊暫未引起招聘需求的急劇變化。歷史上,失業率往往是經濟及總需求變化的滯后指標。物流快遞、直播帶貨等靈活方式也吸納部分就業。總之,當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弱,供給的減少掩蓋了需求的下滑,使得就業看上去向好。
4.展望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將向勞動力市場滯后傳導,偏低的勞動參與率也有望逐步向疫前常態回升,未來半年失業率可能趨勢抬升。不過,老齡化加速使得離退休人員陡增,失業率升幅有限。經濟下行壓力之下逆周期政策固然會發力,但勞動力市場的相對穩定或影響其發力強度。
正文:
與直觀感受截然不同的是,近期我國經濟增速明顯下行,三季度GDP環比接近零增長,但失業率卻一路走低,甚至低于疫前水平。城鎮調查失業率年初確定的目標是5.5%左右,9月份已降至4.9%;新增就業人數前9個月也已完成全年任務的95%。經濟弱,就業反而強?這究竟是短期數據的異常現象,還是有更深原因?在淡化經濟增長目標而更注重民生的基調下,就業是否會對逆周期調控有更大的影響權重?
一、供給端:勞動參與率下降
從勞動力供給看,疫情反復給人們心理和工作習慣留下了“疤痕效應”,就業意愿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海內外大都如此。以美國為例,其勞動參與率較疫前仍有接近2個百分點的缺口,且持續一年多尚未有收窄跡象。疫情以來我國也有部分勞動力退出就業市場,農民工群體尤為明顯,勞動參與率仍未恢復到疫前。
隨著老齡化加快,勞動力供給收縮成為“快”變量。建國后第一波“嬰兒潮”(1962-1975年)出生的人口將于2022年陸續步入60歲。“十四五”期間我國就業目標為實現新增就業5500萬人左右,而由離退休空出來的崗位數將超4000萬人。明年,我國離退休人數預計將多達700萬人,客觀上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二、需求端:失業率滯后經濟
從勞動力需求看,前期限電限產、房地產違約等沖擊暫未引起招聘需求的急劇變化。歷史上,失業指標往往滯后于經濟及總需求的變化約1個季度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物流快遞、直播帶貨等靈活方式也吸納部分就業。總之,當前勞動力市場實際上供需雙弱,供給的減少掩蓋了需求的下滑,使得就業看上去仍向好。
經驗表明,即使是經濟下行期,只要就業相對穩定,以社融為代表的逆周期政策的發力程度往往有限。事實上,近年來當局越來越淡化經濟增長目標,而就業對于逆周期政策的影響比以前更為重要。穩增長很大程度是為穩就業。這些或許能部分解釋,盡管三季度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甚至GDP環比接近零增長,國內逆周期政策發力也有限。
展望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將向勞動力市場滯后傳導,偏低的勞動參與率也有望逐步向疫前常態回升,未來半年失業率可能趨勢抬升。不過,考慮到明年離退休人員陡增等因素,失業率的上升幅度有限。穩增長之下逆周期政策固然會發力,但勞動力市場的相對穩定或影響其發力強度。
三、 基本結論
一是從勞動力供給看,疫情反復給人們的心理和工作習慣留下了“疤痕效應”,勞動力就業意愿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海內外大都如此。我國也有部分勞動力退出就業市場,農民工群體尤為明顯,勞動參與率仍未恢復到疫前。加之老齡化加速及退休人員增加,都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二是從勞動力需求看,前期限電限產、房地產違約等沖擊暫未引起招聘需求的急劇變化。歷史上,失業率往往是經濟及總需求變化的滯后指標。物流快遞、直播帶貨等靈活方式也吸納部分就業。總之,當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弱,供給的減少掩蓋了需求的下滑,使得就業看上去向好。
三是展望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將向勞動力市場滯后傳導,偏低的勞動參與率也有望逐步向疫前常態回升,未來半年失業率可能趨勢抬升。不過,老齡化加速使得離退休人員陡增,失業率升幅有限。經濟下行壓力之下逆周期政策固然發力,但勞動力市場的相對穩定或影響其發力強度。
(本文作者介紹: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責任編輯:陳嘉輝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