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李禮輝(中國銀行原行長)
“大多數銀行的信息技術決策機制,還是原來行政化機制的翻版。如果組織架構流程不是根據市場經濟、科技規律來組建,最終也會影響數字化轉型的真正效果。”8月31日,在新金融聯盟主辦的“新形勢下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與突破”研討會上,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表示。
會上,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制定思路與主要內容,傾聽了業界反饋,并做進一步交流。交通銀行副行長錢斌、建設銀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中信銀行副行長呂天貴、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上海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胡德斌發表了主旨演講。(←點擊藍字閱讀全文)
李禮輝行長在認真聽取上述嘉賓發言后,總結了數字化轉型的五個關鍵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會議由新金融聯盟秘書長吳雨珊主持。會議實錄詳見→數字化轉型擬立新規,技術共享將助中小銀行“扳回一局”
演講嘉賓發言陸續刊登中,以下為李禮輝行長的發言內容,已經本人審核。
銀保監會對于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和金融創新一直都非常重視,好多方面也走在前面。本次研討會我們討論的主要是對《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一些建議,結合交通銀行、建設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上海銀行的幾位發言人提出的寶貴意見,我歸納了五個方面。
第一,對于創新的鼓勵包容。創新肯定要以風險防范為前提,這個前提不能放棄。在這個前提下,怎樣更好地支持、鼓勵、包容創新?建議銀保監會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監管沙箱能否進一步擴大范圍,讓它更好操作一些,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可信技術的共享機制問題。像建行的建信金科,以及其它銀行都有比較成熟而且行業可信的技術。共享機制有利于整個金融業或者說銀行保險業節約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2020年,我國銀行業在信息科技方面的投入總額是2078億,比2019年提高了20%;其中六大行投入956.86億,占營業收入比重為2.82%,提高了47個BP。中國銀行業系統中,大多數還是小型銀行或者中偏小的銀行。中偏小的銀行,營收并不高,如果讓這些銀行都靠自己去建立科技隊伍,獨立研發,它肯定是承受不起的,這就需要可信技術的共享機制。
像建信金科,它的主要股東是建設銀行,但它也是市場化的企業。現在很多銀行的科技板塊也都子公司化了,金融業的一些技術、系統、平臺,好多是可以共享的。除了銀行的科技子公司,還有科技公司、科創企業等,也在開發一些可信的可以共享的產品、平臺和系統。
所以我建議銀保監會,如果能夠對這類企業或者公司做科技資質的審核和認定,對他們的核心產品做一些評估和評級,符合標準的企業就可以進入市場,符合標準的產品和系統也可以進入市場,就可以形成交換機制了。那這種可信技術的共享機制、市場流通機制一定可以降低整個銀行業的成本。
第三,數據要素的共享問題。數據要素的流通、交換以及合作方面,要建立一個很好的機制,也要建立一個比較明晰的規則。比如,哪些數據可以共享?很多企業和客戶信息分布在公安、工商、海關等很多部門,理論上說它是公共數據。這些公共數據現在好多地方還不能共享。如果能夠共享,其實可以更好地界定企業、個人的信任程度,信任程度高給的融資成本就可以更低。
第四,科技人才的引入機制,包括薪酬體系。按照現在銀行薪酬水平,即使我們給了科技子公司很大的人才自主權,薪酬激勵機制能做到多大的程度呢?工資總額限制很多,還有好多審計。
第五,組織架構和決策流程怎么設置。我觀察了各家銀行,有一些銀行做得很好,但大多數銀行的信息技術決策機制,還是原來行政化機制的翻版。如果組織架構流程不是根據市場經濟、科技規律來組建,最終也會影響數字化轉型的真正效果。這一點我也建議銀保監會加以關注,如果有好的經驗可以組織推廣、加強指導。
(本文作者介紹: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