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中銀研究:全球氣候變化風險帶來的挑戰及應對——基于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的視角

2021年08月25日16:42    作者:中銀研究  

  意見領袖丨中銀研究

  近年來,尤其是2021年以來,極端天氣頻發帶來一系列災難性后果,氣候問題迅速上升為全球性熱議話題,引發各界高度關注。據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統計,2020年全年大型自然災害發生數為389起,造成經濟損失1713億美元,超過2000-2019年的平均水平,其中,約90%的損失由氣候原因造成。2021年以來,極端天氣與自然災害交織、愈演愈烈,重大山火、罕見高溫、洪澇災害、颶風等發生次數多、破壞力大。無論是漸進性的氣候變化,還是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對經濟增長、金融穩定造成嚴重損害。

  鑒于氣候變化對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國際上關于氣候變化的應對逐步達成共識,《巴黎氣候協定》的簽署,提出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力爭在1.5攝氏度以內的長期目標,設定了本世紀下半葉達到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短期目標。2021年7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呼吁,二十國集團國家應發揮領導作用,以保障《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能夠實現。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響應,做出碳中和承諾,出臺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經濟轉型。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28個國家公布碳中和目標,有近100個國家已經將碳中和提上議事日程。

  應對氣候變化涉及宏觀調控、監管、市場變化等諸多方面,各方力量積極探索,共同推進。例如,由法國、中國、荷蘭等8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聯合發起成立 “中央銀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合作網絡”(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NGFS),共同探索央行和監管機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共識,以幫助分析金融體系面臨的潛在損失,已有91家央行和監管機構加入。鑒于氣候變化對經濟增長、金融穩定等帶來深遠影響,部分央行率先采取措施,將氣候因素納入貨幣政策框架,積極應對影響日益廣泛的氣候風險。歐央行、英格蘭銀行等都已積極探索可行的貨幣政策方案。

  一、氣候變化風險對經濟金融影響不容忽視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生態環境,作為一種負外部性因素,也會通過一系列傳導渠道,影響經濟和金融體系,極易帶來金融體系系統性、結構性問題。

  (一)氣候變化引發實體經濟損失,影響經濟增長目標

  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直接給實體經濟帶來重大損失,造成企業經營成本驟然上升,甚至使其面臨破產壓力。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0年氣候服務狀況報告》顯示,在過去五十年中,全球發生超過1.1萬起氣候相關自然災害,致使200萬人喪生,造成經濟損失高達3.6萬億美元;雖然記錄表明,災難造成的死亡人數逐年下降,但經濟損失卻逐年上升。

  例如,2021年2月美國德克薩斯州寒潮致使德州最大的電力公司布拉索斯電力合作公司破產,經濟損失高達1950億美元。3月澳大利亞悉尼遭受洪水災害,據澳大利亞保險理事會不完全統計,經濟損失超過6億澳元。5月印度西北部沿海登陸極強氣旋風暴“陶克塔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氣候變化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具有突發性、破壞性,對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目標帶來越來越大的挑戰。

  (二)氣候變化引發資產負債表惡化,影響金融穩定

  氣候變化可能引發全球各地發生債務違約,影響保險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狀況。

  1.頻發的自然災害使保險公司索賠壓力陡增。

  頻發的自然災害使保險公司面臨的索賠頻率和金額遠超預期,甚至出現巨額保險賠付情況。據統計,2020年因氣候災害造成的全球保險公司損失近760億美元。2021年初至年中,美國的極端嚴寒、全球各地的野火和暴雨引發的洪災,讓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飆升。2021年上半年,極端天氣讓全球保險公司損失400億美元,是2011年上半年(發生了日本和新西蘭地震)以來最嚴重的同期保險損失,也是有記錄以來的同期第二大損失。瑞士再保險公司警告,雖然該公司沒有預測2021年下半年的索賠金額,但目前已經出現達到創紀錄虧損的苗頭。未來20年,保險業雖有能力支撐自然災害成本的上升,但是隨著損失的增大,可能導致保費進一步增加。氣候變化不僅使保險公司承保風險大大增加,還會導致保險產品越來越難以定價,保險公司的經營壓力增大。

  2.氣候變化風險導致銀行貸款質量下降。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受災地區抵押物受損或貶值。例如,被洪水淹沒的社區房價大幅下降,部分資產折舊加速;相關企業經營中斷,將造成銀行貸款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上升。研究表明,颶風“桑迪”過后,銀行收緊了受颶風影響較大企業的信貸標準,體現為收取更高利率并要求更多抵押品。市場參與者的行為還可能強化負面影響,加劇信貸收緊。另外,BIS(2021)指出,資產負債表受到沖擊的金融機構可能面臨流動性緊缺,難以在短期內再融資的困境。

  3.氣候風險使部分國家可能出現債務違約。

  劍橋大學等研究認為,到2030年有63個國家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被調降信用評級;預計由于借貸成本的相應增加,將使各國到2100年的年度償債支出總額增加1,370-2,050億美元。對于受到疫情影響的新興經濟體來說,氣候危機將帶來更多壓力。聯合國環境署估計,在發展中國家,年度適應成本到2030年將高達3,000億美元,到2050年將上升到5,000億美元。富時羅素指出,在最糟糕的“熱室地球”的情況下,到2050年,包括馬來西亞、南非、墨西哥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以及意大利等發達經濟體都可能出現債務違約。

  (三)低碳轉型引發高碳行業承壓,市場波動不容忽視

  瑞士再保險公司在年度報告中指出,如果2050年未實現《巴黎協定》中的氣候變化目標,全球經濟將萎縮10%,低碳轉型迫在眉睫。但低碳轉型的相應政策不可避免地影響相關行業經營發展,同時伴隨市場波動。

  1.碳密集型企業利潤下降,償債能力下降。

  對化石能源的限制導致相關碳密集型企業價值下降,經營困難,信用風險增加。更高的碳排放標準和環保要求還會增加相關企業經營成本,如更換設備、改用清潔能源、對碳排放征稅等,這會導致企業利潤下降,償債能力下降、違約風險增加。

  2.引導市場預期,相關資產重新定價。

  高碳行業發展受到沖擊帶來市場風險增加,轉型壓力不僅影響企業經營,還會影響市場預期,可能引發市場對資產重新定價。消費者和投資者轉向低碳產品和投資,同時伴隨碳密集型資產拋售,股票價格將進一步波動,高碳行業投資者可能蒙受損失。研究表明,如果在2100年能夠實現溫度上升保持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一個3萬家公司組成的投資組合的價值將由于低碳經濟轉型損失13.16%。

  (四)氣候變化擠壓貨幣政策調整空間,影響貨幣政策傳導 

  氣候變化不僅會影響金融穩定,還會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影響宏觀經濟變量,從而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擠壓貨幣政策調整空間,弱化宏觀調控能力。

  1.氣候變化影響宏觀經濟變量。

  氣候變化造成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影響宏觀經濟變量。需求方面影響消費、投資、對外貿易。例如,改變消費模式、增加融資成本、抑制投資需求等;供給方面影響勞動力、技術和產出。例如,研究表明氣溫升高會引起生產力降低。宏觀經濟變量是央行出臺政策、開展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氣候對這些重要變量的影響給央行進行宏觀調控帶來新挑戰。

  2.氣候變化增大貨幣政策決策難度。

  氣候變化的復雜性使貨幣政策決策更加困難。氣候變化帶來的相關風險及次生災害的持續時間、規模和對通脹預期等方面的影響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預判失誤會極大限制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甚至可能產生負面效果。

  3.氣候變化阻礙貨幣政策目標實現。

  首先,氣候變化和政策轉型可能會造成通脹和產出的短期波動,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會造成通貨膨脹率與核心通脹率之間出現持久差異,影響通脹預期,央行將長期面臨產出下降而通脹上升的“滯脹”困境。其次,氣候變化造成勞動力供給減少、儲蓄行為增加、產出降低等影響,導致市場利率下行,當央行想要通過調節政策利率刺激經濟時,較低的市場利率水平使得央行貨幣政策利率工具難以發揮預期的引導作用。再者,氣候風險會增加金融機構的預防性資金需求,如銀行和保險公司提取超額準備金,弱化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效力,干擾貨幣政策傳導。

  (五)氣候變化風險可能引發跨境傳導,風險傳染效應引關注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氣候變化風險將通過貿易、產業鏈和金融等渠道進行傳導,與遭受影響而經濟困難的經濟體聯系緊密的國家或機構將受到波及,通過連鎖反應與發酵,甚至可能造成系統性、全球性的金融動蕩。

  值得關注的是,天氣相關災害給部分國家帶來一系列損失,受災地區的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遭到破壞,災后修繕和重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大大增加了財政負擔。IMF(2021)指出,對于一些發展中國家或財政赤字嚴重的國家,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甚至會影響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標普、惠譽等大型評級機構也在逐步將氣候因素納入主權評級模型。

  二、部分發達經濟體央行的具體實踐

  由于氣候變化風險鏈條復雜,涉及方方面面,國際組織、各國政府、監管部門、市場主體等采取行動予以應對。其中,部分發達經濟體央行積極探索,針對氣候風險采取前瞻性的措施,幫助金融體系抵御風險,并向可持續經濟轉型做好準備。

  (一) 歐洲央行

  一直以來,歐洲央行走在全球前列,以積極態度、務實舉措應對氣候風險。

  1.將綠色資產納入量化寬松購買標的。

  歐央行通過將綠色資產納入量化寬松購買標的,支持綠色企業債券發行,增加支持低碳轉型資金投入。主要行動包括減持含碳資產,增持綠色債券,購買綠色資產,將綠色資產納入量化寬松政策購買標的,在公共部門債券購買計劃(the Public Sector Purchase Program, PSPP)和企業債券購買計劃(the Corporate Sector Purchase Program, CSPP)中購買綠色債券,支持可持續產品的創新和市場發展。2020年,歐央行將自有基金投資組合中的綠色債券份額提高至3.5%,總市值達208億歐元,并且計劃未來將進一步增持。

  2021年初,歐央行將與可持續性業績目標相掛鉤的債券作為歐元體系信貸合格抵押品,納入貨幣政策直接購買的合格標的。在2021年布魯塞爾經濟論壇上,歐央行指出,將目標設定為到2030年每年投入約3300億歐元,用于實現歐洲氣候和能源目標。

  2.采取措施評估氣候風險。

  歐央行通過歐洲系統性風險委員會(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ESRB),檢測氣候變化風險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并建議監管機構在壓力測試模型中加入氣候變化因素。歐元區金融系統氣候風險暴露分析結果顯示,歐元區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為電力供應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而投資基金和養老基金對這些行業的風險敞口較大。2021年3月,歐央行對400萬家企業和歐元區的銀行機構進行氣候壓力測試,評估氣候變化對這些企業和銀行在長達30年內的影響,旨在幫助相關機構和監管機構認知氣候的量化風險,盡早采取措施應對。

  3.歐央行將氣候變化納入監管框架。

  2020年末,歐央行聯合歐盟成員國相關部門起草《氣候環境風險指南》,并公開征求意見,這是全球金融體系應對氣候環境風險的首個重要正式文件。該指南明確將歐央行直接監管的重要銀行納入強制實施范圍,為銀行機構提供前瞻性和系統性的方法管理,應對氣候相關風險。指南主要對金融機構氣候環境風險管理和披露提出一系列監管期望,要求商業銀行審慎管理并披露氣候相關風險。

  4.將氣候變化納入貨幣政策框架。

  2020年1月,歐央行宣布啟動貨幣政策戰略評估,主張將環保問題納入歐央行職責范圍,將氣候變化問題作為戰略評估的核心問題,引發廣泛關注。2021年7月,歐央行表示將在滿足價格穩定目標和考慮氣候變化對資源有效配置影響的基礎上,提升其在現有氣候變化的宏觀經濟建模、統計和貨幣政策方面的能力,同時在信息披露、風險評估、抵押品框架與資產購買等領域,按照氣候因素予以區別對待。

  (二) 英格蘭銀行

  1.采取措施支持經濟向凈零排放有序過渡。

  英格蘭銀行是第一個提出綠色貨幣政策組合的央行,希望在實現通脹目標的前提下,支持英國經濟到2050年向凈零排放過渡。英格蘭銀行承諾減少自身實際排放量,包括通過盡可能確保金融業務和實體業務的碳排放量達到標準,如持有的資產組合、建筑物以及鈔票印刷的排放等符合低碳要求,以發揮表率作用。

  另外,英格蘭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還提出實施綠色公司債券購買計劃,希望以此激勵債券發行人支持低碳轉型。這一計劃主要包括四大措施:第一,設置債券購買標的時考慮碳排放,通過直接購買綠色債券等措施為綠色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資金。第二,嚴格控制參與違背凈零排放目標的活動,有選擇地排除不符合要求的發行方。第三,探索方法與指標,有意識地傾向于購買環境友好型發行人發行的債券。第四,隨著時間的推移收緊標準,逐步賣出不符合要求的債券。

  2.率先評估氣候變化風險。

  英格蘭銀行希望通過氣候風險測試、情景分析等,確保金融體系能夠正確認識、抵御與氣候相關的金融風險。多年前,英格蘭銀行就率先評估氣候變化給保險公司帶來的風險,請30家保險公司評估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對其清償能力和收益的影響。2019年底,英格蘭銀行行長宣布,英格蘭銀行將成為全球首家針對金融系統展開氣候風險相關壓力測試的金融監管機構,計劃針對提前采取行動、延遲采取行動以及不采取行動三種情景分別進行測試。此次測試涉及英國最大的銀行和保險公司。

  2021年6月,英格蘭銀行公布的測試結果表明,第一,若提前采取行動使凈零排放目標有序實現,對GDP增長的總體影響不大。第二,若延遲采取行動將使GDP急劇下降,伴隨金融市場風險溢價上升。第三,若不采取行動將使GDP增長永久降低,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將大大增加。

  此外,英格蘭銀行還計劃自2021年起測試英國大型銀行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適應能力。要求金融機構通過情景分析方法,分析向低碳轉型的不同路徑可能帶來的影響,包括短期和長期影響,評估金融機構的風險暴露情況。

  3.鼓勵有效披露氣候相關風險信息。

  英格蘭銀行將氣候披露視為有效管理氣候和相關風險最重要的基石,是推動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承諾的重要部分(Andrew,2021)。2021年6月,英格蘭銀行發布的氣候相關風險披露報告指出,計劃于2021年底前實現設定的氣候相關監管計劃。在“強制性氣候相關信息披露路線圖”中,要求2021年銀行、保險公司和最大的養老金計劃的氣候信息披露與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 的建議保持一致,先于大多數上市公司。計劃至2025年,在英國實現與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一致的強制性氣候信息披露,深化保險行業和銀行領域氣候應對措施。

  4.積極創設氣候金融風險論壇。

  建立氣候金融風險論壇,促進行業和監管機構之間交流分享是英格蘭銀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經驗。2019年3月,英格蘭銀行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創建氣候金融風險論壇(The Climate Financial Risk Forum,CFRF),論壇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包括銀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這有助于增進金融機構對氣候變化引發金融風險的理解,為金融機構分析和披露氣候變化風險開辟新途徑。論壇建立了四個工作組,分別針對風險管理、情景分析、信息披露和技術創新等四個具體領域,制定具體行動指南。該論壇每年召開3次會議,2021年7月召開了第七次會議,討論了每個工作組的進展。

  (三)美聯儲

  美國是碳排放大國,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約為13.8%。2021年5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要求聯邦政府部門采取新的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金融風險。美聯儲已經關注氣候變化因素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響,逐步重視氣候相關風險,并在2021年初成為NGFS的正式成員。

  1.嘗試成立氣候監管委員會。

  2020年末,美聯儲在在監管報告中討論了氣候相關風險如何產生微觀審慎風險,提出監管者應當更好地理解、衡量和減輕這類風險。2021年初,美聯儲成立氣候監管委員會(Supervision Climate Committee, SCC),以更好地了解氣候相關風險,增強識別和評估氣候變化帶來金融風險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將氣候風險納入監管框架,及時制定適當的應對計劃。目前,SCC正在與不同的監管機構和行業組織進行接觸,以了解不同類型公司和地區的風險差異,不同規模銀行的運作方式,以及其為低碳經濟轉型所做的準備,這些微觀審慎工作確保了金融機構的安全和穩健。未來,SCC將與負責金融穩定、社區發展、國際協調以及研究領域的相關工作人員合作,探索美聯儲的相關職責及與防范氣候相關風險的協調關系。

  2.籌備建立金融穩定氣候委員會。

  2020年11月,美聯儲在《金融穩定報告》中首次納入關于氣候變化可能給金融穩定帶來風險的分析。美聯儲正在籌備建立金融穩定氣候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Climate Committee, FSCC),以解決氣候變化引起的宏觀金融風險。FSCC將氣候變化納入常規金融穩定框架,從宏觀審慎角度考慮整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復雜變化,以提高金融體系對氣候相關金融風險的抵御能力。通過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管理,不僅有助于單個金融機構衡量和管理其面臨的氣候相關金融風險,也可以幫助市場識別并對風險合理定價,從而在更大范圍內維持金融穩定。

  (四)日本央行

  1.部署氣象災害期間快速響應機制。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日本經常會遭受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侵襲。近年來,受全球變暖影響,日本遭受天氣災害的概率進一步提升,而且持續時間有所延長。例如,日本氣象廳研究所(2020年1月)指出,全球變暖導致引發暴雨災情的臺風移動速度顯著慢于往年。

  日本央行對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天氣災害方面,以緩解突發自然災害對金融穩定的影響。日本央行曾出臺《日本央行業務連續性計劃》,鼓勵并協助金融機構采取措施,建立快速響應機制,確保面對重大災害時支付和結算體系仍能有效運作,保障日本金融市場的穩定。

  2.創新融資措施支持綠色產業發展。

  日本宣布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大力推動綠色經濟。為支持綠色產業的投融資發展,日本央行計劃引入新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融資措施,并提供減排資金支持。具體而言,2021年6月,進一步明確提出將以綠色增長戰略,促進民間投資和創新。7月,日本央行宣布將實施一項綠色金融方案,向金融機構提供零利率貸款,以支持其投資綠色債券或向企業發放綠色貸款,進一步促進日本金融機構應對氣候變化的投融資業務發展。

  3.通過設立綜合委員會,解決與氣候變化有關議題。

  2021年3月,日本央行行長表示,日本央行正與金融機構討論如何管理與氣候有關的金融風險,并已在該行內部建立了一個綜合委員會,以解決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問題。此外,日本央行將進一步深化氣候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分析,包括評估氣候變化對經濟活動、價格、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影響,并收集氣候相關的數據,更新模型,完善分析工具,以更好地監測和識別相關風險。

  三、應對氣候變化風險面臨諸多挑戰

  國際組織、監管機構、主要央行、市場主體等越來越意識到應對氣候風險的必要性,積極采取措施予以應對,但相關對策仍處在探索和嘗試階段,并面臨諸多障礙。

  (一)氣候風險評估準確性有待檢驗

  一方面,雖然很多國家在探索建立有效的氣候風險評估模型,但由于未來氣候風險難以預知,氣候風險敞口是否能被正確評估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另一方面,氣候變化的影響本身難以定量測算,還需要更多、更全面的監測數據和更深入、更科學的研究分析,以提高氣候風險評估結果的可信度。

  (二)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仍有待深化

  氣候變化將對一國經濟、金融體系和貨幣政策傳導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但是目前相關政策尚處于對氣候風險的數據收集和評估階段。

  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對于推動氣候風險應對和低碳轉型非常必要。例如,法國央行(2021年)指出,被要求強制披露氣候報告的金融機構減少了40%對化石燃料的投資。但是目前,氣候風險信息相關披露尚不完全,應對措施仍不完善。由于相關要求多為政策建議,并不具有強制性,因此實施效果有限。

  (三)是否應將氣候變化納入貨幣政策框架仍存爭議

  由于應對氣候變化涉及長期以來的政治和生態問題,一國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反應,如何實施低碳轉型,采取哪些獎懲措施等都是應當深入考量的話題。如果將氣候相關目標納入貨幣政策框架,無疑將增加央行負擔,可能影響央行獨立性。而且,全球氣候變暖等部分氣候風險將在未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期影響經濟金融發展與穩定,與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時間范圍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應對氣候風險問題上央行需要積極應對的同時,應與其他部門和相關政策協同推進,考慮是否納入、何時納入貨幣政策框架以及具體操作方式、方法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四)國際間協調合作困難

  應對氣候變化不是某個國家的責任,而是需要全球聯合起來,采取一致行動,共同應對。雖然,目前已有部分國家的央行意識到并積極采取行動,予以應對。但是,目前已經采取行動的央行的應對路徑、推進進程、采取舉措、技術標準、風險評估方式等各不相同。缺乏統一框架和技術標準,將為未來不同國家和地區央行攜手應對氣候風險埋下隱患。

  四、展望與啟示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的課題。不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國家央行需要通力合作,積極應對。

  (一)探索適合國情的氣候風險應對政策

  目前,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已加入《巴黎協定》,但是不同國家低碳轉型政策力度、所處階段不盡一致。例如,一些發達國家的碳排放量已達到峰值,而部分發展中國家還處于增長階段,想要真正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克服的阻力也存在較大差別。一國央行需要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具有本國特色的氣候風險應對政策,而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國家模式。未來隨著碳中和措施的不斷深入與落實,與之相協調的央行相關政策也應及時做出調整與完善。

  (二)推進市場的氣候風險應對能力建設

  金融市場相關參與主體應積極響應,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應提高對氣候相關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的認知,充分了解氣候風險可能對市場穩定及運營造成的影響。在實際業務中增強氣候風險意識,落實所在國家和地區央行關于信息披露、風險防控的相關政策建議,提高自身的氣候風險管理能力,如有必要,可以成立相關的氣候風險應對部門。此外,在實體經濟領域,逐步從企業層面到產業層面推進,注重相關風險因素,深化市場主體的自我調節和應對能力。

  (三)增強氣候風險評估體系的普適性

  一方面,部分央行已在探索氣候風險評估方法方面積累了先行、先試的經驗,也在嘗試建立有效的氣候風險評估體系,但當前多數研究與方法的理論性較強,實踐性不足。而且,各國建立的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假設條件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對于氣候相關風險的信息披露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政策標準,甚至綠色金融的邊界也沒有統一確定,造成披露的信息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未來主要央行應攜手推進,逐步制定相應的政策規范,明確體系內容、相關規則,以增強氣候風險評估體系的適用范圍。

  (四)加強應對氣候風險的國際合作力度

  國際合作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至關重要。目前,各國攜手致力于嘗試搭建相關國際秩序,已成立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中央銀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合作網絡(NGFS)等組織。未來還應當繼續加強國際間合作,實現信息互通、經驗共享,對受氣候相關風險影響較大的產業和地區給予更多關注與援助。在推進相關措施時,還應注重并建立財政、監管、宏觀調控、預警等多維度的協同與支持。

  作  者:邊衛紅  中國銀行研究院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銀行總行一級部門。研究領域涵蓋全球經濟、國際金融、宏觀經濟與政策、金融市場、銀行業發展等。)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經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