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盤和林
近期,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拿下基金從業資格證的消息在網上廣為流傳,與之相伴的是各種勵志與雞湯言論,媒體博眼球的方式總是令人嘆為觀止。從一名從業者的角度來看,基金從業資格考試固然有難度,但還沒有到如范進中舉一般,并且,媒體在宣揚勵志的同時卻沒有說明宗慶后拿下基金從業資格證的途徑,實際上,獲得基金從業資格除了考試還有認證的方式。
2016年5月13日,基金業協會網站上公布了《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九)》(以下簡稱“備案解答”),其中說明了符合哪些條件的私募基金的高級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資格認定委員會認定的方式,獲取基金從業資格。
一、從事私募股權投資(含創業投資)6年及以上,且參與并成功退出至少兩個項目;二、擔任過上市公司或實收資本不低于10億元人民幣的大中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且從業12年及以上;三、從事經濟社會管理工作12年及以上的高級管理人員;四、在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從事經濟、金融等相關專業教學研究12年及以上,并獲得教授或研究員職稱的。
因此,宗慶后拿下基金從業更應受到關注的是原因而非過程。
創投真的香嗎?
互聯網可得數據顯示,娃哈哈盡管此前未直接參與VC(風險投資),但以LP(有限合伙人)身份已涉足創投圈已久。娃哈哈創投曾在2016-2017年間多次參與創投等方面的投資,成為豐川資本、高瓴、國藥中金的LP,投資涉足人工智能、新零售等領域。而此次的改變是變更了經營范圍,也就是投資范圍有所擴大,比如可以進行私募股權投資。
不僅僅是娃哈哈,其他很多企業也都選擇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進軍創投,比如絕味食品,8月5日,絕味食品牽頭成立了一支新基金——四川成都新津肆壹伍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注冊資本11億元人民幣,而這其中,還有大家熟悉的食品企業—恰恰。
當然,除了消費行業,互聯網、制造業、醫美等等行業也都有眾多企業參與到創投當中,那么創投究竟有什么樣的魔力,引得諸多行業巨頭紛紛入局。除此之外,這些“門外漢”參與到金融市場當中是一種羊群效應呢還是真的有利可圖呢?
這個答案并不明晰,但就創投行業來講,近些年的情況是,中國的創投似乎正在經歷一個蟬伏蛻變的時期。本世紀初的十幾年,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粗放型創投將漸漸轉型,創投行業開始淡化資本,重視增值服務,相應的,從業人員工作也會愈發困難,技術性要求也會不斷提高。
那么在這種看似艱難的時期,為什么還有諸多企業參與呢,我想此處可以借用學界的名詞:“同伴效應”。“同伴效應”主要指經濟主體在決策時受其所在群體內其他行為主體的影響,從而表現出與群體成員一致的行為傾向。
傳統經濟學講的企業財務和金融理論都將企業看成一個獨立個體,即使在博弈論的體系中,對于同伴企業在財務、金融決策上的關注都并不充分。隨著社會學研究開始重視群體性模仿現象,經濟和金融學領域的學者們開始重視行為方式的研究,而其中對于同伴效應的研究就是一個例子。因此,從現實來看,行業進軍創投一個學界的解釋是同伴效應。
不過,筆者對于國內創投行業百花齊放的情況是持鼓勵態度的。創投的發展實際上也促成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在物質的鼓勵下,雙創才真正能夠成為可能,當前的市場上,缺的絕不是資金,而恰恰是有新意、有價值的想法,而只有當市場上有足夠多的投資者去分辨、去甄別那些五顏六色的想法,才能最大可能的提高市場信息的透明度,而信息正是這個市場賴以生存的基礎。
相應的,有理由相信這些在行業深耕數十年的企業也具備“慧眼”,去識別市場上的“后起之秀”。
創投之于娃哈哈
回到娃哈哈,在同伴效應的解釋下,實體企業進軍創投將有跡可循,但這同樣讓我們聯想到今年來的一個熱詞—“脫實向虛”,脫實向虛顧名思義就是重視虛擬經濟,忽視實體經濟,集中表現在非金融企業熱衷金融資產投資,而忽視主體實業。關于“脫實向虛”的社會輿論并不好,但他又是當前全球范圍內的一個普遍現象?不過,娃哈哈“脫實向虛”的行為也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娃哈哈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娃哈哈“公主”宗馥莉在一次采訪中被問道,宗慶后對于娃哈哈意味著什么?她說離了宗慶后的娃哈哈什么都不是,這雖然體現了宗慶后在娃哈哈這個集團當中的地位,但也反映出了娃哈哈在管理體制、決策體制上的僵化,整個集團都依賴這宗慶后一個人的大腦。這也是為什么成立了創投,還需要宗慶后去拿到這個資格證,離了他,可能創投也難成氣候。
宗慶后1945年出生在一個普通人家,家中兄妹5人,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完成了初中學業后便開始輾轉打工。1987年,宗慶后開始創業,蹬過三輪車賣冰棍,也給別人加工過保健口服液,1988年,宗慶后成立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自己著手生產娃哈哈兒童營養口服液。僅僅3年,娃哈哈兒童營養口服液產值便突破億元大關。1996年,宗慶后做起來瓶裝水的生意,娃哈哈純凈水誕生。隨后,娃哈哈又相繼推出了營養快線等飲品品牌,成為陪伴許多80后、90后成長的時代記憶。憑著多元化的產品線,宗慶后一度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飲料大王”,還多次問鼎中國首富。
而娃哈哈的成長,可以說是宗慶后一個人的成功,所以創投對于娃哈哈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他反而使得宗慶后對于娃哈哈的意義再次得到了凸顯。而這或許也是娃哈哈轉型的最大阻礙。
渠道為王到產品為王,代表新時代的進步,飽含舊時代的眼淚
渠道為王到產品為王是從營銷上來看傳統企業轉型困局的,但其實他背后是新時代消費者對于產品需求的改變。對一個產品而言,它具有多種屬性,拿AD鈣奶來說,他首先是飲品,其次是娃哈哈的王牌產品,再次可能含有某些營養元素。當市場上物質匱乏,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的時候,消費者購買的AD鈣奶會將其當作一種有營養的飲品,而當市場上開始出現類似元氣森林、茶Π等新潮飲品,居民收入水平也有極大進步的情況下,AD鈣奶便更多時候被看作是一種兒時的回憶。這種改變的背后是消費者對于商品屬性認知的改變,從關注飲品屬性到關注品牌屬性和營養屬性。對多數人來說,娃哈哈的營養在哪里呢?即便他真的有營養,但都喝飲料了,為什么不選擇“快樂水”,而選擇AD鈣呢?
筆者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很難有產品像可樂這般經久不衰,可能真的如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所說,“在整個消費端不斷倒逼產業端升級的年代,企業做的事情能不能匹配消費者的思維和新生代消費者的行為,解決他們的痛點是很關鍵的點”。而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企業對于消費者的研究和反饋在產品上的研發。
這么來看,或許去市場上找那些有能力做食品研發的企業真的更容易些吧。
(本文作者介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