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付一夫
盤點最近的熱門話題,人口必居其一。
前不久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揭示了我國最新的人口“家底”。不過,人口普查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統計數據顯示的增減或流動,人口作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其格局的變化必然會引致新的經濟運行邏輯,繼而決定未來五到十年的產業大勢,而各個細分領域潛在的投資機會也便隨之浮現了出來。
那么,普通投資者可以從哪些方面入局呢?
一
老齡產業前途無量
此次“七普”數據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我國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的增加。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8.7%,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3.5%,兩項指標較2010年分別提升了5.44個百分點和4.63個百分點;除西藏外的其他30個省份,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均超過了7%,其中12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
參考聯合國的劃分標準,如果一個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即可認為進入老齡化社會;如果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那么這個地區便進入了“中度老齡化”社會。據此判斷,我國整體上距離“中度老齡化”社會僅有一步之遙,不少省份甚至已經步入了“中度老齡化”社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將繼續加劇,這勢必會給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小的挑戰。
不過,就像一枚硬幣有其兩面一樣,持續深入的老齡化態勢反倒給我國老齡產業的成長提供了機遇。而老齡產業又是一個無比巨大的朝陽產業,涉及領域眾多,覆蓋面廣泛,發展潛力極其巨大。
在我看來,未來我國老齡產業的核心增長點將體現在兩大方面——健康養老和“銀發經濟”。
健康養老方面,當前我國整體上的供需存在較為明顯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養老市場優質供給相對不足,且供給主體的供給能力相對有限,主要供給內容仍然集中在餐飲、護理、保健等基礎養老服務方面,尚未能形成優質、精準的產品供給和服務體系,也難以滿足較高層次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當前老年群體對于養老的需求已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對于醫療服務、健康護理、精神慰藉等領域的需求同樣在快速增加。與此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日益嚴重,并呈現出空巢化、高齡化、失能化、貧困化、慢病化等較為復雜且多元的特征,致使不同類型的養老需求激增。
與此同時,我國養老產業目前市場化程度偏低,更多還是政府部門在大包大攬,相關政策體系不夠健全完善且實操性較差,部分老年人依然持有傳統觀念,堅持家庭養老,對于養老服務機構較為排斥,并且消費習慣偏向于節儉等等,這些因素都制約著養老產業的壯大。
上述種種,恰好正是機遇所在。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頂層設計的強化之下,伴隨著社會資本和力量的涌入,以及對養老產品及服務的深度挖掘,我國健康養老產業將踏上發展的快車道。
至于“銀發經濟”方面,伴隨著規模的不斷增大,老年人群體也漸漸成為了消費市場上的重要力量。有意思的是,當下很多老年人正在改變“重積蓄輕消費”、“重子女輕自己”的傳統觀念,轉向更注重自我生活品質的提升:他們愛旅游、會攝影、愛跳舞、對各類互聯網新潮應用不陌生,消費理念更加新潮和時髦,這些都在不斷打破人們對于傳統老年群體的固有印象,“銀發經濟”日益升溫。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不同年齡層次的老年人在衣、食、住、行、游、購、醫、娛等方面,對于消費產品和服務質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便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多元、豐富多彩的“銀發經濟”市場,其中仍有很多機會亟待挖掘(見下圖)。接下來,各類養老產品與服務有望迎來快速增長期。
二
“單身經濟”方興未艾
“七普”數據中還出現了一組有意思的數據:
“中國男性和女性人口所占比例分別為51.24%和48.7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男性比女性多3490萬。”
看到這一性別對比,不少人都對男同胞們的婚姻問題表示了擔憂。盡管官方聲稱性別差異并非影響婚姻的唯一原因,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單身社會的形態的確正在出現端倪。
數據顯示,近些年我國結婚率不斷下降,離婚率卻日益上升(見下圖),再加上很多人婚戀觀念轉變、人際圈子小、工作繁忙等現實因素的掣肘,我國單身人士的規模已經非常龐大。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我國單身成年人口多達2.4億,這一數字甚至比俄羅斯和英國的總人口數之和還要多。不少市場機構預測,我國未來單身人口將達到4億。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單身人士數量的增加,同樣將會催生“單身經濟”的繁榮。
“單身經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經濟學家麥卡錫于2001年在《經濟學人》雜志中首次提出,只是當時他將單身經濟的群體鎖定為女性,認為獨身且收入不菲的單身女性是廣告、娛樂等行業最理想的顧客。而今,隨著單身人口的與日俱增,這一群體早已不再局限于單身女性。現在的單身經濟,更多是指由單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質量、崇尚高消費生活而帶來的種種商機。
單身貴族們的消費結構與傳統家庭的消費結構有所不同:由于沒有家庭的負擔,單身人群的儲蓄傾向要明顯低于非單身人群,邊際消費傾向卻要遠高于非單身人群;單身人士主要集中于白領和中產人群中,這部分人除了精神上的消費顧慮較弱外,物質上還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如此一來,單身經濟當中所蘊含的能量必然是驚人的。
事實的確如此。根據《新周刊》雜志發布的《中國單身報告》,綜合分析京、滬、穗、深、蓉等16個代表性城市中的1024個有效樣本,可以發現,不經考慮就購買奢侈品的單身消費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娛樂場所;31.6%的人每月最大開銷為自我娛樂或聚會等社交消費;為未來儲蓄保險的僅有5.4%。單身人士的消費能力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單身人群的消費偏好主要表現為三大方面:
“月光族”居多:由于多數單身的年輕人尚未面臨買房買車的階段,也談不上子女教育花銷,儲蓄意識相對淡薄,因而“月光族”占比較高;
“悅己”+“休閑”:無需與伴侶和家庭相伴的單身人士,更樂于將時間和金錢用在升級自身生活品質和享受自我等方面,不僅追求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還注重休閑娛樂和生活體驗,并不吝花銷;
花錢買寄托:單身生活久了,難免孤單寂寞,因此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愿意通過飼養寵物、網絡社交、追劇追綜藝等方式來為自己尋求一個心靈寄托。
正因如此,很多細分賽道未來都將有望迎來快速發展,具體包括:
圍繞單身人士興趣愛好與自我提升需求的美妝護膚、服裝飾品、健身運動、美食旅游、課程培訓等;
圍繞單身人士精神陪伴需求的寵物經濟、網絡游戲、語音陪聊、單身社群、線下聚會等;
圍繞婚戀市場的相親服務、情感咨詢等。
三
房產仍有結構性機會
作為占比最高的居民資產,房產未來的價格走勢自然備受關注。
長期來看,人口是決定一個城市房價走勢最為核心的因素。不過按照“七普”數據反映的趨勢,伴隨著人口增長的放緩、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年輕人占比的下降,未來新增適齡購房人群的數量難免會不斷下滑,而失去了人口這個長期支撐因素,再加上“房住不炒”政策主基調的深入人心,未來想要通過投資房產來實現一夜暴富的可能性恐怕將是微乎其微。
然而,這并不表示房產一點投資價值都沒有了。事實上,如果深入考察“七普”數據中的人口格局變化,我們依然能夠找房產投資的到三個結構性機會:
其一,經濟發達地區房價相對更堅挺。
“七普”數據顯示,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占39.93%,中部地區占25.83%,西部地區占27.12%,東北地區占6.98%;與2010年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1.20個百分點。
數據反映出我國人口進一步向東部發達地區聚集的現實。其實,過去10年人口增長最多的五個省份分別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都是經濟大省;而東北三省可謂難兄難弟,黑龍江、吉林、遼寧是過去10年人口流失最嚴重的省份,“孔雀東南飛”的劇情仍未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與此同時,過去10年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南京、杭州、重慶、青島、武漢、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的人口增長勢頭都非常不錯,這些城市產業體系完備,發展前景廣闊,自然更容易吸引外來人口的到來。
人口數量持續增長的地方,樓市自然更有前途。故而,那些人口持續流入的地區,未來房價存在上漲空間的幾率更大;而人口負增長的地區,以及絕大多數低線城市與鄉鎮,房子可能更適用于自住而非投資。
其二,小戶型將更受歡迎。
“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0人減少0.48人。之所以會如此,原因主要有二:年輕人生育意愿的走低,單身貴族陣營的擴大。
如此一來,伴隨著傳統的“一家三口”結構被打破,人們的住房需求當然要發生變化,未來更適合單身或未婚人群居住的小戶型將會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且對于那些新進入大城市、收入水平相對有限的年輕人來說,小戶型購買及租賃成本更低。接下來,可能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房企投身于小戶型的建設。
其三,養老地產或迎來機遇。
前文提到,我國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如此勢必會增加家庭和社會的養老負擔。不過,這也為養老地產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尤其是考慮到我國養老地產尚處于起步階段,供給和需求無論在體量方面還是類型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不匹配,未來具備極大的成長空間,因此極有可能成為房地產行業新的業務增長點。
四
其他
除了老齡產業、單身經濟和房產結構性機會外,還有不少值得關注的地方。
比如,2020年我國低年齡層人口數量上升明顯,其中0-14歲人口所占比重較2010年提升了1.35個百分點,說明二孩政策放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預計隨著生育政策的進一步放開,以及種種制約生育率提高的現實問題越來越受到高層重視,未來母嬰行業或將迎來增長利好,具體涉及孕期衛生用品、孕期醫療護理服務、孕期胎教服務、嬰兒服裝食品、嬰兒護理服務、嬰兒休閑娛樂服務、嬰兒攝影服務等等。
又如,雖然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出現下滑,但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中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75年,比2010年提高了1.08年。再考慮到我國人口紅利衰減的當下,迫切需要通過對人才紅利的進一步挖掘來彌補適齡勞動力的減少,客觀上對于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培訓行業以及專業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將會得到更多政策扶持,前景可期。
伴隨著以上行業的日益成熟,各個細分領域也將有望涌現出一大批頗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而對于每一個普通人來說,理想的投資機會或許就在其中。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科院管理學博士,專注研究消費零售、數字經濟、產業經濟等領域。)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