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李庚南:無所不在的貸款APP如何去偽存真?

2021年04月30日14:32    作者:李庚南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庚南

  有人曾預言,“將來,所有的商業巨頭都是互聯網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但金融屬特許行業,金融產品屬“專賣品”,互聯網也并非沒有邊界;當上述預言逐漸被證實之日,必然也是監管覺醒之時。近年來,監管層在反復強調“凡從事金融均需持牌、納入監管”的監管理念與導向,對互聯網平臺涉足金融的趨勢日益關注。

  2021年4月29日,繼兩次約談螞蟻金服之后,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金融管理部門又一次聯合對部分從事金融業務的網絡平臺企業進行監管約談。金融管理部門在肯定近年來網絡平臺企業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金融體系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指出當前還普遍存在無牌或超許可范圍從事金融業務、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監管套利、不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嚴重違規問題,提出堅持金融活動全部納入金融監管、支付回歸本源、打破信息壟斷、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等七方面整改要求。這表明金融管理部門已把整治互聯網金融平臺擺在一個日益重要的位置。這亦或是對當下社會輿論熱議的貸款APP泛濫現象的回應。

  無處不在的貸款APP因何而生?

  當下,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是:一方面是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呼聲依舊,另一方面卻是“搶著放貸”的APP如蝗蟲般涌現在互聯網的空間。且不論這背后透著怎樣的邏輯,現實情況是,無處不在的貸款APP正盤踞于我們的手機,滲透于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消費場景。

  這并非危言聳聽。幾乎打開手機上任意一個App,你都能看到APP“虔誠”的微笑:借錢不!究竟有多少款這樣的App?只要百度一下“貸款APP”,立馬就有無數個貸款網頁在恭候你。筆者嘗試登陸一個名為“手機貸款app有哪些_貸款app排行”的網頁,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陳列了526個貸款軟件的平臺(見下圖)。

  每一個APP都散發著MONEY的“芬芳”:“0門檻”、“無抵押”、“信用貸”、“秒到賬”、“額度大”。有的平臺還非常“體貼”地把貸款軟件細分為普通貸款、信用卡貸款、學生貸款、分期貸款、上征信的貸款、不查征信的貸款、黑白戶能下的貸款、用信用卡的貸款、app貸款等。

  這些大量存在的、干著貸款業務的APP究竟是什么身份,有著怎樣的背景,有沒有經過特許?

  登錄上述網頁逐一瀏覽,不難發現,這些馬甲各異的貸款APP有著不同的身份和定位。有的純粹作為咨詢平臺,充當放貸機構的“搶單”的入口,如“淘錢寶”,定位于為借款需求者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牽線搭橋,被稱為信貸人接單神器。有的背后對接著諸多金融機構,又如“榕樹貸款”,其團隊成員來自于谷歌、阿里、百度、招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國內外知名互聯網公司和金融機構;有的屬于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旗下的產品,如“百度有錢花”,是來自百度金融旗下的消費金融品牌;有的則是直接的網貸平臺,其中也有許多已下架的P2P平臺。

  穿透來看,大量貸款APP的背后“金主”,除已出清的P2P網貸平臺外,支撐的主體既包括商業銀行、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也包括網絡小貸公司,還包括許多電商和有流量的互聯網平臺公司。其中,大量或以助貸機構的方式存在,有的或為直銷銀行的入口。

  從存在的形式看,目前實際運行的貸款App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互聯網+傳統經濟業務”,包括各種直銷銀行的貸款App(其背后或是助貸、聯合貸模式);另一類則打著網絡理財App的名義迷惑、欺騙用戶,這種App往往高收益、高風險、承諾保本。此外,還有大量的以“躺賺”“走賺”“玩賺”等噱頭吸引用戶下載使用的所謂“賺錢”類App,主要包括兩類:一是以高收益、高返利為誘餌,騙取用戶投入押金、本金為目的;二是以盜取、販賣、泄露用戶隱私信息為主要目的。

  可見,目前活躍于互聯網的貸款App魚龍混雜,消費者很難辨別哪些是“正規”,哪些是“不正規”,更別說如何避開隱藏在貸款App背后的陷阱了。

  泛濫成災的貸款APP侵害了誰?

  貸款App的興起無疑帶來了消費金融發展格局的深刻變化,在促進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特別是服務長尾人群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無處不在的貸款App,因其支撐主體結構復雜、良莠不齊,持牌與非持牌機構并存,規范與不規范交織,以至亂象叢生、飽受詬病。野蠻生長的貸款App不僅讓用戶不勝其擾,還可能暗藏著各種金融“陷阱”,讓消費者落入“陷阱”而難以自拔。伴隨APP“搶貸款”的是過度、無節制、不加約束的放款,其次生危害不可忽視。

  每一個APP背后都可能藏著嗜血的牙齒。從校園貸、裸貸,到各種套路貸款、“斷頭貸”,非法或違規貸款App的操作一次次挑戰著社會的痛點,觸及社會的公序良俗,引發了全社會對貸款App的底線思考。貸款App亂象至少給消費者帶來以下幾方面的侵害:

  一是誘導貸款,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同時導致消費者過度負債。一些貸款App在貸款營銷宣傳時,片面強調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優厚條件,故意模糊借貸實際成本,使借貸者落入貸款“套路”;其實際利率遠高于平臺所展示的利率高,實為高利貸。一些貸款App過度宣揚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觀念,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誘導超前消費、過度消費乃至無節制消費;尤其易對金融知識薄弱人群、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青少年等產生誤導。

  二是構織違約陷阱,催生“共債”風險。一些平臺通過在臨近還款日暫停運營、謊稱故障等手法故意拖延甚至拒絕接受借款人的還款,惡意制造消費者違約,以達到收取高額違約金的目的。同時,唆使違約者通過其他平臺借新還舊,“拆東墻補西墻”或“以卡養卡”,推動“共債”現象,導致借款人陷入債務重壓的深淵,客觀上埋下了社會不穩定因素,釀成了一些社會悲劇。

  三是名為貸款,實為詐騙。一些APP打著為消費者提供貸款便利的旗號,實際上干著資金詐騙的勾當。詐騙APP模仿或者冒用其他APP的相關資質、商標等,往往出沒于一些不知名的“借貸超市”,進行行騙。一旦有消費者“上鉤”,就會通過線下的方式聯系到借款人,以保證金或者檢驗還款能力為理由誘騙借款人轉賬匯款,然后逃之夭夭。

  四是暴力催收,引發社會問題。網貸平臺迅猛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了大量催收欠賬的業務需求。由于缺乏市場監管,網貸催收行業魚龍混雜,催收亂象迭出,曝通訊錄、“呼死你”、“P圖短信”、手機定位等暴力催收手段不停上演,對借款人的權益造成直接影響。近年來,因暴力催收而自殺的案例在各地屢屢發生,引發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五是過度采集信息,侵害消費者信息安全。一些網絡平臺的網貸營銷中過度收集、濫用客戶信息,甚至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客戶信息在平臺方、貸款機構、出資方等之間流轉,侵害了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不良APP對消費者的侵害不僅讓整個業態蒙塵,甚至可能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對合規的APP形成擠出效應。不僅如此,App搶著放貸,將直接推動居民杠桿率上升,催生多頭共債和過度授信等問題。而且,與實體經濟融資難形成強烈反差的“搶著貸”,或將從整體上加劇社會經濟的虛擬化程度。

  貸款APP亂象如何治理?

  作為互聯網金融、各種金融科技平臺的入口,各種貸款APP雖有形但又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無論從強化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科技監管的角度,貸款APP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視角,也是識別各種“偽創新”、遏制金融亂象的最好切口。

  一方面,要扎好金融監管籬笆,以APP為切口,清洗非法放貸平臺,增強對金融的敬畏。

  盡管“凡是金融業務均需持牌、納入監管”已成為社會共識和監管最強音,但如何做到監管疏而不漏,切實遏制各種非法金融平臺及業務,仍將面臨現實環境的挑戰。關鍵是按照行為監管理念,厘清監管邊界,強化監管原則,正本清源,去偽存真。

  正如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4月24日舉行的CF40論壇上所指出的,金融業作為特許行業,“不是線上、線下隨便開個鋪子,就可以賣金融產品。金融牌照有地域限制,未獲許可在異地展業是‘無照駕駛’”,“無照駕駛”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對非法APP必須穿透監管,嚴厲打擊。但是,在浩瀚的互聯網空間,要實時監測、逐一甄別各種貸款APP身份的合法合規性顯然并非易事,需要加強金融監管與公安、電信等部門的協同與聯動。

  貸款App之所以如蝗蟲般存在的,通過各類網站、社交平臺快速傳播,一方面是因為“出生”成本低,而且不需要提供證件之類的材料,通過二維碼、網站鏈接的形式直接下載;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注冊審核不嚴或缺乏審核,缺乏相應的準入監管。雖然公安部門的努力能一定程度上打擊非法APP,對金融科技背后的亂象形成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這終歸是“善后”式的監管。要清理金融APP亂象,顯然還須從源頭開始。應加強部門聯動,通過穿透式監管,從規范APP注冊登記入手,對其背后平臺的合法合規性進行延伸監管。

  另一方面,要強化底線思維,規范持牌機構行為。

  貸款APP因互聯網金融而生。其背后的技術支撐是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背后的“金主”既包括正規的、持牌金融機構,也包括非正規的、非法的金融平臺。因此,規范清理貸款APP,除了對非法放貸平臺的出清外,還要按照包容審慎的原則,強化對金融科技等新業態的監管,按照穿透性原則實施監管前置,真正落實“凡從事金融均需納入監管”的理念與導向。關鍵則是按照行為監管理念與模式,厘清各種金融APP監管的邊界,構建起真正的區別于機構監管、功能監管的監管框架,準確、及時識別金融科技創新背后的業態屬性。

  在此基礎上,要從法律法規意識、風險防范意識和消費者保護意識等方面強化持牌金融機構的底線思維,推動機構回歸本源。

  一是強化持牌機構的合規底線。要按照《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監管規制所設定的監管紅線,嚴格約束互聯網貸款行為;按照《關于進一步規范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通知》等監管要求,嚴格規范金融產品供給主體的營銷行為,特別前置APP的營銷行為,遏制誘導式、誤導式營銷和過度營銷。

  二是強化持牌機構的風險底線。要引導持牌機構站在全局的視野,防范個體經營風險傳染、放大為系統性風險。其核心是要防范合規性風險背后的個體理想導致的集體非理性。關鍵是要防止層層嵌套、層層加杠桿,以及規范助貸、聯合貸款行為。同時,要督促經營主體強化風險控制主體責任,強化貸前、貸中、貸后等關鍵環節的管理,特別要防止高利率下的逆向選擇及因此造成的信用風險,以及因資產負債管理的缺陷導致的流動性風險。

  三是強化持牌機構的道德底線。要促進持牌金融機構在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推出貸款APP方面切實強化道德底線思維。要在業務拓展中合理把握和認真甄別有效金融服務需求,主動對融資對象進行善意提醒、保護,把對融資對象的保護列為與提供融資置于同樣重要的位置。關鍵是落實適當性管理原則,平衡好自身商業屬性和增加社會福利功能的關系。

  無創新不發展,這或是金融的信仰;但缺乏底線思維的創新,終將淪為定向收割韭菜的不道德的資本工具。對于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而言,需始終保持對金融應有的而敬畏。需牢記,網絡的盡頭不止是金融,更有監管。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行監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

責任編輯:范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