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銀研究
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綠色發展戰略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承諾,標志著我國向推動落實《巴黎協定》、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邁出重要一步。實現“30·60”目標任務艱巨、時間緊迫,經濟主體的發展模式、產業及能源結構亟待轉型,銀行業借力綠色金融優化資源配置、調節資金流向,幫助客戶向低碳經濟過渡,積極承擔“綠色責任”,對“30·60”目標的實現將發揮關鍵作用。2020年,四大行積極布局綠色金融領域,綠色轉型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四大行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2020年,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四大行加速布局綠色金融領域,在戰略部署、政策制度、組織架構、業務發展、運營減碳和風險管理等方面全面發力,積極承擔大行責任,踐行“30·60”戰略目標。
(一)明確綠色金融戰略定位
隨著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2020年,四大行將綠色金融上升到戰略高度,根據總行和分行情況制定綠色金融發展戰略,健全綠色金融發展的長效機制。工行將加強綠色金融建設作為長期堅持的重要戰略,提出“建設國際領先的綠色銀行,成為具有良好國際聲譽的綠色銀行”,始終堅持以綠色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經營宗旨。建行將綠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積極探索綠色金融發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推進綠色金融與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戰略”融合發展。農行將綠色理念納入企業核心價值觀,著力打造國內先進、國際一流的綠色金融體系,致力于成為能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綠色銀行”。中行將綠色金融納入發展戰略,加強綠色金融頂層設計,構建與“一體兩翼”戰略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綠色金融體系,努力成為綠色金融服務的首選銀行。
(二)強化綠色金融制度建設
綠色金融制度是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前提和依據。2020年以來,央行多次強調加快構建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并將其列為“五大支柱”之一,四大行不斷豐富和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制度。工行全面實施投融資綠色分類管理,修訂了《境內法人投融資綠色分類管理辦法(2021年版)》,將綠色信貸分類管理逐步延伸到貸款、債券、理財、租賃、保險等各項投融資業務。建行將提高綠色信貸占比納入年度信貸政策,將綠色金融業務目標納入年度綜合經營計劃,將綠色信貸指標納入年度KPI考核體系,加大對綠色信貸的支持力度。農行在新制定或修訂的行業信貸政策中納入效率、效益、環保、資源消耗和社會管理五大類綠色信貸指標,綠色信貸指標已納入50余個行業信貸政策。中國銀行印發《中國銀行綠色信貸工作指引(2020年版)》,在業務發起、授信審批、合同管理、資金撥付、貸后管理等各個環節融入綠色金融管理最新要求。
(三)完善綠色金融組織架構
ESG理念的推行讓四大行認識到綠色治理是綠色金融發展的基石和保障,將綠色金融貫穿公司治理機制,強化公司治理在綠色金融發展中的作用,努力完善管治架構。工行于2019年成立社會責任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負責研究在環境、社會、治理以及精準扶貧、企業文化等方面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2020年,總行管理層和各一級分行設立綠色金融委員會,進一步加強對綠色金融工作統籌領導及協調推動。建行于2019年將綠色信貸委員會調整為綠色金融委員會,以發揮全行綠色金融資源配置能力;2020年將原董事會社會責任與關聯交易委員會更改為關聯交易、社會責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明確綠色金融戰略職責,定期聽取ESG管理的重要議題分析與進展匯報。2020年,農行將董事會戰略規劃委員會更名為戰略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制定本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目標,定期評估相關風險及戰略執行情況。中行于2019年在董事會下設企業文化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在執行委員會下設立綠色金融管理委員會,統籌全集團綠色金融管理和專業決策。
(四)綠色金融產品發展迅猛
2020年,四大行加速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以滿足各類客戶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轉型的融資需要。從傳統的綠色信貸產品來看,2016-2020年,四大行綠色信貸從3萬億元上升到5.6萬億元(圖1),年均增速為17%,遠超過同期貸款年均增速10%。2020年,四大行將發展綠色信貸業務作為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實體經濟和調整信貸結構的重要著力點,年末綠色信貸同比增加25.7%,較去年增加13個百分點;綠色信貸占總貸款的比重為8.7%,較去年提升1個百分點,主要投向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
綠色債券發行持續走熱。截至2020年末,我國境內外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累計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四大行是發行綠債的主力,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約為1700億元人民幣(表1),占我國境內外綠債發行規模的12%以上。2020年四大行承銷綠色債券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承銷的綠色債券品種已涵蓋綠色金融債券、超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支持票據、企業債等多個品種,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流向綠色產業。創新型的綠色債券品種層出不窮,2021年四大行相繼承銷“碳中和債”,為碳減排氣候治理提供直融服務方案。中行發行全球首只商業機構藍色債券,建行承銷首單銀行間市場綠色建筑熊貓債,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業務創新。此外,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等金融工具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服務,有助于培育綠色金融專業化力量。
(五)以綠色運營踐行減碳承諾
“30·60”目標讓銀行業認識到綠色運營的重要性,自身運營實現碳中和是實現國家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一環。相對于其他行業,銀行業是碳強度較低的行業,通過改造綠色建筑、運用可再生能源、減少資源浪費、購買碳抵免額等手段完全有能力在2030年之前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結合低碳貸款、投融資組合等針對性措施,2050年之前甚至能夠幫助所有客戶實現碳中和。為實現綠色運營,工行投產了公文、會議、用印審批等12項移動辦公新應用功能,移動辦公平臺處理業務2400萬筆;持續推廣無紙化會議和培訓,節約用紙300萬張;高標準建設綠色中心,數據中心節約綜合能耗212.52萬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11.9萬千克。建行成立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通過辦公設施節能改造、推行無紙化辦公、精準調控室溫、科學用水用電、電子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措施,有效降低辦公能耗,連續5年年均用電量下降200余萬度。農行上線“智能空間會議系統”,打造移動化、無紙化、共享化、場景化的新型辦公模式,總部用電量較上年減少170萬度,并制定了2021年能耗下降2%的目標。中行建立能源臺賬,全面更換LED光源,每年可節約電耗約10萬千瓦時;建設綠色節能機房,相比傳統機房,每年可降低能耗30%以上;推進無紙化運營,電子賬單節約紙張2.57億張。
(六)加強氣候與環境風險管理
氣候與環境風險已經成為銀行業綠色轉型不可回避的問題,由氣候變化引發的物理風險以及碳排放約束增強帶來的轉型風險會嚴重影響經營績效和資產質量,氣候與環境風險管理是決定綠色金融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工行加強環境敏感行業風險管理,嚴控產能過剩融資投放,加強綠色金融全流程管理,在盡職調查、審查審批、合同簽署、資金撥付、貸投后管理等各環節審慎把控風險。建行將環境與氣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積極研究環境和社會風險壓力測試技術方法,加強環境敏感區域和環境敏感行業的識別,強化智能化管控。農行加大應對氣候變化信貸政策的引導,根據客戶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狀況實施差異化管理,持續加強產能過剩和高污染行業授信管理,與存在較大環境和社會風險的客戶簽署責任承諾書。中行加強對氣候與環境風險管理的識別,與外部機構合作,針對部分高碳行業和敏感因子,計劃開展氣候與環境風險壓力測試,年內倫敦分行已對金融業務氣候風險進行了評估與管理。
二、四大行綠色金融經營亮點
在政策紅利、產業轉型、科技賦能等多重利好因素疊加的背景下,四大行綠色金融體系有各自的發展重點和領先優勢,形成良性競爭和錯位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一)工商銀行:總量領先、機制健全、風控先進
第一,綠色融資具有一定的市場規模優勢。從四大行的綠色信貸情況來看,工行在總量、增速、市場份額上均具有領先優勢(表2),尤其2020年,工行綠色信貸規模同比增加約37%,比上年提高27.5個百分點,占四大行綠色信貸規模的三分之一。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迅速,截至2020年末,工行累計發行綠色債券98.3億美元,居于四大行之首,已發行的綠色債券累計獲得10項國際獎項;累計承銷綠色債券44只,募集金額2705.53億元,排名四大行第一。此外,工行年末綠色債券投資216.89億元,投資國家綠色產業發展基金80億元,對綠色產業進行全產品、全方位支持。
第二,綠色金融機制體制更為健全。工商銀行在2020年社會責任報告中特別強調了綠色金融的機制體制建設,最新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建設的意見》,作為綠色金融領域規劃性、指導性文件,明確綠色金融發展目標、工作主線及重點措施等,為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指明方向。優化考核機制,加強綠色信貸考核,明確要求穩步提升綠色信貸占比,安排綠色貸款專項規模,優先保障綠色產業信貸投放,鼓勵分行加快綠色信貸投放。強化差異化信貸政策及經濟資本調節,對部分分行開展綠色信貸專項審計。此外,強化供應商的準入與管理,在準入環節,要求供應商提供環境管理體系的各類認證、環保節能自評價以及產品節能環保說明,依托集中采購供應商信息庫進行管理,加強信息庫供應商入庫、分級、風險核查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分級審批、集體審議機制,對供應商入庫事項進行審查,嚴把供應商入庫關,積極引入優質供應商,優化存量結構。
第三,氣候與環境風險管理起步較早、經驗豐富。工商銀行較早進行了氣候與環境風險管理壓力測試。2016年首次進行了火電、水泥行業環境壓力測試,以環保政策變化為影響因素,證實了環保標準提高對火電和水泥行業會形成明顯的財務壓力,提高銀行的信貸風險。2017年,工商銀行成為首家加入聯合國環境署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的中國金融機構,搭建了中方試點機構信息披露的目標框架,明確氣候風險的信息披露要求,并編制了獨立報告對氣候風險相關財務信息進行披露。2019年,工行又開展了碳交易對商業銀行火電行業的壓力測試,以碳價、行業基準線、有償分配比例、減排技術應用等作為壓力因素,壓力測試顯示碳交易顯著提高企業財務成本,增加銀行信用風險。2020年,工行在人民銀行和綠金委指導下,牽頭推進中英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工作,持續深入開展壓力測試研究。
(二)建設銀行:評級領先、產品創新、組織架構完善
第一,ESG評級上升,位于四大行之首。2020年,建行的MSCI ESG評級從BBB級上升到A級,成為四大行中首家評級為A的銀行(表3)。從具體指標來看(表4),建行雖然沒有領先于同業的指標,且有一個指標處于落后水平,即消費者金融保護;但是公司治理、企業行為、人力資本發展、環境融資、融資途徑、隱私和數據安全等6個指標均處于中等水平,綜合能力更加均衡。而中行和工行盡管各自有1個指標領先,但均有2個指標落后于同業,拖累了評級。農行雖然沒有落后指標且有1個領先指標,但是評級仍比建行低一檔,說明建行在其他平均水平的指標方面略高一籌。
第二,綠色金融發展模式創新性較強。建行充分發揮自身綜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務優勢,綜合運用綠色債券、綠色產業基金、綠色擔保、綠色補償基金、綠色非標資產等工具,創新綠色金融服務模式,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綠色信貸穩步增加,2020年末,建行綠色信貸規模1.34萬億元,同比增加14.2%。綠色債券敢于創新,2020年,建行承銷首單銀行間市場綠色建筑熊貓債,承銷全球首筆商業機構藍色債券、首筆澳門地區綠色蓮花債券、首筆“美麗城鎮”綠色債券,發行市場首單44億元引入債券通機制的綠色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充分發揮租賃市場優勢,率先提出打造“綠色租賃”品牌,著力拓展新能源汽車、城市軌道交通、鐵路客貨運、清潔能源、水環境治理等重點領域,將綠色租賃作為優先發展業務加以培育。截至2020年末,建行累計投放綠色租賃180筆、金額合計913.95億元。加快綜合化轉型,ESG理念在信托行業落地實踐,建信信托為在ESG框架下的優質綠色金融項目提供支持,開展綠色資產證券化業務13.3億元,以私募股權投資、并購重組、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多渠道融資綠色產業。
第三,治理架構突出縱深精細化。建行將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綠色金融業務,進一步強化董事會和高管層對綠色金融工作的統籌領導。董事會下設關聯交易、社會責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高管層設立綠色金融委員會,部門成立ESG管理核心團隊,構建“董事會-綠色金融委員會-總行部門-專業處室-分支機構”的綠色金融公司治理架構。董事會負責研究擬訂銀行綠色信貸戰略,監督、評價綠色信貸戰略執行情況;高管層負責制定全行綠色金融發展戰略及中長期目標,綠色金融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商討全行綠色金融發展事宜,并向董事會及其專業委員會匯報綠色金融工作。2020年,建行共召開綠色金融委員會會議2次,會議充分研討綠色金融、ESG與管理重點工作,研究部署培育綠色金融新優勢重點舉措。
(三)中國銀行:戰略驅動、國際化業務領先
第一,戰略緊跟“十四五”和“30·60”目標。2020年,中國銀行明確將綠色金融納入集團發展戰略,并作出“努力成為綠色金融服務的首選銀行”的承諾,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綠色金融已列入全行“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量化發展目標,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相關的具體管理辦法也在持續修訂中。中國銀行將以《綠色金融發展規劃》為指導,把綠色金融將整合融入業務全流程,內化于全行業務與管理的各個環節,逐年明確推進事項、責任分工和關鍵節點,構建與“一體兩翼”戰略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綠色金融體系。
第二,綠色金融國際化特色突出。中國銀行以國際化經營優勢拓展綠色金融業務。2020年,境外綠色債券承銷量折合人民幣約370億元,在中資離岸綠色債券市場中位列中資主承銷商首位,成功發行5億美元雙幣種藍色債券,是全球首只商業機構藍色債券。同時,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國際合作,認真履行“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職責,主辦GIP“綠色金融工具創新”線上國際研討會;成功當選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2020/2021年度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原則及指引顧問委員會成員;2021年2月加入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成為繼工行后第二家加入TCFD的中資銀行,致力于提升信息披露能力和氣候風險管理能力。
(四)農業銀行:發揮三農優勢、提供綜合化服務
第一,綠色金融與服務“三農”深度融合。加大農村環境治理信貸投放力度。充分利用綠色信貸政策、排污權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等產品,支持縣域清潔生產、環保改造、節能環保設備和新能源制造項目。截至2020年末,綠色農產品交易市場、美麗休閑農村等客戶名錄700余個,縣域綠色信貸余額545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44億元,占集團綠色信貸余額的36%。加快推動農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大力支持綠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落實國家推動農業綠色循環發展要求,依托銀政合作拓展綠色農業金融服務,積極支持試點省市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從農業綠色生產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將綠色金融服務貫穿到“三農”各個領域。
第二,內外聯動提供綜合化的綠色金融產品。綠色信貸業務保持較快發展,截至2020年末,綠色信貸業務貸款余額1.5萬億元,同比增加27.2%,規模和增速僅次于工行。綠色投行業務逐漸成熟,2020年,發放綠色主題并購貸款超6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銀團貸款總規模多于600億元,合計通過綠色銀團貸款、綠色并購貸款、綠色債券、綠色資產支持票據等方式為企業提供融資近1200億元,資金投向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交通運輸等領域。綠色投融資理念先進,發行綠色金融債,循環支持綠色租賃業務,2020年綠色租賃投放占比達83.66%,綠色租賃資產余額占比達58.69%;理財子公司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2020年共發行“農銀安心ESG主題”“農銀同心ESG主題”理財產品11只,募集金額105.45億元。以綠色金融帶動消費升級,開展綠色消費信貸業務,促進信用卡綠色化,構建綠色消費生態圈。
三、對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的建議
四大行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主力,相對來說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布局更加完善,從戰略高度到產品創新及實踐深度都更為領先。從四大行的業務布局來看,目前中國銀行業的綠色金融并沒有實現全面發展,還有較大的提升潛力,應該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在戰略決策、治理架構、產品創新、風險控制、國際合作等方面全面發力,穩步實現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第一,戰略先行,機制保障。銀行業首先應該在戰略上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發展,將其全面融入集團戰略內核,設定綠色金融管理機制、產品創新、能力建設等關鍵環節的發展目標。借鑒國際大型銀行的碳中和實現進度,盡快制定自身運營和集團整體的碳中和目標,確立碳減排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與時俱進更新戰略規劃和發展目標,鼓勵有能力的銀行依托當前的綠色運營優勢,率先完成銀行業的綠色轉型。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綠色金融專業人才的引進率,與高校或研究所聯合,加大對管理和業務部門員工綠色轉型相關知識的培訓,在鞏固既有人才的基礎上引進專業人才。強化綠色金融激勵機制,結合央行《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方案》,形成統一的綠色金融績效評價標準體系,充分調動各條線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完善組織體系,夯實治理根基。在治理體系和組織架構方面,自上而下健全“董事會及下屬委員會——管理層——執行層”的管理架構。在董事會下設單獨的委員會或在原有基礎上強化該職能,在總行管理層和各一級分行設立綠色金融委員會及管理團隊,在執行層下設相關的業務團隊。加強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對開展綠色金融的決策能力,及時披露董事會對綠色金融事宜的管理情況,例如識別、評估及管理重要的綠色金融相關事宜的過程,為制定與監管綠色金融目標做出的努力等。加強管理部門與業務部門間的密切配合,管理部門督辦綠色轉型進程,強化董事會下發的目標;業務部門提高執行能力,積極拓展綠色金融業務,進而保證從戰略決策到業務執行都可以高效有序進行。
第三,產品創新,綜合化服務。銀行業要認真研究綠色產業、綠色領域和綠色企業的市場需求,在保證現有綠色信貸規模的基礎上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強化傳統綠色金融產品的領先地位。積極開拓境內外綠色債券市場,夯實國內外綠色產業客戶基礎,探索碳中和債券、藍色債券等新型的綠色債券產品。銀行業更應該加快綜合化轉型進程,創新綠色投行、綠色投融資等方面的服務,通過綠色銀團貸款、綠色并購貸款、綠色資產支持票據等方式為企業融資,拓展綠色金融產品的融資總量,滿足客戶個性化、多元化的融資需求。將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費金融等深度融合,開發相應的綠色科技、普惠、消費等產品,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第四,加強綠色轉型的風險防控。傳統風控和智能風控相結合,從源頭到終端形成閉環的綠色金融風險防控體系。一是從源頭上防范綠色項目信貸風險,將環保標準與信貸風險管理要求落實到客戶調查、信貸審查、貸后管理等各環節,建立全流程的綠色金融風控體系。二是引進專業的第三方綠色評估機構,完善綠色融資審查機制,對綠色項目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實時追蹤綠色項目的進展情況。三是健全智能風險防控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建立更加精準的智能風控管理系統,提升風險定價水平,追蹤用戶信用數據,監測用戶貸后行為。四是盡快開展環境風險壓力測試,深入研究已開展壓力測試銀行的方法和經驗,建立符合自身信貸結構的壓力測試流程,以碳價、減排技術等重點關注因素作為壓力因素,提前預測產業轉型對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做好風險預警。
第五,深入推動綠色金融的國內外合作。進一步加強國內同業間的交流,具有先發優勢的四大行要積極推廣自身開展綠色金融的經驗,從理念宣傳、標準制定、機制體制建設、產品與服務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推行可復制的先進經驗,其他銀行也要主動加強與市場領跑行的合作,盡快追趕同業領先銀行。積極推動國際業務合作,有選擇性地參與專業性強的、專屬于同業的綠色金融國際組織,借鑒國外銀行綠色轉型的經驗,充分挖掘綠色金融發展潛力,提升綠色轉型業務能力,制定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綠色轉型戰略和政策。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銀行總行一級部門。研究領域涵蓋全球經濟、國際金融、宏觀經濟與政策、金融市場、銀行業發展等。)
責任編輯:譚兆彤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