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管清友
宏觀層面看,貨幣政策基調沒有大的變化,從企業和資本市場的角度看,2021年相對于2020年,已經出現了流動性的拐點。
下半年經濟增長的動能減弱,如果環比經濟增速的拐點到來,股票市場還會有一波風險。
目前美聯儲和美國政府對利率的影響方向不同,美聯儲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就業,對資產泡沫和通脹的容忍度提高,而拜登政府的刺激計劃,短期是推升利率的。
股票市場的邏輯從估值推升轉向了業績拉動,就是估值推不上去了,只能看業績。
長期來看,國內的注冊制改革,包括外部低利率、零利率的環境,給我們資本市場建設提供了非常好的內外動因。
01 如果下半年出現環比經濟增速的拐點,股市會承壓
關于短期的經濟增長,由于去年的低基數,同比的意義不大,大家的分歧點在于環比上,也就是剔除掉基數因素后的增長。我個人覺得下半年的經濟情況可能還是有些令人擔憂的,美國經濟在恢復,我們由出口拉動的高增長很大一部分會被美國本土的企業替代回去,這塊對經濟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大驅動因素,如果消費比較羸弱的話(對經濟會有拖累),有人說十四五期間要搞一個收入倍增計劃,我也是非常同意的,我覺得我們等不了那么久,可能需要一些更快的舉措。消費增速放緩,不僅會對經濟形成掣肘,還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
中長期來看,2021年兩會關于經濟增長的目標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了,2035年的目標要實現的話,我們每年增長4.7%就夠了,考慮到我們現在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個人認為4.7%也沒有那么容易實現。未來5-10年,對于中國經濟來講,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完成產業升級,還得應對中美關系的變化,挑戰還是挺多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把防范金融風險、債務風險當做一個長期任務來抓,2021年,這也是一個重要任務,估計還會有一批企業陷入流動性危機,特別是一些大型的民營企業。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有一定的處置經驗,但它造成的連鎖反應也是不容忽視的。
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今年的增長)前高后低,下半年增長的持續性會有點令人擔憂,同時從金融風險角度講,下半年風險會比較大。
從政策角度看,如果從國家宏觀管理的角度講,基調是沒有太大變化的,但是從企業層面,從資本市場層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2021年相對于2020年,已經出現了流動性的拐點。盡管官方的描述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不急轉彎也不是不轉彎,慢慢轉,企業層面和資本市場的感受是已經在轉彎了,而且流動性拐點已經出現了。
春節以后中國股票市場的表現,其實一定意義上也是對流動性拐點的確認和反應。股票市場還在等一個東西,等經濟環比的拐點出來,如果這個拐點出來的話,我估計整個股票市場還會反應一波。我認為前期的基金抱團股,從估值維度來講,其實是沒有完全反應流動性拐點和下半年增長乏力的情景的,也就是沒有反應完。
02 美國的貨幣政策怎么看?
長期的貨幣政策方面,目前從美國、歐洲、日本的角度講,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進入到了無人區,去年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接近零,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上升,最近一度接近1.8%。但我認為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接近零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它意味著全球主要發達國家走向零利率、負利率被確認了。目前美聯儲在做的事情和拜登政府不太一樣,美聯儲希望看到就業明顯好轉,事實上已經開始放棄對資產泡沫的關注,提高對通貨膨脹的容忍度。美聯儲現在像一個拆彈專家,拆的是一個金融核彈,既要讓經濟復蘇,利率還不至于上行的那么快那么大幅度,同時不至于引發資本市場崩盤式的下跌,目前人類社會還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情。拜登3萬億的刺激計劃已經公布了,美國進入了一個大建設的時代,美國政府目前在做的事短期是推升利率的。
03 A股的邏輯從估值轉向業績
接下來說一下中國國內的資本市場,主要說一下股票市場,股市目前震蕩,債市也是震蕩,業內人士這么說主要是因為找不到方向,因為要看很多因素,既要看美國的因素,也要看中國的因素。美國的政策對中國股市的影響要比對中國債市的影響大得多,畢竟中國股市和全球的金融市場已經連為一體,特別是境外資金對中國股市的定價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美聯儲政策對中國股市的影響確實還是非常直接的。
現在我們看待股票市場的底層邏輯發生變化了,如果是2000年,股票市場其實是一個估值推升的邏輯,貨幣寬松估值就上升,科技類、成長類的股票表現相對是比較好的。2020年,既然我們已經確定了流動性拐點,在等待經濟環比的變化,那么我們看待股票市場的邏輯就從估值推升的邏輯轉向了業績拉動,就是估值推不上去了,只能看業績,那科技類、成長類的股票會殺估值,這也是春節以后股票市場表現的宏觀動因。股票市場在下半年還會有一波風險,我們現在在等待經濟環比拐點的確認。今年股票市場是特別難賺錢的。
長期來看,我們國內的注冊制改革,包括外部低利率、零利率的環境,給我們資本市場建設提供了非常好的內外動因。
(本文作者介紹: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范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