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滕泰
主要觀點:
1.中國實現碳排放目標,從技術路線上取決于各種新能源技術的利用,從政策上有賴于各項節能、減排、污廢處理政策的執行,根本出路還在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2.碳排放問題是農業時代和軟價值時代之間的工業化時期的歷史階段現象,歐美等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領先于中國是他們碳排放低于中國的根本原因,因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才是解決我們碳排放問題根本的出路。
3. 碳達峰、碳中和、氣候經濟所帶來的投資機遇,第一在于包括風能、太陽能、新能源汽車、氫能、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對生產方式的改變;第二在于那些應用這些新技術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場景創新,新技術+場景創新=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比爾·蓋茨先生的新書《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以令人欽佩的人類關懷,詳實而專業的數據為基礎,向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發出了碳減排的倡議。對于碳減排行動,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制定了詳細的碳減排目標和實施計劃,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好評。雖然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專家、學者、企業、個人還在懷疑碳排放與地球升溫的這些預測,但是從現實中我們感受到的這些年環境污染的影響出發,我相信各界人士都非常支持中國參與這項行動,也愿意響應比爾蓋茨先生的倡議。在資本市場上,與碳減排相關的新技術、新場景自然也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投資領域。
碳排放問題源自財富創造方式的變革
氣候問題、碳排放問題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源自我們財富創造方式的變革——工業革命;因而解決碳排放問題,既要重視碳排放控制政策和新能源技術,從根本上還是靠下一次財富創造方式的變革所帶來的產業結構變化。
為什么這么講呢?在農業時代,顯然我們沒有碳排放的問題,也沒有工業污染的問題,因為農業創造財富的方式就是兩種:一是利用植物的繁殖和生長規律創造財富,所以有了種植業;二是利用動物的繁殖和生長規律創造財富,所以有了養殖業。不管是發展3000年、5000年還是10000年,農業的財富總量之所以增長緩慢,主要源于財富創造方式的局限性:種一季小麥或養一只羊取決于動物和植物的生長周期,沒有辦法加速;財富的源泉就是地球表層的有限的生態土壤環境。所以從財富的源泉和財富創造的方式上,農業財富總量和創造效率幾乎一開始就被上天給定的。
工業革命為什么能夠引發財富的大爆炸?一方面拓展了財富的源泉,另一方面改變了創造財富的方式。工業革命把人類創造財富的源泉從地球表層土壤有限的生態環境擴展到所有的地球資源,不管是化石資源,還是風、電、潮汐,全都可以成為人類財富的源泉;而工業創造財富的方式也擺脫了動物和植物生長時間的限制,可以利用各種物理、化學的手段任意加工自然資源,所以才有了工業社會的財富大爆炸——而是這種財富創造方式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碳排放有可能影響人類的未來。
在這樣認知的前提下,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在工業時代我們不得不選擇的新的技術路線,比如各種清潔能源技術來改變工業生產方式,從而實現減排的目標;但是要想有一天從根本上解決氣候問題,還是需要下一次財富創造方式的變化——軟價值、軟產業引領的財富革命。
“軟價值時代”的財富創造方式變化
近期我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新書《創造新需求——軟價值引領企業創新與中國經濟轉型》。在這本書中,我把正在發生的財富創造方式的變化,叫做“軟價值時代”。
軟價值時代,財富的源泉主要不再是地球的自然資源,而是人們的創造性思維。舉個例子,知識產業,包括教育、創作、論壇、會議,就像今天我們坐在這里召開這個新書分享會,這樣的知識產業的碳排放是多少?雖然在這兒開會確實需要一個場所,也需要少量的電,但是與物質產品的加工業相比,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消耗的地球資源是非常少的。
又比如文化娛樂產業,做一款游戲也好、拍一部電影、創作一個藝術品或者搞一場體育比賽,雖然也需要消耗少量的資源,但這些文化藝術娛樂產品的主要財富來源還是人們的創造性思維,它滿足的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
再比如信息產業,要發一封郵件,發一條微信,打一通電話,這些信息的創造,消耗多少能源?有多少碳排放?會帶來多少環境污染?
假設我們的經濟結構中的80%都是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娛樂產業,以及制造業中所包含的研發、設計、品牌、體驗價值,那個時候我們一定是碳排放達標的。大家知道嗎?美國的制造業在本國經濟的占比只有11%,英國的制造業在本國的占比只有8%,而中國的制造業占比從過去幾年的30%降到29%,現在是27%。歐洲、美國為什么碳排放少?并非他們日常生活中人均消耗的能源少,而是他們已經走過了那個發展階段,是因為前些年全球制造業中心從歐美轉移到中國來了,如今這些國家的軟產業占比超過80%,這些產業本身就是低碳經濟。
總之,與能源相關的生產技術路線選擇很重要,控制碳排放的標準和執行也很重要,但是能不能實現碳排放的目標,既取決于能源技術發展和節能減排政策,也有賴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美國80%的產業都是軟產業,比如說信息技術產業,它占美國GDP的20%-30%,文化娛樂產業占美國GDP的20%-30%,其他還有知識產業、新藥研制、制造業的研發設計、金融、貿易、高端服務等產業。所以,制造業很重要,但是制造業,包括采掘業等所有工業創造財富的方式,都是利用物理、化學的方法加工自然資源,不可能沒有碳排放。所以中國實現碳排放目標,一方面有賴于我們推廣和利用新能源的技術,制定減排目標、執行減排政策,另一方面有賴于我們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們要更多發展一些低碳經濟,包括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娛樂、健康養老、高端服務,以及以軟價值為主體的制造業。
什么叫以軟價值為主體的制造業?比如蘋果手機、華為手機,雖然是制造業,但其80%的價值都是軟價值。我們經常說的一個概念“生產性服務業”,把服務業認作為生產服務的行業,我請教大家一個問題:到底是硅谷的蘋果公司為其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的制造廠服務,還是這些地方的制造加工廠為硅谷的蘋果公司服務呢?價值創造的主體處于哪個環節?是研發、設計、品牌、場景創造,這些軟價值占蘋果手機價值的80%以上——在這樣以軟價值為主體的制造業里,主要是研發設計創造價值,制造為研發服務,而不是相反。
中國仍然要大力發展制造業實體經濟,但是應該加快推動制造業的升級,盡快升級為以軟價值為主體的制造業,以研發、設計、品牌等為其價值主體構成的制造業,而不再是過去那些消耗資源、污染環境、制造產能過剩的低端制造業。
只有通過產業結構的升級,讓軟產業成為經濟的主體,才能真正轉型為低碳經濟,碳中和的目標才能實現。
新技術+場景創新=生活方式的改變
為了實現低碳經濟,除了新能源技術的推廣應用,產業結構的升級,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對碳排放目標的實現也非常重要。推動軟價值時代的生活方式變化兩大力量,一是技術,而是場景創新。新技術+場景創新=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僅能實現碳減排,而且能夠創造新需求,帶來新的經濟的增長。
比如互聯網,它只是一項技術,但是互聯網這項技術怎么推動產業升級,轉變生活方式,創造經濟增長呢?關鍵在于場景創新。
把互聯網用到購物和商業領域,就產生了阿里巴巴、淘寶網這樣的電商,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
把互聯網用到社交領域,就產生了Facebook、騰訊微信、領英等,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
把互聯網技術運用到支付領域里,創新一個支付的場景,就產生了移動支付。最近我發現北京所有停車場的支付方式都變了,十年前、十五年前我們還在想,美國的停車收費方式比較先進,車停在路邊,投幣付費;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北京的停車場再沒有之前的停車收費人員了,我們在路邊停車,車開走后,賬單發到手機,APP線上繳費,停車收費方式瞬間超越了美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支付技術運用到創新場景,又一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把移動互聯網用到社區生活,就有了美團這樣的生活服務平臺,改變了我們的家庭消費、家政服務方式。
如果把移動互聯網這樣的技術用在娛樂領域,創新一系列的消費場景,就產生了我們現在各種各樣的電子互聯網娛樂,視頻、移動視頻等,改變了我們的娛樂方式。
將移動互聯網應用到出行的場景,不論是網約車,還是共享單車,都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以共享單車為例,還是那樣的路,還是那樣的自行車技術,但共享單車APP這樣的場景創新,就改變了人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創在了新的需求——僅僅是共享單車這樣的生活方式改變,就減少了多少碳排放?
我相信未來有更多的場景創新,把互聯網技術、5G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醫療領域、辦公領域等。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美國現在還有60%的人口在遠程辦公,如果未來全世界的非現場辦公方式都大幅增加從而減少了出行需求,這樣的新生活方式有會減少多少碳排放呢?
軟價值時代的人來未來和投資機遇
剛才講了技術+場景創新,等于生活方式的改變。未來不但生活方式會有巨大的變化,社會組織模式也會隨著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變化產生根本的變化。在農業那種財富創造方式的前提下,利用動物、植物生長規律的財富方式,社會的組織方式就是一個村莊外面有幾百畝地,幾千年都是如此。在工業那種創造財富的方式下,社會組織方式就是工廠、生產線加一個不遠的社區。現在我們進入軟價值時代,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娛樂產業、軟價值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等軟產業占經濟的比重超過80%時,那這個社會組織方式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我們所有的出行軌跡、上網軌跡都可以被大數據很快掌握;你可能不認識你的鄰居,但經常使用的微信群里面的人,你都很熟悉。我們自己的生活、出行、社交、娛樂等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可能變成某一個社群、某一個俱樂部、某一個辦公平臺,是這樣幾個圓的交叉,它們就定義了你的生活。所以,政府管理社會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那么軟價值時代的人類未來和社會未來會是什么形態呢?
回到今天的會議主題,面向低碳經濟,未來投資要選擇什么?
第一,選擇投資能夠改變人類未來的新生產方式,包括與碳減排相關的風能、光伏、氫能、核電等等;其中關于制造業的零排放路徑,引用比爾·蓋茨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這本書的建議,“要盡可能實現所有工藝的電氣化,這需要大量的創新;從已經“脫碳”的電網中獲取所需電力,這也需要大量的創新;利用碳捕獲裝置吸收剩余的排放,這同樣需要大量的創新;更有效地使用材料,這也離不開大量的創新。
第二,投資能夠改變人類未來的新生活方式,而新的生活方式等于新技術+應用場景創新。
(本文作者介紹: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博士,沃頓商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兼職教授,中華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新供給經濟學和軟價值理論的提出者。)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