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莫開偉
2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簡稱《通知》),對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設置了三項限制性定量指標,同時明確地方法人銀行不得跨注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以及過渡期等。
公眾心知肚明的是,此次發布的《通知》距離2020年7月發發布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簡稱《辦法》)》剛逾半年之久,或許公眾難以理解的是,銀保監會為何對互聯網貸款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發布了兩道監管禁令,難免讓人不猜測再次發布《通知》是否有出爾反爾之嫌,或者說原來的《辦法》存在重大瘕疵?非也,銀保監會再次發布《通知》是對《辦法》的進一步補充與完善,給互聯網貸款再套一道“緊箍咒”,讓銀行金融機構統一互聯網貸款管理操作規范,不再將“經”念歪,將有可能出現的漏洞或發生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是銀保監會勇擔監管責任、適時完善監管機制的務實之舉,值得高度點贊!
從當前客觀金融現實看,此次《通知》頒布最直接的表現是將起到有效的糾錯作用,主要是2020年《辦法》發布之后,監管部門發現銀行金融機構在互聯網貸款具體操作上還存在著一定問題:各銀行金融機構執行效果和整改力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在獨立實施核心風控環節、加強合作機構管理等方面,部分銀行金融機構的互聯網貸款業務行為與《辦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一定風險隱患。對此,如果不及時修訂與完善互聯網貸款管理制度,勢必會給互聯網貸款監管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這應該是監管部門發布《通知》的最大用意所在,試圖通過《通知》的發布將互聯網貸款操作中的漏洞全部有效堵塞掉。
當然,監管部門發布《通知》的用意是明顯的,而未來《通知》要顯現的作用以及起到的正向金融效應則也是相當清晰的。具體可從此次《通知》最大的兩個核心制度亮點即三項限制性定量指標和禁止地方法人銀行機構跨注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的規定中可窺一斑:
《通知》規定了互聯網貸款出資比例、集中度指標和限額指標,可謂打蛇打到了“七寸”上,能讓互聯網貸款所有環節的運行風險被全部置于有效監管之下,互聯網貸款今后再也不可能出現盲目無序和任意膨脹的局面了。一是出資比例明確要求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單筆貸款中合作方的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這在無形中等于是宣告了互聯網合作機構“空手套白狼”、用少量資金高杠桿撬動合作銀行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做法將成為歷史,互聯網金融機構既要承擔盲目擴張貸款的風險,同樣也要受到自有資金規模的限制,迫使其根據自身資金實力做到“有多大的腿縫多大的褲”,這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端正經營理念、營造生態化發展環境、消除無序市場競爭都將起到有效作用。二是集中度指標明確規定商業銀行與單一合作方發放的本行貸款余額不得超過一級資本凈額的25%。這一規定也將迫使商業銀行按照收益風險匹配、適度分散等原則選擇合作機構,加強集中度風險管理等。最為重要的是規定能督促商業銀行不再盲目追求互聯網貸款規模而不顧自身資本實力和因為無限擴張互聯網貸款而使自身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加大互聯網貸款經營風險的現象發生。如此,可促使商業銀行謹慎對待互聯網貸款,穩步發展互聯網貸款,樹立互聯網貸款規模與自身一級資本實力相匹配的經營理念,推動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三是限額指標明確規定商業銀行與全部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的互聯網貸款余額,不得超過全部貸款余額的50%。這其實是對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的總量控制指標,能有效消除銀行金融機構片面追求互聯網貸款和將所有貸款過分集中于互聯網貸款的不良傾向,避免因為互聯網貸款的過度膨脹而影響其對其他中小微實體企業的有效支持,讓銀行金融機構堅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使銀行金融機構始終站在政治大局的高度營銷信貸,永遠贏得社會對商業銀行機構的高度贊譽。
《通知》進一步明確嚴控互聯網貸款跨地域經營,強調地方法人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的,應當服務于當地客戶,不得跨注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有利于正本清源,有效把住互聯網貸款風險的“總閘門”。從當前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要求看,《通知》出臺既符合監管當局一貫的監管導向,也符合不久之前央行修訂的《商業銀行法》征求意見稿要求的商業銀行不得跨區域展業的規定以及銀保監會在互聯網貸款監管《辦法》中規定的監管機構可對跨注冊地轄區業務提出審慎性監管要求等制度規范。而且,從地方法人銀行機構開展貸款實際能力看,禁止跨區域開展互聯網貸款可有效化解互聯網貸款管理中的諸多矛盾:一是可有效解決互聯網貸款監管難到位難題。互聯網在線的跨區域特征,能凸顯地方中小法人銀行機構經營的局限性,由于監管手臂難以伸出域外,而互聯網貸款運行過程中又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容易給監管留下空白,無疑也給互聯網貸款風險滋生離下了敞口;二是可有效解決跨區域發展與支持本地經濟發展的矛盾。原本地方法人銀行機構是為地方經濟發展而設立的,其服務宗旨就是不能跨區經營,而如果解除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的互聯網貸款跨區域禁令,無疑會影響地方法人銀行專心轄內金融信貸服務,使轄內該支持的中小微實體企業或貸款人難以得到有效信貸支持,導致地方法人銀行服務功能的“異化”,失去生存的根基,最終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三是可有效化解地方法人銀行機構與地方政府、企業等各方面的矛盾。因為如果不禁止地方法人銀行機構互聯網貸款,使得大量地方法人銀行的資金投向異地互聯網貸款,地方經濟難以得到有效支持與發展,無疑會讓地方政府及企業對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產生較大“怨恨”,地方政府也必然會對地方法人銀行的發展設置很多障礙,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的生存環境有可能會惡化,最終地方法人銀行機構也將難以生存發展。顯然,《通知》禁止地方法人銀行經營互聯網貸款有利于地方法人銀行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實現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高質量發展;也利于積極引導各機構維護存量業務的連續性,不增加客戶融資成本、不降低客戶服務質量和標準,推動互聯網貸款良性可持續發展。
當然,也有公眾會擔心如此嚴格互聯網貸款監管有可能影響金融創新,尤其有可能會形成互聯網貸款的“釜底抽薪”效應,遏制互聯網貸款的發展;還有不少人認為可能會因此使得大量互聯網貸款收縮而讓商業銀行貸款萎縮或形成較大的互聯網貸款風險。其實,這個擔憂根本沒有必要,因為監管機構充分考慮到了這些因素,采取了嚴格監管與靈魂監管相結合的方式,賦予了互聯網貸款管理辦法更加具有現實可操作性,也更能使互聯網貸款監管實現“軟著陸”:一是充分考慮部分機構的實際情況,對無實體經營網點、業務主要在線上開展,且符合監管機構其他規定條件的機構,豁免適用上述規定。二是對于集中度風險管理、限額管理的量化標準,監管部門將按照“一行一策、平穩過渡”的原則,督促指導各機構在2022年7月17日前有序整改完畢。對出資比例標準和跨地域經營限制,實行“新老劃斷”,要求新發生業務自2022年1月1日起執行《通知》要求,允許存量業務自然結清。這些監管要求充分展現監管制度的“寬嚴相濟”原則,給互聯網貸款正常“消化”預留了足夠的空間,能最大限度地化解互聯網貸款監管的人為風險。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財經評論人、獨立經濟學者)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