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秦朔
“中國到現在還生產不出一個合格的指甲鉗,我們的店賣的指甲鉗全部是韓國日本進口的?!?/p>
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生活好物集合店的創始人,看了我寫的贊揚中國制造的文章,這樣向我反饋。他們有4000多家門店,年輕人很愛逛。
要說中國在“核高基”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有差距,我信。要說中國連個合格的指甲鉗都生產不出來,打死我也不信。
小小的指甲鉗引起了我的興趣,隨著采訪的展開和了解的深化,意外發現了很多東西,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小器不小
1997年10月27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會見全國輕工集體企業第五屆職工代表大會代表時,突然拿出三把造型美觀、精致鋒利的指甲鉗,說是臺灣地區的商人送的,讓代表們傳看。
“要盯住市場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鉗,我們生產的剪了兩天就剪不動指甲了,使大勁也剪不斷?!?/p>
半年多后,廣東中山一個中小企業主在一張包雜物的舊報紙上,看到這則《話說指甲鉗》的報道,覺得總理都關心指甲鉗,“物小事不小”,必有商機,遂跑遍國內四處調研,發現不僅五大指甲鉗“巨頭”——天津“天”牌,北京“京”字牌,廣州“555”牌,上?!半p箭”牌,蘇州“雙菱”牌——均瀕臨倒閉,其他20多家生產指甲鉗的國企也紛紛停滯。指甲鉗生產主要流向了個體戶,再通過小商品批發市場進入銷售環節。
關于這個名叫梁伯強的人如何在“非常小器”的指甲鉗市場,創新研發,做出品牌,自己也從企業主變成名噪一時的企業家,不是本文的重點。我想說的是,小器不簡單,里面有大學問。
據說朱镕基到德國訪問時還用過“雙立人”指甲鉗,很喜歡,用自己的錢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買了幾個作為紀念,德國人說叫“朱镕基指甲鉗”。這樣的故事吸引了很多到德國的中國游客購買指甲鉗。梁伯強的圣雅倫指甲鉗品牌做成后,朱镕基高度評價,外交部也曾用作贈送外賓的禮品。
這是20多年前的故事。中國五金制品協會領導曾講過指甲鉗的變遷。上世紀90年代前,指甲鉗和豬毛鑷子、菜刀、剪刀等混在一起銷售,歸類為“日用五金”。90年代后,都市白領不再把它簡單視作“剪指甲的工具”,它遠離了豬毛鑷子的“族群”,變成個人護理用品,與美妝產品共舞。有的指甲鉗價格很高,像“雙立人”進口指甲鉗,有賣上千元乃至兩三千元人民幣一把的,抵得上一臺空調和彩電了。
經濟學家也關注過指甲鉗。2010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宋曉梧說,15年前親戚從日本帶回來一個指甲鉗作為小禮物,當時標價300日元,用到現在依舊是家里最好用的一把指甲鉗。后來旅途中用過的本土指甲剪不知道有多少,壽命能超過2年的基本沒有。同樣用100克左右的鋼生產出同樣功能的產品,日本的保守估計能創造30年的使用價值,國內的不到2年便成了待收回籠的廢品。100克鋼加工生產所消耗的能源相差無幾,但產生的實用價值卻相差N倍,因此導致的重復生產與消耗也是N倍,派生的浪費與污染驚人。
小小指甲剪,經濟學家從中看到的是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
差距何在
為了弄清楚指甲鉗的問題,我采訪了梁伯強。他告訴我,指甲鉗的市場規模并不大,中國有25億到30億元人民幣左右,全球也就是70到80億。圣雅倫在中國最出名和高端,這幾年也就在2億左右。
我問:“中國真的生產不出合格的指甲鉗,只能從韓國日本進口嗎?”
他說那當然不是,但中國要生產出好的指甲鉗,的確有一些問題。
第一個方面是鋼材。圣雅倫指甲鉗所用的碳素鋼全部從日本進口。原因是中國生產的鋼的公差范圍太大,也就是含碳量的跨度太大,和日本鋼的公差水平相差一倍。由于每一卷鋼材的含碳量不一樣,在淬火熱處理時,就會出現軟硬度不均勻的問題。雖然是很微妙的變化,但產品穩定性就不一樣。
第二個方面是熱處理,這方面工藝的差距不大。
第三個方面是員工素質。我們的工人大部分是“洗腳上田”,在制造判斷、認知度方面不夠高,不夠嚴謹,而日本的一些基層工人都相當于工程師。以前在中國企業里掃地的清潔工,要求她按較高標準把廁所打掃得干凈一點,她會說“這個廁所比我家的客廳還干凈了”。對質量標準的認知存在差距。
第四個方面是行業低門檻、紅海競爭、低價競爭的問題。中國講“物美價廉”,但價廉的來源往往是從生產上擠成本,讓利消費者,而要保證物美,能擠出的成本微乎其微。所以大部分“物美價廉”是偽命題,其實是偷工減料,用低質材料代替好材料。多年前中國有500多家指甲鉗廠家,大部分都是低水平、低價格,市場也能接受,但要出好東西就不容易。
“不是某一個方面的問題,是系統的問題。”梁伯強說。
鋼的問題
在梁伯強看來,指甲鉗最大的問題是鋼。中國是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2020年生產了8.88億噸生鐵、10.35億噸粗鋼、13.25億噸鋼材。中國的鋼鐵產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到第十的國家的產量總和。
我知道中國在特種鋼方面存在差距,但難道生產個好的指甲鉗的用鋼都要進口嗎?
我開始采訪和鋼有關的問題。
浙江振石集團旗下東方特鋼公司的總經理劉曉亞是鋼鐵專家,畢業于瑞典皇家工學院,在瑞典鋼鐵公司工作過。他對我說,指甲鉗生產的關鍵,是鋼材加工過程中碳含量的控制精度問題,這和鋼材的成分有關,和加工工藝應該也有關。他沒有研究過指甲鉗用鋼,他對“鋼中之王”的軸承鋼比較熟悉。瑞典SKF公司是軸承鋼的領導者之一,在非金屬夾雜物的處理上有獨特技術。軸承一直在轉,需要很高的抗疲勞的強度,如果哪個地方有夾雜,首先就會從這里開裂,導致軸承生命周期變短。SKF已經可以做到軸承鋼含氧量幾乎為零,這樣就不存在夾雜問題了。
那么中國軸承鋼的問題何在?劉曉亞說,主要不是生產設備問題,瑞典的設備并不先進,很老了,但生產經驗很足,有一些工藝,他們不說你就做不出來,說了你也不一定能做好。這就是訣竅(Know-how)。而中國的鋼目前主要處于走量階段,都是大規模生產,要控制碳含量的精度很難,因為如果要仔細控制,速度就要慢下來,產量就要大幅下降。而我們求的是快,是產量大。東方特鋼向SKF訂購特殊軸承用鋼,要一年半年才能交貨。這么慢在國內不可想象,國內都是賺快錢,發現一個機會就快速上量、擴產??墒歉呔鹊臇|西,比如軸承鋼、液壓用鋼、閥門用鋼、軋鋼設備用鋼,等等,是要慢工出細活的。
“大批量的產品我們都可以,但批量很小的、高精度要求的品種,我們就不行了,要靠進口?!眲詠喺f。
青山鋼鐵是不銹鋼領域的世界級企業。其創始人項光達的看法是,像指甲鉗這樣的用鋼中國肯定能做出來,不會那么難,問題是產量太小,從經濟角度看“不經濟”,所以沒有哪個企業愿意去做。
那國外企業為什么愿意做呢?因為它們存在的時間長,積累的客戶遍布世界,雖然單個客戶用量少,但加總起來的需求也不小,符合規模經濟規律。
“更重要的還是我們的企業缺少踏踏實實做實業的長期打算,喜歡賺容易的錢,賺大錢,玩金融,沉不下心做研發。有的特種鋼研發,要5年、7年才見效,這么長的研發投入期,很多企業一聽就放棄了?!?/strong>項光達說。
建龍鋼鐵的創始人張偉祥說,他不太相信指甲鉗用鋼只能依靠進口。因為比指甲鉗用鋼要難的軸承鋼,耐高溫、高壓和各種腐蝕,國產的水平都上來了,像汽車,售價30萬元以下汽車用的軸承鋼都可以國產。他認為問題還是指甲鉗用鋼規模太小,十噸二十噸的不值得做,而國外有的企業無論是設備還是工藝更適合做這種小批量用鋼。
說說筆尖鋼
既然說到軸承鋼等特種鋼,我進一步想弄明白的是,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能不能突破?
項光達介紹我采訪青拓集團研究院院長江來珠。他是芬蘭赫爾辛基工業大學材料工程博士后,曾在中外知名鋼鐵企業做過研發,也是中國金屬學會煉鋼學會夾雜物學術委員會委員。他以圓珠筆尖的筆尖鋼為例,向我說明中國和世界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筆尖鋼出名,是因為2016年1月4日李克強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上說,“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
李克強之所以談到筆尖鋼,源于2015年中國制筆協會理事長王淑琴給他寫信,希望“正視行業的現狀,也知道我們自己的不足和問題在哪兒”。再往前上溯,是2010年7月全國政協一個調研組赴浙滬調研時發現,中國年產380億支圓珠筆,占全球80%,但筆頭90%以上都是進口的。由此引出了所謂“筆尖難題”。
江來珠說,我國制筆企業大多數從事的是簡單的組裝生產, 很長一段時間內,精密制筆機械設備和核心材料在國內處于空白,圓珠筆的關鍵部件如筆頭材料、筆頭生產設備、部分墨水等的生產掌握在瑞士、德國、日本等手中。中國一年的筆尖鋼需求近2000噸,日本進口材料占80%以上,主要是日本秋山和下村精工兩家。筆尖鋼加工的筆頭主要有子彈頭及葫蘆頭兩種類型,葫蘆頭加工難度更大,因為它的外徑更小。
為了給數百億支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中國在2011年將“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納入國家科技支撐重點項目,進行科技攻關。主要是模仿日本材料的成分體系。2015年有少量產品進入市場檢驗,但用戶使用效果表明,日本材料加工筆頭不良率為萬分之一,國產材料不良率在千分之一水平,初始不良率甚至達到2%-3%。性能上的巨大差距導致國產筆尖鋼材料的市場占有率不到20%。
在自主創新大背景下,經??梢钥吹健爸袊髽I突破了”的激動人心的報道。但真實情況可能正如筆尖鋼的情況,國內企業確實突破了,但市場占有率很低,并未動搖國外企業的優勢,只是聊勝于無罷了。
突破為何如此之難?
中國制造已經有所突破,為什么和真正的世界一流還有不少差距呢?
以筆尖鋼為例,江來珠指出,一是核心技術及性能的差距。
和筆尖鋼相關的技術主要包括超純鐵素體不銹鋼的基體合金設計、易切削元素和相的設計、鋼的冶煉和連鑄技術、易切削相的均勻性分布控制技術、盤條熱軋、冷拔及熱處理等組織均勻性控制技術、表面質量精準控制技術等,其品種研發和生產工藝都是日本企業的核心機密。筆尖鋼要求優異的切削加工性能、穩定的出墨量、良好的耐蝕性和耐磨性,企業間要比拼的是在連續全自動機床上不換刀具的條件下,車削和鉆削的時間以及表面光潔度。目前,國內筆尖鋼和進口料在連續車削、鉆削時間等技術指標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約為進口材料70%的水平,個別廠家的表面光潔度和表面質量較差,同時穩定性不如進口材料。
第二個原因是產業鏈長。
日本出口到中國市場的都是11.7mm長度、不同外徑的切斷料,一方面從切斷料到筆頭毛坯的加工工序多,加工周期長,另外也有防止泄密的考慮。如按目前國內的主流加工工序,從不銹鋼6.5mm線材開始,需要經歷三次退火,三次以上的拉拔工藝,加工周期在15天以上。發到筆頭加工企業以后,每臺米克朗設備每天的生產產能在60-70公斤,還要經過清洗、篩選和質檢等流程,到圓珠筆組裝企業后還要通過離心漏墨檢驗和書寫測試等實驗。新產品和新工藝的研發,往往需要等待小半年才能確認最終客戶的使用效果。
第三個原因是米克朗設備加工參數的問題。
目前所有加工企業在筆頭加工的調試參數都按照日本材料的特點來適應,在國產材料上機后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否則加工精度和表面達不到要求。基于先入為主的判斷和工人出于惰性的本能,都會懷疑國產測試材料的切削性能不行。而就國內筆頭加工廠家復雜的利益關系來講,不是成本需求特別迫切或是老板非常熟悉加工參數的廠家,都很難客觀地去認可和推進國產材料的應用。
第四個原因是模仿日本材料配方。
筆尖鋼必須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鋼材調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細微變化會影響鋼材質量。國內廠家基本是完全模仿日本材料,但制造工藝無法完全模仿,表現在微量元素含量的命中率、組織分布均勻性控制技術等方面有顯著差距。因此只能不斷地積累數據、調整和改進工藝。這就好比“邯鄲學步”,亦步亦趨,始終難以達到日本材料的水平。
謝謝江院長。他怕我聽不懂、記不下這些專業內容,專門寫下來發給我,為的是讓我理解技術創新的復雜性,不可能輕飄飄地就能突破。
但很難突破不等于不能突破。功夫不負有心人。
青山鋼鐵旗下的青拓集團,2020年創造性提出了以錫代鉛、代鉍的技術方案,并與硫、碲等元素復合,使材料得到超易切削性能。通過極具性價比的基體合金設計,在確保耐蝕性相當的基礎上,鉬含量相比現有國內外產品下降了50%,極大降低了合金成本。通過筆尖鋼的整個產業鏈合作和協同,開展了批量工業試制,生產出2.3mm和1.6mm兩種規格的筆尖。刀具使用壽命(一次換刀的切削量)明顯優于目前所有國產材料,也顯著縮短了和國外進口料的差距。由此所生產的圓珠筆書寫出墨量穩定,耐腐蝕和耐磨性能良好,總體質量處于國內領先,接近國際先進。
只有長期堅持生產性創新,在研發上投入,才有突圍、突破、創新的希望。
從材料、技術到工業傳奇
指甲鉗和圓珠筆筆尖很小,藥片很小,芯片更小。這些精微的小器,能讓我們想到不小的問題。
這篇文章從指甲鉗寫起,最后也回到指甲鉗。
我們來看看有“指甲鉗里的愛馬仕”之稱的日本SUWADA(諏訪田製作所),它1926年在日本“五金之城”新潟縣三條市成立,一開始做剪金屬絲的鉗子,1950年正式研發指甲鉗,把指甲鉗做到了極致。
SUWADA有多貴呢?我看了其官網上的標價,一把園藝鑷子3740日元(含稅,下同,日元兌人民幣最新匯率是0.061),相當于228元人民幣。一把寵物指甲鉗8360日元,一把成人用指甲鉗16500日元,加一個皮套18480日元,美甲美容護理4件套(指甲鉗,鑷子,小剪刀,指甲銼)加上輸入顧客名字44550日元。一把開信刀要24200到38500日元(視乎把手材質而定),一把裁紙刀要4180日元,一個鞋拔要1320到5170日元,一個名片夾要8800到13200日元!
點擊SUWADA官網的中文版,直接跳轉到中國的電商平臺。一把通用指甲鉗780元人民幣,嬰幼兒專用指甲鉗860元,防滑膠套指甲鉗1100元,實木握柄款指甲鉗3990元,等等。真的想不到如此昂貴。
SUWADA這么貴,為何還有眾多粉絲追捧和留言?因為它把工具做成了文化,它的理念是“創造美麗工具,必有美麗和深情”,“每件產品都是匠人、想象和心力的結晶”,“一件有靈魂的高質生活品是自動化機械無法取代的”。
SUWADA傳達出的信息是:高級刃物不銹鋼在精煉中只有30%被留下來,其余回收掉;1000度高溫、400噸壓力錘煉,打造初始狀態;從外形打磨到刀口開刃,30多道研磨工藝,上百種粗細砂紙,每一道都由工匠完成;最關鍵的合刃開刃,由工匠賦予冰冷的鋼鐵以靈魂,稍微打磨過度一點就前功盡棄……
不是光說,你可以去看,工廠開放,隔著玻璃可以鑒賞全部過程,可以用Pad去看每個環節的參數。
工業產品有材料、技術、加工工藝的問題,但極致產品的背后是文化,是人,是故事,是打造一部有意蘊、樸素又綿綿不絕的傳奇。
匠心造物,物顯匠心。一人一生,一把指甲鉗。這才是最大的差別吧。
陸憲明是國內一家知名文具公司的高管,也是2011年國家在制筆方面的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子課題“筆頭材料及其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主要研究人員。他在談到去日本制筆企業參觀時說:“中午休息時,我看到筆頭生產線上,一個女工大概45歲左右,她非常認真仔細,從工位里拿出筆頭清洗好,然后推到邊上的一個檢驗臺做記錄,這么厚的本子,她在上面記了一筆多少數量,字很小,我一看這個本子她大半本記掉了,從開始記到現在沒有五年十年是不會有這么厚的,說明他們的員工工作的那種專注仔細,包括他們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工作心態……所謂工匠精神確實需要時間來積累、經驗來積累,還有一種耐心的踏踏實實的心無旁鶩,專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這是我們目前最差的地方。”
中國經濟和中國制造有著輝煌的成就,我一直在調研、挖掘和傳播,每當聽到批評中國制造、說“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聲音,禁不住就會反駁。但這一次,通過指甲鉗和筆尖鋼的采訪,我冷靜了一些,中國制造雖然規模是世界第一,但諸多產品品質差強人意,缺少高附加值,更不用說能成為一種傳奇。
日本、德國、美國有很多企業,成功地向世界講述了它們的產品故事,這些故事也讓一個國家的價值得到了升華。
從材料到設備,從工藝到工人,從工業產品到有價值有意義的美,以及產品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們還有不小差距。
粗放,粗糙,粗制,卻僅僅因為量的崛起就自以為是,今天看不起這個國家,明天覺得那個國家也不在話下,一片妄自浮夸,這樣的氛圍不僅無法真正提升自己的水平,也會讓世界覺得我們不可愛,我們的產品也難以獲得高價值的“原產地效應”。
小中可以見大。愿與讀者諸君以及各行業有識之士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一起進步,為塑造中國好產品和中國制造的傳奇而不懈努力。
(本文作者介紹:商業文明聯盟創始人、秦朔朋友圈發起人、原《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