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陳輝
【內容提要】“保險業十四五”這個話題,關鍵在于形成說明中國風險觀和保險學的“說明書”;建立解釋中國風險觀與保險學的“解釋學”;給世界提供研究中國風險觀和保險學的基礎知識和方法的“方法論”;讓世界認識中國保險業和保險市場的創新與發展的“實踐課”。
2021年1月18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四屆亞洲金融論壇上發表了“中國經濟的新階段與香港特區的新機遇”演講,面對中國經濟的新階段,提出“實現更可持續發展是唯一正確選擇、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發展、要努力實現更加公平更為安全的發展、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中國經濟的新階段,《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同樣,面對中國經濟的新階段,對中國保險業提出了四個新要求:可持續保險、高質量保險、安全型保險、普惠型保險。
可持續保險
可持續保險(Sustainable Insurance),英文由Sustainable和Insurance兩個單詞組成,同樣是跨界整合。第一個領域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涉及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個領域是Insurance,涉及保險價值創造、風險治理以及資源配置的效率。可持續保險將保險和可持續發展結合在一起,旨在將保險導入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領域,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巨災保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共責任保險、普惠保險等。
可持續保險,就是將ESG 理念嵌入到保險業務中,以負責任和前瞻性的方式完成保險價值鏈中的所有活動,在保險產品的開發設計和承保過程中充分考慮ESG有關因素,降低承保風險;同時,通過開發創新解決方案,將多元保險業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SDGs)進行對標與融合,為環境、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推動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
高質量保險
高質量保險,是指要形成和強化能夠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機制。從根本上說,這種新動力機制的內在要求就是市場經濟工具理性與經濟發展本真理性的有效契合。與高速增長階段主要以工具理性為動力的機制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有更具本真價值理性的新動力機制,即更自覺地主攻能夠更直接體現人民向往目標和經濟發展本真目的的發展戰略目標。這種新動力機制的供給側是創新引領,需求側則是人民向往。
高質量保險,就是通過認識保險深層本質、把握保險深層發展規律、建立保險深層對稱結構,建構精準保險模式,準確預測保險發展趨向,精準達到預期保險目標,使保險效益最大化與保險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安全型保險
金融安全(Financial Security),指貨幣資金融通的安全和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金融安全是金融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
按金融業務性質來劃分,金融安全可劃分為銀行安全、貨幣安全、股市安全、保險安全等,其極端就是銀行危機、貨幣危機、股市危機、保險危機等。
相應的,保險安全(Insurance Security),是指保險業的金融安全問題,更是保險業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安全問題。
保險是現代金融的重要組織部分,雖然2019年保險業總資產占金融業僅為6.45%,但其提供的保險金額為6470.04萬億元,為GDP的65.30倍,為國家安全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顯然,保險安全已經成為影響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2017年7月14日至15日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保險作為風險社會的重要管理工具,具有保障程度高、費率低、社會效益好等突出特點,一直是歐美發達國家居民確保家庭財富健康安全的主要途徑之一,特別是健康保險、養老保險、房屋保險等有助于金融風險的分散、有助于緩解金融風險過于集中銀行業的突出問題、有助于國家金融安全,有助于構筑國家安全網,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對于國家來說,需要保險安全和金融安全;對于消費者來說,卻需要“安全型保險”。
何謂安全型保險(Safety Insurance),是指保險業在正常經濟社會環境下,承受可能出現的各種作用的能力,以及在偶然事件發生時和發生后,仍保持必要的整體穩定性的能力。
安全型保險,其與保險安全(金融安全)、保險危機(金融危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既可用風險和危機狀況來解釋和衡量安全程度,同樣也可以用安全來解釋和衡量風險與危機狀況。安全程度越高,風險就越小;反之,風險越大,安全程度就越低;危機是風險大規模積聚暴發的結果,危機就是嚴重不安全,是保險安全的一種極端。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同樣,保險已經居民重要風險管理工具和資產配置工具,安全型保險是“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保險業能否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普惠型保險
為修正現有金融體制的弊端,許多國家、機構乃至個人已經積極開展新型金融實驗,相關學者也從理論上對金融回歸“全社會財富托管人”的理念進行了探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普惠金融實踐和金融民主化嘗試。
普惠(Inclusive),是指最多數人受益、能夠有效惠及社會各階層的政策或體系。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
普惠保險(Inclusive Insurance)或普惠型保險,其基本含義是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保險服務的保險體系。由于富裕群體普遍比較容易獲得全面的保險服務,普惠保險實際上側重于弱勢群體或低收入人群,目的是使這些群體中有真實需求的人,能夠以合理的價格,方便和有尊嚴地獲取全面、高質量的保險服務。
按照世行標準計算,2018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4億人,占比僅為30%;初步預計到2025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將超過5.6億人,占比也僅為40%。面對中國經濟新階段提出的新要求,中國保險市場需要普惠型保險,通過普惠型保險一方面刺激我國保險需求潛力,另一方面擴大保險覆蓋人群,滿足中低收入群體保險需求,體現保險社會穩定器的作用,迎接中國經濟新階段所同時到來的“風險型社會”,并轉向“保險型社會”。
普惠型保險,是指保險普惠化,是指借助保險科技等手段降低保險的運營成本,有針對性的開發一些適應中低收入群體需求的保險,成為傳統保險的有效補充。
普惠型保險體系框架認同的是將包括中低收入群體在內的保險服務有機的溶入于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保險體系,過去被排斥于保險服務之外的大規模客戶群體才能獲益。最終,這種包容性的保險體系能夠對中國絕大多數人,包括過去難以達到的更貧困和更偏遠地區的客戶開放保險市場。
(1)客戶層面。貧困和低收入客戶是這一保險體系的中心,他們對保險服務的需求決定著保險體系各個層面的行動。
(2)微觀層面。保險體系的脊梁仍然為新型保險機構,包括相互保險組織、政策性保險機構,它直接向窮人和低收入者提供服務。
(3)中觀層面。這一層面包括了基礎性的保險設施和一系列的能使保險服務提供者實現降低交易成本、擴大服務規模和深度、提高技能、促進透明的要求。這涵蓋了很多的保險服務相關者和活動,這些服務實體可以是跨國界的、地區性的或全球性組織。
(4)宏觀層面。如要使可持續性的普惠型保險蓬勃繁榮發展,就必須有適宜的法規和政策框架。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和其他相關政府機構是主要的宏觀層面的參與者。
(本文作者介紹:央財國際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