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付一夫
正當人們為豬肉價格接連下跌而歡欣鼓舞之時,卻發現大蔥開始漲價了。
據公開信息顯示,主產區山東的大蔥批發價,已經從每公斤2元左右,漲到了每公斤五六元,大理蔥、安寧蔥、嵩明蔥批發價也是一路上揚,不少進貨商表示批發價最低要7元/公斤,品質好一點的甚至要8~9元/公斤。而到了各地農貿市場、生鮮超市或是電商平臺,大蔥居然能賣到10~15元/公斤。
面對暴漲的蔥價,很多消費者直呼“吃不起”。難不成,當年名噪一時的“向錢蔥”卷土重來了?
1
先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大蔥價格走勢。
縱觀歷史數據,大蔥價格從來都不是四平八穩,但也不是毫無規律地震蕩。從圖1可以發現,大蔥的價格走勢整體表現為:在每年歲末年初的時間段里出現漲價,且價格處于全年的高位,而到了一季度末會出現降價趨勢;自2013年起,大蔥價格只在2016年上半年出現過極為迅猛的上漲,其他時間則都處于相對穩定的波動區間內。最近兩個月,大蔥價格出現了明顯的漲價勢頭,不過相比歷史最高點的2016年上半年,依然有較大距離。
那么,本輪大蔥漲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供需失衡是根本原因。
經濟學中的供求原理告訴我們:當某種商品因供不應求而表現為短缺時,其價格就會上漲;當商品因供過于求而表現為過剩時,其價格就會下跌。所謂“物以稀為貴”,正是這個道理。大蔥價格的漲跌也可以通過這一理論來得到解釋,而影響大蔥供給量的關鍵因素是天氣變化和種植面積。
天氣變化方面,自今年6月份開始,全國不少地區都經歷了強降雨天氣的頻頻光顧,受此影響,國內很多主產區的大蔥整體生長環境均不如往年,個別地區的洪澇災害還淹死了很多蔥苗,造成了大蔥的明顯減產,而市場供給的相對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其價格。
種植面積方面,由于2019年大蔥的整體產量太高,市場供過于求之勢明顯,大蔥價格一路下跌,最低時僅有幾毛錢一斤,而且山東、云南等很多主產區都出現了大量的滯銷情況,很多大蔥都放置到腐爛變質,農民收入也因此而大幅度降低,這是典型的“谷賤傷農”。也正因為如此,到了2020年,很多農民不愿意再多種植大蔥,而是改種其他蔬菜品類,如此便致使大蔥種植面積一再減少,以至于產量下滑,價格上漲自然在所難免。
其二,信息不對稱是另一重要原因。
市場上常常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比如氣候不好、大蔥減產、需求上漲等等,這些信息的可信程度往往很難把控;再加上大蔥從農田到市場終端要歷經層層流通環節,使得市場信息無法快速且真實地傳遞到農民耳中,這就造成了各方的信息不對稱。
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蛛網模型”,說的是商品價格的變動將影響其下一周期的產量,本期的產量則取決于其前期的價格;由于決定本期供給量的前期價格與決定本期需求量(銷售量)的本期價格有可能不一致,從而導致產量和價格偏離均衡狀態,出現產量和價格的波動。需要注意的是,信息不對稱正是造成“蛛網模型”困境的關鍵因素。
對于種植大蔥來說,由于農民無法及時真切地獲悉市場變化情況,因此他們只得根據前一期的價格來決定下一期的大蔥種植規模;而當大蔥成熟之后,農民又不得不按照當期的市場價格來出售由前一期價格所決定的產量。當預期價格與實際價格不一致時,大蔥產量和價格的波動也就出現了。
就像前文所說的例子,之所以2019年大蔥產量會供過于求,原因在于2018年整體行情較好,農民預期下一年的行情也不會差,便根據現行的大蔥價格擴大了種植規模,怎料2019年行情并不似預期那般理想,農民又基于當時的大蔥價格減少了種植規模,這就造成了2020年的產量下滑與供需失衡。
除了上述兩點原因之外,長期來看,農業成本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一方面,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提高,各種肥料的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而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又抬高了農業生產的人力成本,此外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使得用地成本也在提高;另一方面,農產品供應鏈較長,從種植、收購再到終端市場與消費者手中,涉及到運輸、儲存、層層經銷商等多個步驟,而受消費升級大潮的影響,廣大消費者對于農產品新鮮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得商家投入到冷庫、冷鏈中的資金成本越來越多,當然還有人力成本的提升與門店租金的上漲。
而這些,都會推升農產品的價格,大蔥自然也不例外。
2
正因為上述種種,本輪大蔥漲價算得上是情理之中。雖然在短期內,伴隨著元旦春節的臨近,市場需求轉強,大蔥價格仍有較大可能繼續走高,但大概率不會超出往年的變動規律。
至于大蔥漲價是否給物價造成壓力,我認為大可不必過度擔憂。原因在于,CPI并非單一商品的價格漲幅,而是一個總體指標,反映的是全國14億人消費的商品和服務項目的價格變化情況;而從老百姓的角度看,人們對于物價上漲的感受往往是對單一商品價格變化的感受,特別是那些經常性的消費項目,如豬肉、大蒜、雞蛋、大蔥等等,人們對其價格的上漲往往更加敏感。對于大蔥來說,雖然近期漲價勢頭很猛,但它在CPI中的比重非常有限,幾乎不會對CPI總指數造成太大影響。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沒有必要對大蔥價格上漲進行宏觀調控,因為大蔥本身屬于日常調味品,消費彈性相對更大,不像豬肉和雞蛋那樣屬于生活必需品,況且農產品種類繁多,替代效應明顯,完全可以依靠市場的力量自行調節。比如蔥變貴了,可以選擇用洋蔥來替代,這樣便減少了大蔥的需求量,繼而引導大蔥價格回落。
讀到這里,相信各位可以暫且松一口氣了,不過對于很多領教過諸如“蒜你狠”、“姜你軍”、“火箭蛋”、“向錢蔥”的人來說,曾經的瘋狂場景至今歷歷在目,其負面影響也著實讓人心有余悸。正因為如此,如何推動大蔥乃至其他各種農產品價格更為穩定的運行,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此,我嘗試給出幾點建議:
第一,要促進農產品的順暢流通。
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在很大程度上與復雜的流通過程有關。由于中間環節繁多,農產品的終端價格與在農民手里時的初始價格早已大相徑庭,其中更是有不少中間商從中獲得了超額利潤。因此,我們應在理順供銷環節、減少農產品流通成本上多下功夫,盡可能實現流通環節的高效和通暢,以此來保證農產品價格的平穩。
第二,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主體培育。
具體而言,應鼓勵與支持農產品市場主體的冷鏈物流建設,并強化加工、儲藏等配套設施,以此來提高市場吞吐能力,這不僅可以使得農產品保質保量與減少損耗,還能間接調節農產品上市節奏,從而避免市場價格的大起大落。
此外,我們還需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的生產、出口、庫存和價格等方面的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增加信息透明度,改善因信息不對稱而引致的各種問題。同時,還要積極健康地引導社會游資投資農業,避免惡意投機炒作行為的發生。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科院管理學博士,專注研究消費零售、數字經濟、產業經濟等領域。)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