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廖群
關于我國企業的債務問題, 很多人都認為很嚴重,但到底有多嚴重,并沒有進行科學與認真的研究。
現在大家都喜歡應用“企業債務額/GDP”比率來衡量一個國家的企業債務水平。目前我國的這一比率為160%左右, 明顯高于其他國家, 這是很多人認為我國企業債務問題異常嚴重的依據。
但很少人考慮過, 以這一比率來衡量一國的企業債務水平是否合理呢?實際上是不盡合理。除了債務總額與GDP一個是存量,一個是流量;一個是債務額,一個是生產總值;一個限于企業部門,一個涵蓋整個國民經濟等概念與統計上的不吻合之外,關鍵在于,這一比率的高低受一國經濟結構的影響,即,供給側工業比重高的國家這一比率必然高,需求側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高的國家這一比率也必然高。
這是顯然的,因為基于行業與需求的性質,工業與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相比于服務業與消費,更需要借債并能夠借債。眾所周知,我國是工業大國,工業佔GDP比重仍為40%左右,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左右,也是投資大國,固定資本形成佔GDP比重仍為45%左右,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左右。所以,我國160%的高“企業債務總額/GDP”比率起碼部分地是由于工業與固定資本形成佔GDP比重高所造成的,并不能表明我國企業債務的真實水平,真實水平應該低于此。
實際上,還有不少其他的指標可以衡量企業的債務水平。
如果可將存量和流量相比并在不同涵蓋范圍相比的話, 一個類似的指標是“企業債務額/工業增加值”比率。數據顯示, 2017年這一比率內地為535%,而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西班牙、新加玻、印度、俄羅斯分別為630%、952%、465%、357%、256%、1413%、1290%、751%、632%、301%和393%,我國大大低于發達國家。從變化趨勢來看,2006至2017年, 該比率的平均水平發達國家由6.26上升至8.8,發展中國家由2.37上升至4.1,而我國則由3.32上升至5.36,上升速度不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快。當然,這一比率, 與”企業債務額/GDP“比率一樣,由于概念及涵蓋范圍的差別與經濟結構等因素, 也是不科學的。
其實,衡量一個企業債務水平的直接與明確指標就是該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而衡量全體企業債務水平的直接、明確且又有現成統計數據的指標就是全體企業資產負債率的平均數或中位數。相比于”企業債務額/GDP”比率,資產負債率的平均或中位數在數學邏輯上更為嚴謹,負債與資產,均為存量指標,在同一張資產負債表的兩端,涵蓋范圍都相同,尤其是,在經濟邏輯上不會被上述的經濟結構因素所扭曲。
那我國工業企業(規模以上)資產負債率的平均或中位數進行國際比較是什麼水平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為56.6%,在國際標準范圍50-60%的靠中間位置,與60%的國際警戒綫仍有相當距離。另,2016年全國3000家最大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3.7%,與世界3,000家最大企業的63.5%相差無幾;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中位數為43.0%,明顯低于美國、英國、德國及日本的54.6%(2016),48.52.1%(2015),56.7%(2014)及46.4%(2018)。這些都是可以查證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我國工業企業整體的負債水平并不高于其他國家,所以不應被高估。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所有企業的負債水平都不高。從平均資產負債率來看,很多大型國有企業和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高于60%,房地產企業更超過70%。這些企業的債務水平,即使是以資產負債率來衡量,也是值得擔憂并應該降低的。
同時也不是說,以資產負債率衡量的整體企業債務水平不高就意味著整體而言可以高枕無憂。“企業債務額/GDP”比率高而平均的企業資產負債率不高,其實意味著,我國企業的高債務額是由高資產額所支撐的。的確,這是我國的債務問題與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債務問題之間的一個根本區別。發達國家的債務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債務,大多數是沒有資產支撐的,而我國的債務主要是企業債務,大部分是由資產所支撐的。
那麼,高債務額由高資產額所支撐,是否就不用擔心了呢?如果兩者都是實在的,確實是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但問題在于是否如此。高債務額應該是實在的,債權人一般不會含糊。但高資產額是否實在,是一個問題。資產額的實在與否,在于這些資產是否都能直接或間接地用來還債。也就是說,這些資產中到底有多少是優良資產,又有多少是不良資產。如不良資產太多,則以資產負債率衡量來負債水平也會失真。而若不良資產不多,便大可放心地使用資產負債率。
這就是說, 要研究我國的企業債務問題有多嚴重, 一是要搞明白排除掉經濟結構因素后的真實債務水平到底有多高, 這需要進行認真與科學的定量比較分析, 二是應該弄清楚真實的不良資產率有多高,這更需要做大量的調研甚至是普查, 而不能僅根據”企業債務額/GDP“比率來下結論。
(本文作者介紹: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