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朱振鑫
最初到券商做研究員的時候,老聽到前輩們開玩笑,“今天又得撕研報了”,有些時候甚至是很牛的新財富分析師。那時候還有點納悶,研報我也看了,說的很有道理啊,動輒十幾頁報告、幾十張圖表,一幫博士認真論證,邏輯縝密,但最后怎么就被市場打臉了呢?
等到后來自己經歷幾輪周期下來,才越來越明白其中的道理。大部分時候,不是研報寫的不對,只是研報寫的太長期。短期來看,趨勢是人性的非理性面制造的,長期趨勢才會回歸人性的理性面。所以長期來看,研報里說的大部分是“對”的,但短期或者中期來看,很多研報就變成了“錯”的,或者說不符合市場現實的。
道理很簡單,市場歸根到底是無數的“人”交易出來的,買的人多了,股價就會上漲,賣的人多了,股價就會下跌。很多人說,不對,現在“人”不是主要的,機構越來越多了,他們會更理性。其實不是這樣,一方面,目前A股市場還是以散戶為主,達到成熟市場那樣的機構主導還需要很長時間;另一方面,你千萬不要忽視另一個事實,“機構”的背后也是“人”在操作,其中有些甚至因為各種制度原因比散戶更被動。
給你們講一個我身邊的故事你就明白了。前幾天和一個基金經理朋友聊市場,我說下半年你還看好科技、創業板這些嗎,他說理論上當然是偏貴了,PEG太高,但他依然會繼續配置,因為大家都在配置,最近發的新基金也還是以科技為主,不配置很容易跑輸同行,配置的話即便虧也是大家一起虧,在客戶那起碼不會太尷尬。因為評價公募的主流標準還是看相對排名。
有時候不是研報寫的不好,恰恰是因為研報寫的太“好”,這個“好”的標準是專業、理性、有邏輯、有前瞻性,但這個“好”短期不一定能受到大眾和市場的認可,也就很難成為市場的主流。
我們內部曾經打過一個很形象的比方,就像是拿女團的專業標準去選秀,你永遠選不出楊超越。女團的職業目標是給觀眾呈現好的唱跳表演,按照這個標準,楊超越并不符合,至少并不是最優秀的。所以很多娛樂圈里的所謂專業人士不認可她,認為她沒實力,但事實永遠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就是,所謂不符合專業標準的楊超越成團出道,甚至成為最受歡迎的團員之一。
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上市公司本來是用來創造業績進而給投資者創造盈利的,盈利乘以一個合理的估值倍數就是一個股票合理的定價。按照這個標準,很多股票的定價都不符合邏輯,要么是盈利不行,要么是估值不合理,比如2015年那些瘋狂的TMT,又比如現在已經要漲上天的科技股。
長期看,理性一定會回歸,比如2015年的那些樂視們早就被打回了原形,但短期看,非理性的超漲的確是一個非常正常而且反復出現的情況,過于理論化的標準反而會成為賺錢的障礙。說到這想給大家再講個故事,大家知道上半年發了很多新基金,尤其是2月份出了很多爆款基金,以至于很多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不夠用了,很多年輕人被推到前臺,動輒管理數以十億計的基金(這和2015年很像),結果聽說有新人老覺得估值太高、不敢建倉、下不去手,到現在倉位還低的嚇人,完美踏空不說,對公司和投資者都難以交待。長期來看,他不一定是錯的,但短期來看,他的確沒有把握住最本質的趨勢。
作為一個研究機構,我們當然是建議大家做長期投資,但在和眾多會員朋友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愿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長期的道理大部分人都懂,但最后有能力、有資本做長期投資的人太少。
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端的約束不一樣,大部分人沒有大機構那么穩定的資金條件,有的人可能是換房間隙有些短錢,有的人甚至是消費貸借出來的錢,想做長期投資,太難了。
所以大部分人最關心的問題幾乎都是短期的,牛市能走多遠?啥時候結束?我們無法精確的預測,但的確可以給出一個基本判斷:近兩年權益資產的走牛本質上是流動性驅動,只要流動性環境沒有逆轉,整個市場的上行趨勢就不會結束,目前顯然還在趨勢之中。中間的調整頂多是風格上的切換。
不用去預測時點,沒意義,盯住流動性這個核心,持續跟蹤。流動性的逆轉可能會有兩種觸發因素:
一種是監管環境的變化,這可能直接物理性的切斷很多入市資。典型的就是2015年,清理場外配資,關HOMS系統,上萬億杠桿資金一下子逆轉,引發連鎖反應(本來牛市不該那么早結束的)。
另一種就是貨幣政策的變化,放水無熊市大家都知道,但貨幣收緊也不一定馬上就熊市,一般會有滯后,貨幣收緊初期利率還是在低位而且經濟還比較好,權益市場一般還會有價值牛,但隨著利率加到一定程度(債券跌到一定程度),股市就不行了。比如2017年央行就在加息,債券已經在持續下跌,但股票牛市到2018年初才真正結束(但注意前期已經發生了風格的切換,后面再具體講)。
回到現在,第一種因素顯然沒有出現,配資這些早就規范了,金融整頓也差不多弄好了,現在金融政策是很友好的,注冊制改革、新三板改革等等,都是在往積極的方向走。第二種因素近期有變化,所以市場有分歧,有觀點覺得流動性邊際收緊了,債券也開始跌了,會影響權益市場,這個不準確。
一方面,近期貨幣邊際上是有放緩,因為經濟的確復蘇了,但復蘇的持續性有待觀察,而且可以確定的是,目前還不是強有力的經濟復蘇,絕對不會強到讓貨幣收緊。另一方面,即便貨幣開始收緊,也需要一段時間,利率緊張到一定高度才會逆轉市場。
這可能說的太復雜了,說白了就是市場不缺錢,如果你還不理解,給你講幾個最簡單的數據感受一下:第一,上半年新發公募基金2.2萬億,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1.6萬億;第二,新三板精選層前幾天開始打新了,據說第一只股票線下打新鎖定了1000億資金;第三,北上資金累計流入超過1.1萬億了,2016年這個數只有不到2000億,外資的流入是長期的;第四,成交額才剛剛破萬億,2015年牛市的時候一天2萬億都正常。
在這個過程中,權益資產依然是最好的資產選擇之一。但必須注意的是:第一,估值的提升一定有盡頭,牛市越往后風險越大,想想2015年的教訓,一定要提高警惕,隨時注意觀察流動性趨勢的變化。畢竟這不是一輪結結實實的牛市,會很敏感;第二,從權益市場內部來看,可能會出現風格的切換。過去基本是創業板自己漲,就像上半年創業板漲了35.6%,上證還跌了2.5%,現在可能是創業板和上證輪著漲,前者漲多了就往后者輪動,后者的基本面在恢復,估值又比較低,算是一種避險,近期的市場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不要覺得券商地產這些和科技相比就毫無價值,否則就又犯了不選“楊超越”的錯誤。第三,真正切換到低估值的金融和周期股需要經濟的持續有力復蘇,目前還只是有復蘇的苗頭,還不是2016-17那樣的持續復蘇,后續如果有變化我們會在節目中及時分析。
這兩天大家對市場大勢比較關注,所以今天多講了一些。另外,很多會員聽了前面的節目,比較關心新三板精選層打新的重點公司、市場各板塊及行業的估值水位情況以及外資買入的重點公司等問題,我們團隊幫大家系統梳理了三張表,大家可以在本期的文稿末尾或者會員社群中查看。
表1:新三板精選層獲批公司基本面情況梳理
表2:A股行業估值歷史水位與近年漲幅
表3:近一月北向資金流入TOP10個股基本面梳理
(本文作者介紹:如是金融研究院執行總裁、如是資本創始合伙人。)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